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纪
主要版块
志留纪时期全球主要的地块有冈瓦纳、
劳伦
、欧洲(
波罗的海
)、
西伯利亚
、科累马、
哈萨克斯坦
、
中朝
、
塔里木
、华南等9个。其中最大的是冈瓦纳地块,集中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区。其他地块则分布在当时的中、低纬度区,特别是低纬度区。介于劳伦和欧洲两大板块之间的海洋为
古大西洋
。这一古洋在加里东末期一度闭合,形成加里东
褶皱带
。劳伦板块与之间的前阿巴拉契亚洋闭合后形成阿巴拉契亚褶皱带。劳伦板块与欧洲板块在志留纪末期相遇碰撞,形成广泛沉积
老红砂岩
的欧美大陆。当时的
西伯利亚板块
与现今的地理方位几乎转了180°哈萨克斯坦板块是由数个
中间地块
联合而成,介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两个板块之间。无论从
动物群
特征或
海相
红层等沉积特征来看,都表明
塔里木
介于中朝与华南二板块之间。中朝与华南两个板块之间为
秦岭
洋。
志留纪时期的深水
洋盆
的沉积物很少保存。这是因为地质历史中的多次板块之间的碰撞和俯冲使之几乎丧失殆尽,保存下来的都是当时大陆架至陆坡的沉积物。志留纪各
大板块
是
陆表海
和陆棚浅海广布的时期,台地碳酸盐发育最为广泛,其中以北美洲最为典型。它的中部广泛分布台地型的浅水碳酸盐相,包括美国中部、西部和加拿大西部的白云岩套,以及加拿大东部及白云岩套周缘的石灰岩套,在北美洲的西缘出现明显的岩相
分异
,即由白云岩套向西变成灰岩、泥岩
过渡相
带,再向西变成碎屑岩相带。北美洲的东缘也有类似的岩相分异,即向东由台地
碳酸盐岩
变为碎屑岩相带。欧洲大陆特别是波罗的海沿岸、中欧、东欧主要是台地型的间夹盆地的笔石
页岩
沉积,至西欧出现台地碳酸盐岩至台缘斜坡笔石页岩的明显岩相、生物相分带。
西伯利亚地台
上沉积碳酸盐岩和笔石泥岩的志留纪地层,厚度甚小,而其周缘的活动带则转为巨厚的碳酸盐岩及
火山
复理石建造。华南板块乃至西藏中间地块及它们的周缘活动带,都是以为主间夹碳酸盐岩的沉积。华南板块志留纪岩相、生物相的
分异
也十分典型,即西部碳酸盐岩和
碎屑岩
的台地型沉积,含
壳相
及笔石动物群;东部为碎屑岩及
复理石
的盆地沉积,含笔石动物群。志留纪的冈瓦纳大陆,包括了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域。非洲北部至南美洲的东、北部沉积了类似的台地型泥岩和细碎屑岩,含有相同的Malvinokaffric动物群。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则为大套的复理石建造,为大陆斜坡的深水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