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自然为背景和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运动曾经最活跃的地带,远古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壮观的痕迹,巨大的落差,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别。在这个区域,人类为了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与大自然之间,逐渐达成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
。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全片借“第三极”这个地理概念,重在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反映藏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延续、以及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等情况
第三极
制作过程
2013年3月,该片开始为拍摄做准备;同年6月开始调研,作为导演的曾海若派出6个带着调研问卷的小组,分别伸向藏区不同的地方。曾海若还写了纪录片脚本,拿着它去找与藏文化有关的专家、学者,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2013年9月29日,《第三极》正式开机。2014年9月完成拍摄
。
该片在拍摄过程中,首次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次在雅鲁藏布江岸200米悬崖悬空拍摄;首次高清纪录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拍摄转场行程超过10万公里;拍摄超过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该片出动6个调研小组,4个摄制小组,深入青藏高原60多处秘境,总计拍摄500多天
。
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克服了高原反应、转场频繁、交通困难、吃住条件艰苦、疾病、多架航拍器损毁等困难
。此外,《第三极》还大量使用了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
出品人
|
|
总策划
|
|
总监制
|
|
监制
|
马勇
|
制片人
|
胡小鹿
|
执行制片人
|
杜兴、胡吗个
|
总导演
|
曾海若
|
分组导演
|
温佩、乔森、安同庆、张洪松
|
文稿统筹
|
肖恒刚
|
前期统筹
|
关庆伟
|
摄影指导
|
孙少光
|
分组摄影
|
孙少光、谢卓良、安同庆、任杰、徳嘎、王勤
|
摄影助理
|
王川云、达瓦扎西、郭少杰、张杰、张小楠
|
跟机员
|
郭军军、许天祥
|
航拍摄影
|
刘竹文、王健同、顾俊、郑华
|
水下摄影
|
吴立新、李家凡、王录
|
岩壁摄影
|
张允平、张曦
|
延时摄影
|
刘佳、乔森
|
花絮摄影
|
乔森
|
雪豹素材
|
视觉中国集团
|
藏狼摄影
|
裴竟德
|
场记
|
乔森、张宇
|
录音指导
|
齐辉
|
录音师
|
刘志凯、张志纬、沈金龙、翁成勇
|
音乐监制
|
胡吗个
|
藏语翻译
|
达娃、江北平措、嘉措、玛钦次旦、泽让机、仁增朗杰、拥巴、拉加当周
|
技术支持
|
张雪飞
|
剪辑执导
|
张开法
|
配音
|
苏扬
|
海报设计
|
曹彦武、周超
|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来源:
时间
|
名称
|
奖项
|
获奖/入围作品(者)
|
结果
|
2016年
|
第四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活动
|
优秀国产纪录片系列片
|
《第三极》
|
获奖
|
2015年
|
第三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
|
最佳纪录电影
|
《第三极》
|
获奖
|
2017年
|
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
优秀作品奖
|
《第三极》
|
获奖
|
2019年
|
“壮丽七十年 荧屏庆华诞”--“视听中国全球播映”活动主推片目
|
|
《第三极》
|
入选
|
2014年11月4日,该片在多伦多市中心举行的“影像西藏”电影晚会上作为“2014加拿大·中国西藏文化周”的首映纪录片
。
2015年4月,《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9月16日,该片作为“影像西部”电影展映会的开幕影片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当地观众见面
。11月20日,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2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北京纪录片代表团,带领该片正式亮相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
2016年5月20日,该片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展映
。8月3日,驻波兰大使
徐坚
在“波兰家园”公民协会举办的“唐卡·魅力西藏”画册发布会上放映了纪录片《第三极》并致辞
第三极
发行放映
播出时间
|
播出平台
|
播出时段
|
2015年3月25日—30日
|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
每天19:10
|
2015年4月1日
|
CCTV-NEWS
|
凌晨03:14分
|
2017年5月19日
|
尼泊尔喜马拉雅电视台
该片开播当日,索福瑞34城市(缺成都)收视份额即达1.49%,较播出前同时段提升129%
。
2016年2月,在捷克国家电视台2频道黄金时段公映,首播收视人数超过11万,三次播出总收视人数突破35万,均位居当日该台收视率榜首,创涉华纪录片在捷播出收视率之最
相对于其它介绍西藏的作品容易“轰轰烈烈”,但是却不够扎实。《第三极》通过讲述最普通的人和事,展现出西藏不普通的发展
。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 评)
讲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第三极》从小切口出发,反映具体的人与自然关系;国际化的表达手法和中国的主体性结合得很好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评)
主题鲜明角度巧妙:作为一部真实反映当代藏区人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首次选择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角度进行呈现,既符合国际上此类纪录片的通行规律和标准,又能让世界从一个更新颖的角度和视野认识藏区、了解藏区和理解藏区。既考虑到青藏高原高度差异化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又考虑到了人、自然、生产、生活、信仰的有机统一。故事性强细节感人:每集纪录片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来表现主题,通过故事打动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它是一部力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打造的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一系列的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叙述手法等,大大拉近了中国制作的纪录片与海内外观众的距离
。
(凤凰文化 评)
该影片创下了许多中国乃至全球“之最”:全球首部呈现第三极(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相处奥秘的大型纪录片;全球迄今最全面的西藏自然人文影像考察;首次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次在雅鲁藏布江岸200米悬崖悬空拍摄;首次“高清纪录”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拍摄转场行程超过5万公里,是迄今转场最多的有关青藏高原的纪录片;拍摄超过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是迄今4K素材量最大的有关青藏高原的纪录片……
(中国新闻网 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