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
宝钗
等都往
贾母
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
有对
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
陆放翁
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
老杜
的七言律,次再
李青莲
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
应玚
,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
王右丞
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
渡头
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
几棵树
,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
更比
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
说慌
的是那架上的
鹦哥
。”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说着,只见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
换出
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
又读
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
颦儿
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
藕香榭
,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
三停
。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
快学
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
沁芳亭
,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听了心下不信,料着是他们瞒哄自己的话,还只管问黛玉宝钗等。
香菱学诗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翻译】
深夜,独自站在窗边,只见,
银色的月
混着水一般的清辉洒下,且看晴朗的夜空
包囊
护卫着如玉盘样的明月,丝丝梅花香若有若无地飘来,柳条在微风中渐渐拂干了露水,台阶洁白无瑕,使人疑心用白粉涂过,栏杆像玉一般洁白,如同用清晨的霜抹过。醒来时,西楼人迹已绝,月的轮廓依然隔帘洒下。
【简析
】
黛玉
评语:“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宝钗评语:“不像
吟月
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像是月色。”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
绘画作品《香菱学诗》
①〔精华欲掩料应难〕大意是月光灿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精华,本道家语“
日精月华
”,光华、光辉之意。
②〔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背面却是那样凄清。影,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从作法上看,本句中的“寒”字乃一篇之骨,以下借“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写离愁及故园之思,皆本此。
③〔一片砧(zhēn)敲千里白〕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
捣衣
之声。砧,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李白《子夜吴歌》云:“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
胡虏
,良人罢远征。”香菱
化用
此诗意境,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在月下衣时变得更加浓烈。
④〔半轮鸡唱五更残〕缺月在天,雄鸡高唱,正是五更将尽时分。五更,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这并非单纯写景。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时分,因此写黎明景象正是为了写别情。例如: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后唐
牛希济
《生查子》)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
朱户
。”(宋柳永《
采莲令
》)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
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宋
周邦彦
《蝶恋花》)
香菱这首诗将“半轮(月)”“鸡唱”“五更残”这三个
典型细节
融成一体,也正是为了渲染离别时黯然伤神的气氛。
⑤〔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泛指江上的人,不限于渔翁。秋闻笛,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笛声凄清、高远,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李白《
春夜洛阳闻笛
》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
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香菱这一句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感情。
⑥〔红袖楼头夜倚栏〕“楼头夜倚栏”,更确切地说,当是“楼头倚栏望月”,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个用来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细节。例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时圆”(
韦应物
《
寄李儋元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
《苏幕遮》)等。香菱此句亦不例外。
【翻译】
月光璀璨,即使想要遮掩也掩盖不了。 它的外表看起来是那么美丽优雅,但是实质上却孤单冷清,不胜其寒。在一泻千里的月光下,捣衣声不绝于耳。缺月在天,雄鸡高唱,五更将尽,已是黎明。泛舟江上的旅人,在秋月的照映下听到凄清的笛声,女子在楼上倚栏望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嫦娥看到人间有这么浓重的离情,不禁问自己道:“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
【简析
】
众人评语:“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
大观园
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人物
《
红楼梦
》中有许多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
香菱
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自己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
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
诗艺
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
王维
、
杜甫
、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
宝钗
为师,却去找
黛玉
,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本篇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
探春
、
湘云
等,着墨不多,都是
陪衬人物
。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红楼梦》人物
作者又从
宝钗
眼中写香菱之勤奋,经过了
呆、疯、魔、仙
四个阶段。
写她“
呆
”,则见:“
香菱
拿了诗,回至
蘅芜院
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写她“
疯
”,则见:“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来往的人都咤异”。
写她“
魔
”,则见:“自己走至阶下
竹前
,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
探春
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
写她“
仙
”,则见:“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原来香菱苦志学诗,
精血
诚聚,日间不能做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香菱
之勤奋,精神可嘉。
宝钗
劝导宝玉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红楼梦》画面
作者又通过
香菱
学诗发表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诗词写作可简化为“三感”:灵感、情感、美感。灵感突如其来,不可预知,是天赋、勤奋、机缘的爆发点。情感即抒情自然、真挚、饱满,感人至深。灵感和情感均来源于生活,美感的炼成则需要学问,从
建筑美
、
意境美
、
音乐美
上用功。建筑美即
诗行
的
排列组合
;意境美包含
画意
、用典、纪事;音乐美属于格律范畴,包含节奏、用韵、平仄、虚实。
《
红楼梦
》诗论有破有立。香菱道:“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
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48回)即打破
形式主义
牢笼。
宝钗
道:“我平生最不喜
限韵
,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37回)
黛玉说:“当中承转是两副
对子
,
平声
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后二句黛玉口误。她主张打破格律束缚,“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以致无意间说顺了口,就没管格律规矩。黛玉的口误尽管表面句意违反了格律常识,但本身意趣真了,在
上下文
情节及生活口语方面天然成趣,与上句“平声的对仄声”句式连续,念起来十分顺溜。反之,若改为“虚的对虚的”,意思虽对了,但与上句“平声的对仄声”不能承接,文字古板,更减弱了“连平仄虚实不对”这一诗学主张的批判力度。
破以后又有立。
黛玉
道:“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48回)是知学诗贵在真意趣、真性情、真精神,总不脱一个“真”字。
宝钗
道:“头一件立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37回)
黛玉辅导
香菱
先学
王维
、
杜甫
、
李白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学魏晋六朝
陶渊明
等人的诗,一边自己细心揣摩,一边同师友一起讲究讨论,得了三昧,便可“就做起来,必是好的”。何谓诗中
三昧
呢?香菱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必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即从形象逼真、情真意切上留意。
唐诗格律最为成熟,宋以后即趋于僵化。《
红楼梦
》对格律形式主义弊端自有清醒认识,书中诗词既合乎基本格律,例如海棠诗、中秋联诗、
香菱
学诗就有限韵,又挣脱束缚,在立意上技高一筹。正如
李纨
评
黛玉
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38回),众人评香菱诗“新巧有意趣”(49回)。此为《红楼梦》自觉追求的诗词境界,齐于唐宋,高于时俗。
香菱学诗
映照他人
香菱
学诗又照见了诸钗的
人物性格
。宝、黛、湘、探对香菱学诗十分赞赏且诲人不倦。
宝钗
却不以为意,先时嗔她“得陇望蜀”,命她礼为上,去瞧瞧走走,各人问候一声;次则嗔
黛玉
引香菱入魔;后又打趣
湘云
、香菱“痴痴颠颠”。宝钗不支持香菱学诗,缘于她的正统思想:“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37回)她既用这种观念规劝香菱、黛玉和湘云,她自己也是这么实行的。
香菱学诗
文本注释
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
织女
机丝虚夜月,
石鲸
鳞甲
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
虚境
,
对句
为实境。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②〔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近体诗
(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③〔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
陆游
那两个诗句的批评。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④〔湾住〕停泊。湾,一本作“挽”。
⑥〔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简文
(
东晋
简
文帝
司马昱
)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
,便自有
濠濮间想
(指
庄子
的处世哲学)也。’”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
内心体验
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⑦〔十四寒〕我国古代的
韵书
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在《
佩文韵府
》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⑧〔入画〕惜春的丫头名。
在《
红楼梦
》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
林黛玉
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
香菱
求教于她时,她不像
宝钗
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单元,把
王维
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三单元,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不仅如此,
林黛玉
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
综合训练
;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
香菱
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惋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
在这里,
曹雪芹
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这一节,完全可以品读出
林黛玉
的另一面,她不但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老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地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
乐学
不疲,这是她境界的必然,这当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二)学的境界
做学问如
香菱
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1.乐学。
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
学诗
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
宝钗
求教,表现出
积极主动
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
潇湘馆
来,直言求
黛玉
教诗
,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
学习效果
。
2.善学。
香菱
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
学习过程
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
生活经验
有机结合
,通过联想、想像这诗的两翼,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3.苦学。
常言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香菱
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
黛玉
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
蘅芜苑
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
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
声韵
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
缪斯
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
学诗的过程,印证了古已有之的
治学三境界
,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
艺术创造
的借鉴,这也正是
典型性
人物
形象价值
之所在。
香菱
是个苦命女子,原籍
姑苏
,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
薛蟠
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
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
宝钗
便把她带进了
大观园
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红楼梦》画面
故事开头写
香菱
一见
黛玉
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
两个阶段
。
指导读诗体现 在两次谈话中。
第一次
,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渐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
王维
的
五言律诗
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
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
陶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
习作
、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香菱
练习写诗一共写了三稿。
第一稿
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
宝钗
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黛玉
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
第二稿
依旧不行。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
第三稿
做成了,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
这个故事在小说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
香菱
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
黛玉
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
宝钗
,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
大观园
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
探春
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
香菱
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 ,将
王维
、
杜甫
、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
韵部
,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去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
黛玉
的正确指导也是
香菱
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菱苦志学诗,
宝钗
因和她同住
蘅芜苑
,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练习说明
一、小说详细叙述了
黛玉
指点学诗门径、
香菱
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认识一点读诗和写诗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衡量答案的标准有四:(1)是否扣紧了课文;(2)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3)内容是否具体;(4)是否有修辞。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此题也可作为
课外作业
,让学生写二三百字。
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
细节描写
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香菱
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
神态描写
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
神与物游
”(
刘勰
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三、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此题意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可以从思想内容或
写作特点
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评论前
应将
这
三稿
逐一加以讲解,并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对这首诗的评论。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
嫦娥
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以后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
自我形象
,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
创作论
1、要多读。
黛玉
让
香菱
诵读
王维
的五言律诗一百首,
杜甫
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
感知能力
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不仅是学好诗歌的根基,也是提高
鉴赏能力
的根本途径。
2、要学就学一流的。
王维
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
杜甫
,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
李商隐
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
李白
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
诗仙
”,杜甫是“
诗圣
”,王维人称“
诗佛
”,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
白居易
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
长恨歌
》《
琵琶行
》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
文质
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3、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香菱
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
黛玉
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
恩格斯
在评论德国诗人
普拉顿
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
形象思维
,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
艺术想象
,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其它文体的创作也离不开大胆想象。
《
香菱
学诗》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