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罕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
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所以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其实,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
从17世纪初起,因人口和
畜群
在不断增长,而领地发展又受到了周边的
喀尔喀蒙古
等势力的限制,加之四
卫拉特
联盟中各部首领为了扩大
牧地
而彼此争夺,土尔扈特部为了避开卫拉特内部的纷争和寻找新的牧场,1628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在征求四卫拉特部首领巴图尔洪太古同意后,和鄂尔勒克的率领本部落及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等部分属民下向西北迁徙
[10]
,约在1630年左右经过
哈萨克草原
,越过
乌拉尔河
,来到
伏尔加河
下游地区放牧。事实上,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
卫拉特蒙古
各部已经开始向
西伯利亚
迁徙,这一时期的土尔扈特部是与
杜尔伯特部
达赖台什以及
绰罗斯
的楚琥尔共同游牧的,因为这一此时他们的实力还比较强大,因此并不急于向伏尔加河迁移,而是在
额尔齐斯河
中、上游一带,沿着
伊希姆河
与
鄂毕河
进行游牧。后来由于来自俄国当局派使团劝说卫拉特执政者加入俄国国籍、卫拉特与喀尔喀的两次战争失利所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卫拉特联盟内部的动乱,促使和鄂尔勒克率领其部族以及部分杜尔伯特、和硕特牧民约五万帐急速向西挺进,奔向伏尔加河下游。
[8]
[1] 苏联科学院编.《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纲》.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1967年版:第221页
[2]
土尔扈特蒙古东返入户数考析
.学术论文
[引用日期2017-01-0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译.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M]..民族出版社,1988.
[4] 鹰扬.在大漠那边——近世的外蒙古与战争(完全版).战争史研究,2006
[5] [1]马大正.土尔扈特蒙古东返入户数考析[J].历史档案,1983(01):84-87.
[6] [1]赵令志.乾隆二十一年土尔扈特赴藏熬茶使团探析[J].民族研究,2021(03):99-108+142.
[7] 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2-34页
[8] 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8—43页
[9] 张体先.《土尔扈特部落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88—204页
[10] 舒泥.《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0期《巴音布鲁克草原——骑马才能到的家园》.中国国家地理,2013:p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