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凯原法学院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题w感谢!
关注者
410
被浏览
435,785

13 个回答

18级法硕在读

谈谈自己在凯原就读的这两年的感受吧

  • 学习

虽然复旦的名气更响,但我相信真正了解法学专业的人,都不会认为凯原比旦旦的法学差。

因为交大虽然是理工科强校,但和清华一样,充足的经费给凯原带来了大量优秀的师资。

季卫东、郑成良等已经处于半退隐状态的不提,中年一代有韩长印、张绍谦、郑戈、彭诚信等大佬,年轻一代有侯利阳、庄加园、张陈果等后起之秀。

如果想要从事学术道路,有他们的背书,你会走的更加顺畅。

虽然和中政、华政等政法类院校相比,凯原的师资仍显单薄,但是“小而精”的培养方式恰恰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

就拿出国交换来说,我们这一级研究生出国交换的比例估计能够达到40%左右,哈佛耶鲁斯坦福确实没有,但是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等比比皆是。

来凯原以前,我自认为是一个学习习惯很好的人。

每天七点半起床,八点到图书馆,学到晚上八点回寝室,十一点之前睡觉。

然而来了交大以后,我的舍友们击碎了我的自信。

大家一起起床,结果他们都要学习到图书馆闭馆才回寝室,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宿舍。

对了,他们中的两个是山大的专业第一,一个是中南财经政法的法学专业第二。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而这是凯原的常态,同学们的Peer Pressure会推着你前进,让你更加刻苦。

大概就是这样的氛围,才让凯原出现了那么多T14的JD、LLM,甚至牛津的罗德学者,都有一位是凯原的本科生(毛晓学姐)。

优秀且努力的学生加上严格优秀的老师(上过庄老师民总的同学都懂)。

我相信,任何一个对学术有追求的学生在凯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基础培养。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是想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或者想要从政,还是去北京吧。

毕竟法学这门学科,离权力中心越近,资源就越多(同时管制也越多)。

而且五光十色浮华的上海让人很难专心地搞研究,据说季院长当初卸任后就差点被挖去浙大的光华法学院,交大斥巨资为他建了一个日本研究中心,才把他留住。

说实话,湖边山脚江畔的之江校区和人来人往喧闹嘈杂的徐汇校区比起来,确实更适合静下心来做研究。

  • 就业

其实绝大部分选择了凯原的同学们,都是冲着上海这座城市和交大这个Title来的(也有可能是为了他)。

在上海Top2的光环下,凯原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大多都非常好。

虽然我们法硕同学经常吐槽找不到工作,毕业就要失业。

但这句话往往是针对那几所顶尖的外所、红圈而言的。

就我个人而言,本科211非法学专业,在只有一份徐汇法院暑期实习经历的情况下,向律所投递简历后,除了金杜、中伦没有回复我,其他的锦天城、德恒、中伦文德等律所都给了我面试机会。

如果再把眼光放广一点,把就业方向延伸到券商投行、银行总行、中央地方选调,那么凯原毕业生的竞争力绝对是顶尖的存在。

去年凯原就有一个非法本法硕的学长考取了中央选调进了中纪委。

这还是凯原最边缘的法硕群体,至于特班和学硕,就业那简直就是Bug级别的存在。

就我所知的特班同学的实习情况,如果去律所实习的话,金杜打底。

我们这一级特班大概有近20个同学在金杜实习,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去陕西南路的那种。

方达、中伦、君合、通商也很多,还有不少去外所的,有小姐姐实习半年多,拿了10w+。

如果去券商投行的话,研究生群里那几个顶部券商的实习消息就没断过,都是学长学姐找继任。

我的舍友,本科中南财经政法法学专业第二、司考430多的大佬,除了中金之外,三中一华都实习遍了。

不过,不要眼红。

特班的同学全部为推免,本科高校就非常好,而且还都是专业排名靠前。

我们这一级,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法学专业第一都在凯原。

而且这些人一般都还搭配托福100+甚至110+、雅思8.0的外语成绩,CPA、CFA、专利代理人都快成标配了。

你说,就业机会不给他们该给谁呢?

  • 生活

这一点我只能说,一旦来了徐汇校区(因为凯原本科生前两年在闵行)。

凯原可以满足你对上海的一切想象。

安泰背后的那个门出去就是交通大学地铁站,十号线十一号线可直达虹桥和外滩,天气好的时候从那个地铁站还可以看见高耸的上海中心。

华山路庙门一出去就是淮海路(以前的霞飞路),武康大楼走两步就到,宋庆龄、巴金等等名人故居俯拾皆是,法租界的老梧桐可以随时满足小资文青的摩登情怀。

而广元西路校门一出去就是海底捞,大学生优惠的下午两点场薅羊毛薅的不要太舒服。

番禺路校门一出去就是市井的上海,老盛昌、哈林牛蛙面、山林熟食等店铺一条街上到处都是。

至于全家、喜士多、罗森、肯德基、麦当劳、电影院等更是随处可见。

相当方便,相当费钱。

我在汇业实习的时候,从离开宿舍,到进入律所打卡骑小蓝只要15分钟。

我舍友他们去外滩、陆家嘴实习也只不过需要20多分钟的通勤时间。

这大概也是交大要把安泰、凯原放在徐汇校区的原因,学生出去实习太方便了。

我的印象中,许多凯原er的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从每平米10w+的床位上醒来,然后去大食堂吃一个葱油饼和鸡蛋。

吃完后去法咖点一杯大杯冰美式,买的时候还可以凭借法学院学生学号打6折。

然后在法图待到中午,十一点准时去川菜窗口打饭(不然人会巨多)。

吃完沿着操场、新建楼、纪念碑、校史馆、新上院的路线走几圈,然后去法图继续学习,

学习累了就出来坐坐法图窗外的秋千,吹吹从一楼落下水幕带来的凉风,整个人都会变精神。

学到三四点钟的样子回寝室换衣服,去校健身房预约一小时的锻炼(5块钱)。

锻炼完一身大汗的拎着澡篮子去澡堂洗澡(没错,徐汇的男生宿舍都没有独卫独浴)。

洗完衣服去食堂点一碗荠菜大馄饨,吃完接着自习,九点多回宿舍睡觉。

说了这么多优点,凯原的槽点也还是有的。

比如知名度不高,在上海可能还好点,在外地(江浙沪以外)提到交大法学,大家第一反应都是交大还有法学院?

比如法图人太多,学校没有门禁,什么人都可以进出,导致学校公共资源被挤占,操场人满为患。

比如有的考试太难,有的考试太水,监考太松,有些人都躲在后面几排打小抄作弊。

比如没有独立卫浴,再冷的天也要穿着凉拖鞋走路去大澡堂洗澡。

但瑕不掩瑜,凯原已经给了足够高的平台,至于能走多远,就看自己了。

先写这么多,有人看再补充。

泻药。

0.我非交大本科土著,只是有幸硕士通过夏令营推免进入凯原法学院。


1.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是廖凯原基金捐资助学冠名。廖凯原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华裔商人和慈善家,同时对于中华文化和法制(法治)有着自身“颇为独到”的理解见地和“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关于学术思想和学术规范等问题虽然存在争议,但是应该肯定他他捐资助学的慷慨义举。另外,绝大部分学院老师和同学对于廖先生及他的学术思想都能够很客观、辩证地认识。

2.凯原法学院是国内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目前其在法学领域的地位也基本能与交大在国内的地位相匹配。各种排行榜标准不同,所以凯原法学院的排名从前四名到十几名都有过,一般看来外国的排行榜上凯原法学院排名高于中国本土的排行榜。国际认可度个人没有什么体验,但国内目前看来找工作问题上,在上海是不输复旦法学院的,也肯定是整体好过华政的,至少我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区别待遇。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行政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没有太多讨论价值。这是一个成年人如何处理期待与现实落差的问题,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每个学校每个学院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举个例子,我班曾对学费和奖学金等问题产生过异议并联名向上反映,虽然最终没有改变,但学院比较积极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式(副院长、副书记、教务秘书等与全班同学召开座谈会)等还是值得肯定的。

4.凯原法学院还是开放、积极和进取的,无论从改革培养模式、推进国际交流和积极招生(卓越法律人夏令营),都能感受到学院是用心的,至于结果是否理想那是另一个问题。

5.读书么,学到多少主要还是在于个人,不过从学院的培养计划上看来还是用心的,至少法律(法学)是如此,比起其他学校还是颇有新意。我个人对读研的态度是,我更多的是需要这个平台和机遇,拓展学术视野和职业领域是主要目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更加重要,反正到了职场还要从头学起,你把合同法理论钻研地再深入,没有工作经验让你起草合同照样抓瞎。这个角度说来,凯原法学院之于我是足够的。

6.生源质量持续改善,但仍然存在很严重的参差不齐(比如渣渣的我),经常听不懂同学上课和老师在讨论的是什么。

大概就是这样,我觉得我写的也算是公允且客观,所以就不匿名了。

最后,第一,感谢凯原法学院录取我,第二,我没有从事律师工作,主要是法律行业存在一个较长的成长期,我不希望我三十岁前的青春是没钱又没闲的,第三,欢迎各位来凯原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