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如何做到每次只发射单个电子?

双缝干涉试验中,每次发送一个电子通过双缝并打到荧幕上,无观察者时有干涉,有观察者时无干涉。我对此实验有几个困惑的地方。 如何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通过…
关注者
110
被浏览
102,690

26 个回答

看了一圈好像确实很缺乏讨论实验细节的科普,反而弄得这个问题愈发神秘。其实主要问题是,长久以来人们都用理所当然的角度去把这个实验写在教科书上,但 1988 年,这个实验才 真正 被做了出来 [1] ,因为实验技术上,说实话,挺富有技巧的。

整个装置示意图如下,我们从左边向右边看

电子双缝干涉示意图,正上方的标记为各个电极的电压正负

第一步是要获取单个电子,而且还得能控制它。

首先纠正第二个问题: 如何向随机方向发射电子,放块镭让它向四周辐射吗? 我们根本不希望随机方向发射电子,双缝很小的,随机方向的话大部分电子都浪费掉了,多半朝着反方向跑,一点用的没有,我们想要像激光一样:差不多准直、强度可控的定向电子束。

这里使用一种叫做 场发射电子枪(Field emission gun) 的装置,不知道你没有拆开过白炽灯或者节能灯灯管, 常规的 电子枪和这个原理差别不大,里面是一根特殊的金属丝,通电后就发热了,温度足够高金属中的电子就会“沸腾”到周围环境中。当然不是真的“沸腾”,反正就是太热了就四处飞散。所以常规的电子枪就是随机方向的,然而这没法用。

首先是常规的灯丝太长了,不同位置上来的电子之间差异 [2] 远大于他们的物质波波长(专业的说:不相干),所以首先要把金属丝做一个 特别小 的尖端(大概 100 nm)以保证所有电子都是从一个“点”而不是一根“丝”出来的。

此外,金属丝后端要放一个金属环(阳极),加上非常大的 电压。这样金属丝上的电子不是热运动出去的,而是被强大的电场直接拽向阳极,这就是“场发射”了。

出了阳极的电子有很高的速度,我们再装一个金属环然后加上 电压,由于电子也带负电所以调节这个电极上的电压就是让电子减速,有些电子动能不够干脆就掉头回去了。这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如何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通过双缝的? 答:其实也不是每次都能控制到一个,但只要调节控制极上的电压,电压越大,能够通过的电子越少,总有个电压能让你 平均来讲 每毫秒一个电子的速度通过控制极。

后面还有一些准直的,不太重要就略过。

第二步要制造一个双缝

你肯定不能拿张纸用刀划两个双缝,电子是带电的,所以这里的双缝本质上也是 金属电极, 其实就是接地金属板中开一个缝隙,然后中间有一根带正电的金属丝。正电是为了吸引从两侧经过的电子波函数向中间靠拢,主要还是提高信号强度。如果加负电压直接就向两侧分开了啥也看不到。

最后一个问题反而最简单:对单电子的观察是如何做到的?

用了一张有荧光涂层的 荧光板 ,和日光灯内层涂白的差不多一个原理,电子打上去就会发光。和日光灯的区别在于:一个电子只能产生大约 500 个光子,所以整个荧光片后面有一个光纤捆绑的阵列,每一根光纤的尖端就相当于一个像素,荧光片上的光子直接进入对应位置的光纤,然后再被光电倍增管放大成电信号,输出到显示屏上显示。

当然这是80年代的观察技术了,现在各种电子增强 CCD 什么的,直接整一个这种相机放在荧光片后面大概也行。

最后看到的实验结果长这样,估计各位多半在教材上见过

原始结果看着挺糙的

这里图上每一个点“代表”一个电子,但你得知道这是荧光板被电子打到后发出的荧光,收集起来的样子,并不是电子的样子。

参考

  1. ^ Tonomura, Akira; et al. "Demonstration of single‐electron buildup of an interference patter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88, 57 (2): 117–120.
  2. ^ 因为电子是全同粒子,所以准确的讲,电子波函数的相位差异

题主作为一个文科生,遇事喜欢追问细节,并且与自己的逻辑思考相印证,比大部分理科生更适合搞科研了。下面我用我不多的教科书知识来回答一下题主的疑问。

1.我们物理其实没有数学那么严密,学物理的第1课就是在讲误差,所以对于控制单电子发射这个问题,我当年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说的,电子通过阴极(可以理解为一根尖端面积很小的导线)发出,我们利用电压来控制其发射的量,电压到非常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它是一个一个电子往外发的,具体怎么验证呢?当然是看荧光板上的点是不是一个一个出现的,如果是,那我们觉得对于实验而言,就已经实现了一个一个电子发射的效果。

2.我不知道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但我们控制好电子的动量的时候,电子在空间上的分布,本身就是按照概率来的,就算我的阴极指向某一个具体的方向,电子也不会严格按照一条直线走过去。

3.这个问题表现出了你的思考能力。现在知乎上有很多科普搬运家无脑的搬运了很多国外的科普视频,甚至于有些人为了制造神秘感,故意搞得神神秘秘的,所谓的摄像头拍电子就是一个重要案例。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摄像头拍摄物体的原理是接收到了物体上发射或者反射过来的光,才能成像,而电子身上无疑是不可能发出光来的,再神奇的摄像头也干不了这个事儿。我们在做电子的干涉实验的时候,为了观察电子的点打到哪里,用的是荧光屏,电子在荧光屏上留下的点就是永久的,不可能因为后续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点就消失了,所以很多科普视频说什么观察了电子从哪一条缝经过,发现干涉条纹消失了,那基本是胡扯。而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确定电子通过了哪一条缝,采用的办法是在这条缝上加上电场或者磁场,因为电子带电,通过电磁场的时候就会发生反应,我们也就知道了,他通过了哪一条缝。但是当我们再回到想干电子源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经过了电场或者磁场的电子,它的状态本身就发生了变化,那么他的相干性就被破坏了,不再发生干涉,那不是很自然的吗?

4.就单光子的制备再解释一下。根据我某位在潘建伟组工作的同学的科普,现在制备单个发射的光子倒是比较容易,采用的是量子点技术,简单讲就是用半导体模拟出一个原子,他在能级跃迁的时候就会发出光子。因为我已经不从事物理这一行当了,所以我也就没有去找文献来看,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

最后我要说的是科研也好科普也好,我们都要反对神秘主义,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关注细节,关注实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