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上海市 江苏省
(
南京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云南省
(
昆明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甘肃省
(
兰州市
)
青海省
(
西宁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一九八三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
.撤销唐山地区,将丰润、丰南、滦县、滦南、玉田、遵化、迁西、迁安、唐海九县划归唐山市管辖;秦皇岛市升格为地级市,将抚宁、昌黎、卢龙、乐亭四县和承德地区的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2
.撤销安次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廊坊市。(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3
.撤销衡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衡水市。(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4
.撤销交河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泊头市。(国务院
1983
年
5
月
5
日批准)
5
.将秦皇岛市的乐亭县划归唐山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5
月
5
日批准)
6
.将石家庄地区井陉、获鹿二县划归石家庄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7
.邯郸市升格为地级市,将邯郸地区邯郸县划归邯郸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8
.邢台市升格为地级市。(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9
.保定市升格为地级市,将保定地区满城县划归保定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10
、张家口市升格为地级市,将张家口地区宣化县划归张家口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11
.承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将承德地区承德县划归承德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12
.沧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将沧州地区沧县划归沧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1
.将晋中地区平定、盂县二县划归阳泉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2
.将晋东南地区长治、潞城二县划归长治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3
.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4
.撤销忻县,设立县级忻州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5
.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6
.撤销运城县,设立县级运城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7
.撤销榆次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8
.撤销临汾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临汾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8
日批准)
内蒙古自治区:
1
.撤销昭乌达盟和县级赤峰市、赤峰县,设立地级赤峰市,将宁城、林西二县和喀喇沁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七旗划归赤峰市管辖。
(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10
日批准)
2
.撤销阿巴哈纳尔旗,设立县级锡林浩特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10
日批准)
3
.撤销喜桂图旗,设立县级扎兰屯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10
日批准)
4
.撤销布特哈旗,设立县级牙克石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10
日批准)
5
.撤销东胜县,设立县级东胜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10
日批准)
6
.设立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郊区,以原赤峰市行政区域为红山区行政区域,以敖汉旗部分行政区域为元宝山行政区域,以原赤峰县行政区域为郊区行政区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983
年批准)
1
.设立阜新市清河门区。(辽宁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2
月
21
日批准)
2
.鞍山市郊区更名为旧堡区。(辽宁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2
月
30
日批准)
1
.延吉县更名为龙井县。(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24
日批准)
2
.安图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松江镇迁至明月镇。(吉林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8
月
24
日批准)
3
.撤销四平地区,四平市和辽源升格为地级市;将怀德、梨树、双辽、伊通四县划归四平市管辖,将东丰县划归辽源市管辖。(国务院
8
月
30
日批准)
4
.撤销德惠地区,将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双阳五县划归长春市管辖。(国务院
8
月
30
日批准)
5
.撤销永吉地区,将永吉、舒兰、蛟河、桦甸、磐石五县划归吉林市管辖。(国务院
8
月
30
日批准)
6
.恢复东辽县,以辽源市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县府驻白泉镇。(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7
.设立四平市铁东区、铁西区。(吉林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8
.设立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吉林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黑龙江省:
1
.撤销爱辉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黑河市。(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28
日批准)
2
.撤销通北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北安市。(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28
日批准)
3
.将松花江地区呼兰、阿城二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3
日批准)
4
.撤销牡丹江地区,将鸡东县划归鸡西市管辖。将海林、林口、宁安、穆林、东宁、虎林、密山七县划归牡丹江市管辖。绥芬河市由牡丹江市代管。(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3
日批准)
5
.佳木斯市升格为地级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6
.七台河市升格为地级市,将合江地区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7
.设立县级五大连池市,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大队、良种场为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市府驻五大连池镇。(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8
.齐齐哈尔市华安区更名为碾子山区。(黑龙江人民政府
1983
年
12
月
24
日批准)
9
.伊春市乌敏河区更名为乌马河区,东风区更名为汤旺河区,大丰区更名为金山屯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2
月
24
日批准)
1
.撤销镇江地区和县级镇江市,设立地级镇江市,将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四县划归该市管辖。将高淳、溧水二县划归南京市管辖。将武进、金坛、溧阳三县划归常州市管辖。将宜兴县划归无锡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2
.撤销淮阴地区和县级清江市,设立地级淮阴市,将淮阴、沭阳、洪泽、灌南、泗洪、涟水、宿迁、淮安、泗阳、盱眙、金湖十一县划归淮阴市管辖。将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3
.撤销盐城地区和盐城县,设立地级盐城市,将建湖、射阳、阜宁、大丰、滨海、东台、响水七县划归该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4
.撤销扬州地区和县级扬州市,设立地级扬州市,将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九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泰州市由扬州市代管。(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5
.撤销徐州地区,将铜山、丰县、沛县、邳县、睢宁、新沂六县划归徐州市管辖。东海、赣榆二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6
.撤销南通地区,将南通、海门、启东、如东、如皋、海安六县划归南通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7
.撤销苏州地区,将江阴、无锡二县划归无锡市管辖。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五县划归苏州市管辖。撤销常熟县,设立县级常熟市,由苏州市代管。(国务院
1983
年
1
月
18
日批准)
8
.设立盐城市城区、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2
月
12
日批准)
9
.撤销南通市城中区、港闸区,合并设立城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2
月
16
日批准)
10
.设立淮阴市清江区、清浦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2
月
19
日批准)
11
.设立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2
月
26
日批准)
12
.设立徐州市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3
月
29
日批准)
13
.撤销连云港市新浦区、海州区,合并设立新海区;撤销盐区、郊区,合并设立连云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6
月
14
日批准)
14
.设立镇江市城区、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8
月
17
日批准)
15
.设立苏州市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1
月
24
日批准)
1
.恢复龙游县,以衢州市的龙游镇和溪口、龙游、团石、模环、塔石等
22
个公社及安仁公社的马一、马二、西方章、姜家滩、马张、汪船头
6
个大队,金华市的湖镇等
3
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县府驻龙游镇。(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3
日批准)
2
.恢复磐安县,以东阳县安文、磐山、玉山
3
个区
23
个公社
1
个镇为其行政区域,县府驻安文镇。(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3
日批准)
3
.撤销宁波地区,将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4
.撤销嘉兴地区和县级湖州市,设立地级湖州市。将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划归湖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5
.嘉兴市升格为地级市,将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五县划归嘉兴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6
.撤销绍兴地区和县级绍兴市,设立地级绍兴市。恢复绍兴县,以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县府驻绍兴市。将上虞、诸暨、嵊县、新昌、绍兴等五县划归绍兴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7
.撤销温州市东城区、南城区、西城区,合并设立城区。(浙江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9
月
5
日批准)
8
.设立嘉兴市城区,以建设、新嘉、东门、解放、南湖、新兴
6
个街道和塘汇、嘉北、南湖、东栅、秀水
5
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郊区,以新塍、王店
2
个镇和
26
个公社(乡)为其行政区域。(浙江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9
月
20
日批准)
9
.设立湖州市城区,以月河、朝阳、爱山、飞英、龙泉、杨家埠
6
个街道和环渚、道场、龙溪、弁南、白雀、塘甸
6
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郊区,以埭溪、菱湖、双林、南浔、练市
5
个镇和
39
个公社(乡)为其行政区域。(浙江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9
月
20
日批准)
10
.设立绍兴市城区,以府山、塔山、蕺山、北海
4
个街道和亭山、东湖、禹陵、灵芝、城东、梅山
6
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浙江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9
月
20
日批准)
1
.恢复马鞍山市郊区。(安徽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9
月
6
日批准)
2
.将巢湖地区肥东县和六安地区肥西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3
.将宣城地区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将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4
.将宿县地区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5
.撤销巢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巢湖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6
.撤销太平县,设立县级黄山市,以原太平县、歙县的黄山公社、石台县的广阳公社的行政区域和黄山管理局现有辖区为其行政区域,由安徽省直接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2
月
1
日批准)
1
.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将莆田、仙游二县划归晋江地区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28
日批准)
2
.将宁德地区连江、罗源二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28
日批准)
3
.撤销三明地区和县级三明市,设立地级三明市,将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十县划归该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28
日批准)
4
.设立地级莆田市,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5
.撤销邵武县,设立县级邵武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17
日批准)
1
.将抚州地区进贤县和宜春地区安义县划归南昌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2
.将上饶地区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3
.撤销新余县,恢复地级新余市,将宜春地区分宜县划归新余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4
.鹰潭市升格为地级市,将上饶地区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5
.撤销九江地区,将九江、彭泽、湖口、都昌、星子、永修、德安、瑞昌、武宁、修水十县划归九江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6
.将赣州地区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7
日批准)
7
.设立新余市渝水区。(江西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0
月
14
日批准)
8
.设立鹰潭市月湖区。(江西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0
月
14
日批准)
1
.撤销烟台地区和县级烟台市、福山县,设立地级烟台市,将荣成、文登、牟平、乳山、海阳、莱阳、掖县、招远、栖霞、黄县、蓬莱、长岛十二县划归烟台市管辖。将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威海市由烟台市代管。(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2
.撤销潍坊地区和县级潍坊市、潍县,设立地级潍坊市,将昌邑、昌乐、安丘、高密、诸城、五莲、临朐、益都、寿光九县划归潍坊市。将平度县划归青岛市管辖。
(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3
.撤销济宁地区和县级济宁市、济宁县,设立地级济宁市,将兖州、曲阜、邹县、嘉祥、金乡、鱼台、微山七县划归济宁市。将泗水、汶上二县划归泰安地区管辖。
(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4
.将惠民地区桓台县划归淄博市管辖。将广饶县划归东营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5
.撤销临沂县,恢复县级临沂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6
.撤销莱芜县,设立县级莱芜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7
.撤销县级新汶市和新泰县,设立县级新泰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8
.撤销菏泽县,恢复县级菏泽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9
.撤销聊城县,恢复县级聊城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10
、撤销临清县,恢复县级临清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11
.设立济宁市市中区、市郊区,以原济宁市行政区域为市中区的行政区域,以原济宁县行政区域为市郊区的行政区域。(山东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0
月
15
日批准)
12
.设立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以原烟台市行政区域为芝罘区的行政区域,以原福山县行政区域为福山区的行政区域。(山东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0
月
15
日批准)
13
.设立潍坊市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以原潍坊市的城关、东关、南关
3
个办事处和东郊、西郊、二十里堡、红星
4
个公社,原潍县的望留、符山、杏埠、圩河
4
个公社为潍城区的行政区域;以原潍坊市的坊子办事处和宁家沟公社,原潍县的埠头、沟西、车留庄、清池、涌泉、眉村、穆村公社,昌乐县的崔家公社和温家街等
12
个自然村,安丘县的北才子官庄等
13
个自然村为坊子区的行政区域;以原潍县的其他公社(镇)为寒亭区的行政区域。(山东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0
月
15
日批准)
14
.枣庄市齐村区更名为山亭区。(山东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1
月
15
日批准)
1
.郑州市向阳回族区更名为管城回族区。(河南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4
月
28
日批准)
2
.撤销开封地区,将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将兰考、尉氏、通许、杞县、开封五县划归开封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1
日批准)
3
.撤销安阳地区和县级安阳市,设立地级安阳市,将安阳、浚县、淇县、林县、汤阴五县划归安阳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1
日批准)
4
.撤销濮阳县,设立地级濮阳市,将内黄、滑县、清丰、南乐、长垣、范县、台前七县划归濮阳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1
日批准)
5
.将许昌地区宝丰、鲁山、叶县三县划归平顶山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1
日批准)
6
.将洛阳地区新安、偃师、孟津三县划归洛阳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1
日批准)
7
.将新乡地区修武、博爱二县划归焦作市管辖。将汲县、新乡二县划归新乡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1
日批准)
1
.将孝感地区黄陂县和黄冈地区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2
.撤销襄阳地区,将襄阳、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六县划归襄樊市管辖。撤销随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撤销光化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老河口市。随州市和老河口市由襄樊市代管。(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3
.荆门市升格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4
.撤销县级鄂城市、鄂城县,设立地级鄂州市,以原鄂城市、鄂城县和黄冈县黄州镇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5
.郧阳地区神家架林区改由省直接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6
.撤销孝感县,设立县级孝感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7
.撤销咸宁县,设立县级咸宁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8
.撤销均县,设立县级丹江口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9
.撤销恩施地区,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恢复鹤峰县。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10
、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1
.撤销湘潭地区,将攸县、茶陵、酃县、醴陵四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将湘潭、湘乡二县划归湘潭市管辖。将浏阳县和益阳地区宁乡县划归长沙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8
日批准)
2
.撤销衡阳地区,将衡阳、衡山、衡南、衡东、常宁、祁东六县和郴州地区耒阳县、安仁县划归衡阳市管辖。将祁阳县划归零陵地区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8
日批准)
3
.撤销娄底地区,将双峰县、涟源县划归湘潭市,将邵东县、新邵县划归邵阳市。(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28
日批准)
4
.撤销娄底市,设立湘潭市娄底区。(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28
日批准)
5
.撤销冷水江市,设立邵阳市冷水江区。(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28
日批准)
6
.撤销岳阳地区和县级岳阳市,设立地级岳阳市,将汩罗县、平江县、华容县、临湘县划归岳阳市,湘阴县划归长沙市。(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28
日批准)
7
.撤销邵阳地区,划归邵阳市。(国务院
1983
年
2
月
28
日批准)
8
.撤销湘潭市娄底区,恢复县级娄底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13
日批准)
9
.撤销邵阳市冷水江区,恢复县级冷水江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13
日批准)
10
.恢复娄底地区,将娄底市、冷水江市和湘潭市的双峰县、涟源县划归娄底地区。(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13
日批准)
11
.恢复岳阳地区,将原岳阳地区划归岳阳市和长沙市的
5
县划回岳阳地区。(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13
日批准)
12
.恢复邵阳地区,将原邵阳地区划归邵阳市的
8
县划回邵阳地区。(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13
日批准)
13
.将衡阳市的安仁县划归郴州地区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13
日批准)
1
.设立深圳市罗湖、上埗、南头、沙头角
4
个区办事处(县级)。(广东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6
月
6
日批准)
2
.撤销韶关地区,将南雄、始兴、仁化、乐昌、翁源、英德、阳山、连县八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自治县划归韶关市管辖。将清远、佛冈二县划归广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3
.撤销佛山地区,将南海、三水、顺德、高明四县划归佛山市管辖。将开平、台山、恩平、新会、鹤山五县划归江门市管辖。将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撤销中山县,设立县级中山市。(国务院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4
.撤销汕头地区,将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饶平、南澳八县划归汕头市管辖。将海丰、陆丰二县划归惠州地区管辖。撤销潮安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潮州市。(国务院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5
.撤销湛江地区,将徐闻、海康、廉江、遂溪、吴川五县划归湛江市管辖。将高州、化州、信宜、电白四县划归茂名市管辖。将阳江、阳春二县划归江门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6
.撤销县级梅州市、梅县,设立县级梅县市。(国务院
1983
年
12
月
22
日批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
1
.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2
.撤销富川县,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30
日批准)
3
.将南宁地区邕宁、武鸣二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4
.将柳州地区柳江、柳城二县划归柳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5
.将桂林地区临桂县划归桂林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6
.将梧州地区苍梧县划归梧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7
.北海市升格为地级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8
.撤销河池县,设立县级河池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9
.撤销玉林县,设立县级玉林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10
、撤销钦州县,设立县级钦州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11
.撤销百色县,设立县级百色市。(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1
.自贡市郊区更名为沿滩区。(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3
年
1
月
31
日批准)
2
.撤销温江地区,将温江、郫县、灌县、彭县、新都、新津、崇庆、邛崃、蒲江、大邑十县划归成都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3
.撤销永川地区,将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八县划归重庆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4
.将宜宾地区的富顺县划归自贡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5
.泸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将宜宾地区泸县、纳溪、合江、古蔺、叙永五县划归泸州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3
月
3
日批准)
6
.撤销秀山县,设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4
日批准)
7
.撤销酉阳县,设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4
日批准)
8
.设立地级德阳市,以德阳县部分行政区域和绵竹县的汉旺镇为其行政区域,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原温江地区的广汉、什邡二县划归德阳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8
日批准)
9
.撤销涪陵县,设立县级涪陵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10
、撤销雅安县,设立县级雅安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11
.将泸州市的古蔺、叙永二县划归宜宾地区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12
.撤销石柱县,设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4
日批准)
13
.撤销黔江县,设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4
日批准)
14
.撤销彭水县,设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4
日批准)
1
.撤销凯里县,设立县级凯里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2
.撤销都匀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都匀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3
.撤销玉屏县,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7
日批准)
1
.将曲靖地区宜良、嵩明二县、路南彝族自治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划归昆明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2
.撤销昭通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昭通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3
.撤销曲靖县、沾益县,设立县级曲靖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4
.撤销玉溪县,设立县级玉溪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5
.撤销保山县,设立县级保山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6
.撤销楚雄县,设立县级楚雄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7
.撤销县级下关市、大理县,设立县级大理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西藏自治区:
1
.设立尼玛县,以班戈、申扎二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尼玛县行政区域,县府驻尼玛。(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7
日批准)
2
.设立盐井县,以芒康县部分行政区域为盐井县行政区域,县府驻下盐井公社。(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7
日批准)
3
.设立碧土县,以左贡、察隅二县部分行政区域为碧土县行政区域,县府驻碧土公社。(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7
日批准)
4
.设立妥坝县,以昌都、察雅、江达三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妥坝县行政区域,县府驻妥坝公社。(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7
日批准)
5
.设立生达县,以昌都、江达二县部分行政区域为生达县行政区域,县府驻生达公社。(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7
日批准)
6
.设立隆格尔县,以仲巴县部分行政区域为隆格尔县行政区域,县府驻隆格尔公社。(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7
日批准)
7
.恢复林芝地区。将拉萨市墨脱、米林、林芝、工布江达四县、昌都地区波密、察隅二县和山南地区朗县划归该地区管辖,地区行署驻林芝县八一镇。(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8
.恢复江孜地区。将日喀则地区亚东、康巴、岗巴、江改、仁布、白朗六县和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划归该地区管辖,地区行署驻江改县。(国务院
1983
年
10
月
8
日批准)
5
.将渭南地区的临潼、蓝田二县和咸阳地区的户县、周至、高陵三县划归西安市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1
.撤销咸阳地区和县级咸阳市,设立地级咸阳市,将兴平、三原、礼泉、泾阳、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十县和宝鸡市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设立咸阳市秦都区。(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2
.将延安地区宜君县划归铜川县管辖。(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3
.撤销渭南县,设立县级渭南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4
.撤销韩城县,设立县级韩城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1
.撤销平凉县,设立县级平凉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9
日批准)
2
.恢复临夏市,以临夏县的城关镇和城关、南龙、折桥、抱罕
4
公社为其行政区域。临夏县人民政府由城关镇迁至韩家集镇。(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31
日批准)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设立彭阳县,以固原县的
15
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彭阳。(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9
日批准)
2
.撤销吴忠县,设立县级吴忠市。(国务院
1983
年
11
月
10
日批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吉木乃县人民政府由吉木乃城迁至托普铁热克。(国务院
1983
年
4
月
25
日批准)
2
.撤销昌吉县,设立县级昌吉市。(国务院
1983
年
7
月
21
日批准)
3
.撤销阿克苏县,设立县级阿克苏市,以原阿克苏县行政区域和温宿县的红旗坡农场、实验林场的五、六
2
个大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4
.撤销库尔勒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库尔勒市。(国务院
1983
年
8
月
19
日批准)
5
.撤销哈密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哈密市。(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6
.设立县级和田市,以和田县的和田镇、肖尔巴克公社、拉斯奎公社的一部和县良种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
1983
年
9
月
9
日批准)
一九八三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截至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