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但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
情节虚构法,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联想、想象合理地虚构出一些故事、情节或有关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地表情达意或凸现主旨。一般来说,合理虚构的情节在生活中未必已然发生,但一定是可能发生的,即使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它也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虚构不是虚假,更不是虚伪。一般
记叙文
写作,不应当像写小说那样虚构,但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某些加工,比如环境的
烘托
、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充、想象,某些细枝末节的改动等。但无论怎样,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虚假。
1.移花接木。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
张冠李戴
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2.杂取种种。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正如
鲁迅
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如祥林嫂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3.添枝加叶。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如作家
茹志鹃
在解放战争的
莱芜战役
中,只是跟着一个通讯员,在弹火纷飞的夜晚,“
默默无声
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为什么要去前沿阵地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如此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却充分发挥了想象,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呼之欲出,《百合花》经久不衰。
4.
偷梁换柱
。即将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换,使之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如
鲁迅
写《
范爱农
》,本来在日本东京,就
徐锡麟
案件,作者和范爱农都是不主张发电报的。但在写这篇散文时,却将自己换成是极力主张发电报的,
范爱农
是极力反对发电报的,双方剑拔驽张,矛盾尖锐到白热化程度。作者一番偷梁换柱,使文意曲折跌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5.无中生有。如果有的作文命题完全超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视野,不能写实,又不能“移花”“添枝”,那就得有“无中生有”的本事。
虚构不是凭空瞎编,而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虚构愈贴近真实就愈奇妙,也就愈能使读者喜欢。但这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熟悉生活,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
虚构的来源
虚构是拉丁语“fictio”转化来的一个词,它本来的意思是赋予某种东西以形状,从中又引申出来的虚构,是一种想像。想像是人类靠自己的知性活动凭空创造出来的东西。丸山注意到,西方从唯名论到烦琐哲学的哲学线索里边,就已经开始发展出来关于虚构的一整套价值判断体系。
西方哲学
对虚构的讨论主要在于它形成了对虚构的价值的探讨,这个判断使得虚构精神有可能被置于实话精神之上。但是事实上,西方的实话精神传统同样也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迄今为止,它主要的论争都是围绕着虚构和真实之间到底谁更有价值展开的。在西方的无数次论争之后,产生了所谓社会契约这一精神成果,其代表是卢梭和
康德
。从他们的社会契约论开始,人的面孔消失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意味着什么?
丸山真男
解释说:现代是一个有巨大流动性的时代,所有的人在这个时代都不可能再有一个固定的环境,在不断的流转和变动当中,人必须要寻找一种依托,使他感到安全。他不再能够在一个事实关系里边感到安全,因为这个关系被打破了。于是,产生了对契约的信任关系,这就是所谓现代
契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