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解|传统手作漆器工艺

全解|传统手作漆器工艺



漆器是神秘的,是陌生的,是古老中国的文化,是被国人遗忘丢弃在角落,边缘而濒危的传统手工艺,对于文化我们有太多情怀,也有太多的不尊重和责任缺失。


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割漆树天然液体,经过反复髹漆荫干打磨然后推光方成器。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复杂。温润华丽,富含变化,温暖,与现代机械的冰冷格格不入。



中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日本有人间国宝制度,但似乎依然还是国外的月亮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对于手艺的传承依然糟糕透顶,我想一项制度的出发点永远是好的,也会不断的完善,但是真正到一个人的环境去执行,制度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渐行渐远。



「漆的简史」


“漆”字是中國象形字,由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


漆器首要是以日用器和摆设用器为主,漆器制品的高昂价格和装饰之华丽,使之成为贵重工艺美术品,成为上层社会日用具中的物品。漆器自出现,便一向居高不下,老一辈的人谈到漆器,总会念叨这是皇室御用的器物,我真心不已而然,还是脚踏实地,让漆器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漆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漆器可考证时间距今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浙江余姚发现的髹漆木碗。商周时期涂饰漆器物作为随葬礼器。战国、秦汉期间,“丹漆雕几”之美遽然变成上流社会的“追逐目标”。








髹漆木碗(逐物制)

先秦时期,漆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应用于生活,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这些漆器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这个时期的漆器多,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


汉代,漆器进入其历史的鼎盛时期,品类开始丰富细化,工艺技法丰富,类似玳瑁、镶嵌、堆漆等技术开始出现。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就是这一时期宝贵的财富(共出土700件漆器,大部分饰有花纹),出土的漆案、云纹漆鼎、耳杯等现在也成为重要的仿古对象。





乌纱帽盒子(马王堆出土)



仿官帽茶箱(逐物制)

唐代時將漆器的技法傳至日本(一些技法的交流和学习可能更加准确,另一方面不要曲解这个时期日本才有漆器,日本漆器可考证时间在6000年前)日本進一步將漆藝文化推向極致奢華,许多文章里面认为漆器在日本只為富貴人家所收藏使用,这也是不准确的。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对于漆器有非常高的依耐性,只是对于日用器皿和手作收藏把玩物品有着细致的分类。







宋元时期的代表是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根据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以北京的剔红,山西的剔犀出名夺彩。元代漆工张成、杨茂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故宫博物馆及安徽省博物馆等均有他们的藏品,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浑厚古朴。



黄山的菠萝漆在南宋时期多为进贡的物品,也很可惜,苦苦支撑到抗日时期失传,还好经后人恢复了一部分的面貌,菠萝漆又名犀皮漆、虎皮漆,属于变涂工艺的。


菠萝漆(逐物制)

明清时期当时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而且江南漆器名家辈出。乾隆时期,对于雕漆的喜好,使雕漆繁荣一时,后衰落几近消亡。明时期,髹饰录诞生,有着历史不可磨灭的闪光点,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大成所著《髹饰录》。髹饰录在我国早已失传,仅有手写孤本藏日本蒹葭堂,世称蒹葭本,是髹饰录研究的唯一依据,一九二七年经过多方努力获得蒹葭本的复抄本。




「生漆的采割」


生漆,又名大漆、土漆、老漆、国漆,从漆树上割取而来,就象采集橡胶一样,目前所知唯一靠生物催化(漆酶)干燥的漆。生漆被誉为“涂料之王”,其可称道的特性表现为硬度、耐候性、耐久性等等。在没有现代化工合成漆之前,几千年来都是用的生漆。



漆树属落叶乔木,高达20米,分布广泛,大体在北纬25°~42°,东经95°~125°之间的山区。我国占世界产量的85%以上,日本琉球是重要的漆产地,是日本国内精致漆供应源。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中国进口生漆占全年产漆量的80%以上,只高不低。






传统意义上生漆的几大产区,湖北恩施的毛坝的坝漆,重庆的城口生漆,陕西安康的小木漆,还有贵州的毕节生漆,但很显然,名气越大,伤害也就越大,你懂的。


这些产地漆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漆酚含量高,漆酚是生漆质量好坏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因为漆酚是生漆最主要的成膜物质。然后还有漆膜厚度好、粘度大,光亮度好、燥性好等特点。


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以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大概90天时间,伏天割漆效果最好,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漆农通常半夜进山,几秒钟就要换一次蚌壳,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生漆价格极为昂贵。至于坊间所流传的关于生漆有毒论,一方面是同化学漆的混淆视听,一方面生漆在制作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过敏所引发的恐慌。


生漆会造成过敏现象,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但生漆干燥后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并且不含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干漆还是一味重要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服用漆药后能打虫,使五脏六腑健实,不生白发,以及抗癌等功效,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认为漆器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道理并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中。








除了生漆之外有必要介绍一下腰果漆,也称之合成漆。腰果树属于漆树科,原产于巴西,中国的贵州,福建,广东一带也有,但是不是很多,在與苯酚、甲醇即桐油等合成,因此称之为合成漆。


在国内应该要数阳江腰果漆是比较出名的,最早起源于日本然后流传到中国,现在许多高校学生使用腰果漆进行漆画创作,颜色鲜艳,时间周期短,成本低,对于没有什么收入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无可厚非的选择,用的不多,也非正统,不过多做介绍。


腰果漆所用催干剂和某些有机溶剂也可使漆酶失去活性,所以要特别注意腰果漆与生漆不能混用,这也就成为一种检测是否使用大漆的一种方法。






有些人纠结与生漆和熟漆,跟我说常常傻傻分不清,对于生漆而言,上面所提的生漆,可以看作是一个总称,生漆包含原生漆和熟漆。熟漆,即把原生漆熟化。原生漆需要精制成熟漆,改变原生漆原有性能,比如在硬度、粘度、透明度等等方面。所以通过精制来改变生漆原粗糙的分子结构而使之结合得更为紧密,即可以理解为增强漆酶的活性。常见的熟漆有推光漆、透明漆,而推光漆又分为红推光漆、黑推光漆。而揩清漆,即提庄漆可以看作是一种半熟漆。



在古时代就有来对于生漆的提炼。那时候大家不懂,漆液过于粘稠,于是最开始在生漆中兑水,希望通过稀释易于使用。

结果是适得其反的,水兑得越多漆液越稠,越发无法使用,又不得不通过晒制或熬制的方法,脱去过多的水分。因为这种有意识地晒制脱水的实践活动,在无意间发现经过晒制或熬制的生漆,漆膜的色泽、亮度还是韧度、透明度,都得倒很大的改观。


这个过程衍生出了生漆晒制和熬制加工工艺,劳动人民的伟大,没有前人栽树哪来后人乘凉。



生漆的提炼加工分为机器提炼和手工提炼两种。经过提炼后的生漆就是熟漆,熟漆经过搅拌,日晒或者红外加温调节水分后漆膜更加坚硬,其温度和湿度都是漆干燥的重要因素。


漆器胎体

漆,可與各種素材結合,充分發揮材質特性,更能輝映出漆本來的美,漆工藝在中國文化上成為一種多采多姿的傑出藝術。




漆器简而言之,即将大漆涂抹于器皿表面称之为漆器。器皿,木胎、竹胎、陶胎及金属胎均可作为底胎,目前国内多用木胎,金属胎和陶胎。为保证大漆对于器皿有更好的粘附力最好使用高温处理,对于陶胎特别注意表面不能上釉否则后期会脱漆,还有一些皮胎、纸胎漆器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这个目前我知道的好像阳江还有一些相关联记载。至于经常博物馆看到的剔犀和剔红,属于雕漆工艺,制作好的精美至极,但现在也被一些山寨剔红给破坏了,可惜了,名声之大影响力之远确只能是老东西可以承受之声誉。




锡胎茶仓


披麻刮灰

严格意义上,披麻刮灰这种说法属于传统家具工艺的术语,与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褙布和刮灰还有一些意义上差别,“麻”就是麻布,“灰”就是灰泥,家具制作中要加入猪血调制,实在太脏,现在估计也就一些老师傅还知道这些。



褙布,用生漆调面粉为粘合剂,褙上薄而细的纱布,绸布或者夏布,有些地方记载使用高丽纸或者皮纸,称为褙纸,才疏学浅目前还没有有幸看人如此操作过。







夏布,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夏布在漆器制作过程中用于裱布工艺,属于传统漆工艺中非常重要一环节,底胎裱糊用首选布料,亦可用于脱胎漆器的裱糊用布,同时也是古建打底不可或缺的材料。


褙布的方法有许多种,各个地区,每个人的习惯也不尽相似,目的都是一样的,防止日久漆面因木纹凹陷而出现纹理,同时考虑到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控制木胎的收缩性,使之不容易开裂走形。








褙布前还有一调工序就是吃青,很简单,也很重要,就是将生漆在木胎上通体刷一遍即结束,作用提高木胎稳定性,增强表面的硬度。其实我们对于漆器工艺的拆解就会发现,漆器不作为实用器太可惜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序都是为了增加器皿的使用寿命,不重视这些前期的工艺,以后你会被时间的沧桑打脸,随着漆面的下沉,几年后曾经令傲娇的漆面就会不忍直视了。古时候有句俗语,秀才无假漆无真,可谓意味深长,古时考试严格难有作弊因而秀才无假,而漆器因为从材料到制作都有空子可以钻,因而出现许多假东西,经过岁月沧桑最后现了原形,所以古玩市场里面许多东西我经常说的是漆器,又不是漆器的原因。


日本民艺家柳宗悦对于工艺的定义,每天使用的器具,不允许华丽、繁琐、病态,而必须结实耐用。忍耐、健全、实诚的德性才是‘器物之心’。


有朋友问我们这样粘布是否牢实,我一般意味深长的引经论据,如胶似漆所指漆就是生漆,现在大家进步了,知道金缮正是运用了生漆强大的粘附力,确实很难在找到比生漆调和面粉更久固的粘合剂。


贴捣洗晾干后的素净麻布,麻布清洗有利于减少布中米浆使布更加柔顺便于贴服。






对应木胎测量好布的大概尺寸,后面还需要裁剪的,做事情麻利点,该快要快,该慢要慢。






在吃完青、磨平缝灰的木坯表面刮刷均匀的生漆面,一定要厚薄均匀不留死角,通常生漆和面粉调和比例1:1。褙布过程中一定用力往四周扯匀,尽量将经纬线与底胎平行,布与木胎不是谁征服谁,而是相互服贴的理想状态。



褙布结束后,置入荫房,根据当日的天气状况,需要反复检查布面或边幅有否隆起或原先未曾粘实的地方,趁着生漆面还没干固前及时拉压、补实。


待漆干透取出裁剪多余布,然后进行打磨,褙布工艺这一步就算结束了。许多漆作人偷工减料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反正也看不见,我只能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现在有些人直接在褙布上面髹漆研磨,粗旷中又有着小家碧玉的精巧,也是非常好的设计理念。






布上髹漆(逐物制)

褙布结束之后就开始刮灰工艺。许多人问刮灰几道是合适,这个没有一个绝对性,需要看具体的器皿而定,通常而言器皿越大,对于稳定性要求越高,需要刮灰的道数要求越高。





瓦灰,传统瓦片加工的粉末,分粗灰、中灰和细灰三种,同生漆调和用于打底,这都是漆器成品所看不到,所不了解,也是漆器非常魅丽的一笔,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漆器质量好坏灰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要只看到面的好看,也要看到的内的艰辛与不易,做底本身已经是一门艺术。


灰胎需要根据具体器皿工艺要求的不同决定灰胎的厚度和工序,灰胎不做好,面部后期处理会受到极大影响,可惜现在许多高校的学生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艺术的创作,却将这个看不到的艺术而舍弃。

粗灰第一遍,中灰第二遍,细灰最后一遍,中灰一定要厚而匀,四边棱角清晰,刮灰平顺,后面的细灰才能省时省工。漆灰刮完之后都需要打磨平整,粗灰,中灰用木砂纸打磨即可,细灰后需用水砂纸湿磨,整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平整处,在用牛角刮刀进行修补。


国内通常都是使用瓦灰打底,日本著名漆器产地轮岛则使用当地特产硅藻土。珪藻土产于輪島市內的小峰山,是一种帶有珪藻类的黄色泥土,將其烧成如黑粉般的粉末(一说是蒸干粉碎),于生漆混和攪扮,再塗于上木胚。珪藻土的特性是可耐1,400 ℃的超高温、耐酸、具有高度吸放湿气的功能。











说到漆器制作,这里就必须一笔带过古琴的制作。古琴制作底胎通常使用瓦灰、鹿角霜或者八宝灰,从音色到工艺而言必然是使用鹿角霜和八宝灰为佳,唐琴许多使用鹿角霜调制生漆,瓦灰和八宝灰都是这之后出现的。









「漆器装饰」

漆器做底工序(中漆)结束之后就开始表面髹漆工艺处理,什么样工艺让漆器表面呈现出如此华丽富贵的色彩变化,本节重点中日主流装饰工艺犀皮漆工艺和莳绘工艺进行展开。


「犀皮工艺」

本章节不做展开叙述,详细工艺可见前期文章。

变涂是日本主流的称谓,中国古代称之为彰髹,又名斑文填漆,取「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麟、介甲,有文『彰』者皆像之,而极仿模之工,巧為天真之文,故其类不可穷也。」


以漆加上引起料,如各种天然材料:米粒、树叶、蛋清等,使其变稠或稀,将漆面或打或印出高低不齐之痕跡,再擦上多层不同色漆,而后加以磨显出彩华繽纷之纹,称之变涂。变涂只是一种总称,凡是漆面不属单髹涂立者皆可称之。



现在国内对于变涂工艺多称之犀皮漆。犀皮漆的解释和出处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因话绿》认为:髹器称西皮者,世人误以为犀皮之犀,非也,乃西方马鞍,自黑而丹,自丹而黄,五色相叠。


肌理纹样的制作通常使用到的起花工具有滚珠,丝瓜络,漆刷,漆笔等各种不同工具,利用大漆本身物性变化出各种自然纹样,无常态,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很多的创新。






在古代文献或遗留文物甚少发现彰髹的踪影,反而近代运用的最多,多数是因为变涂范围无止境,发展空间大变化灵活,于现代人的审美和要求相符合有关,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器皿上,受到现代人的喜好。










「打磨工序」

研磨胎体用。犀皮漆制作简单而言就是两个过程起花(打捻子)和研磨,这两个过程全程决定了最后的肌理效果。经过多次的髹漆和荫干,接下来就开始做研磨,这是让纹理显现的过程(打磨贯穿整个漆器的制作过程,每髹一道漆都需要打磨,现在叙述的是肌理的磨显)。


磨显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力度,务必将砂纸包裹在平面体上进行。研磨看似简单,确实一个细活,对于耐心,经验个方面都是一个考验。磨显又分为粗磨,中磨和细磨,每个工序的力度也不一样,根据漆器制作进度需要使用320#-2000#不等砂纸对胎体进行打磨。砂纸适合细磨中、上涂漆面,水砂纸為防止研磨时產生细粉付著纸上,影响研磨力道,需不时沾水去除粉屑。不可乾磨,会将颗粒磨掉,失去打磨作用。







简单示例1[大漆锡罐茶仓]


取一个做到中漆锡罐,随意做一些底色起花纹样,漆面半干不干的时候贴上金箔,通体罩透明漆,置入荫房荫干。










待漆干透取出锡罐,手绘面部装饰纹样,置入荫房一到两小时左右,半干不干时贴上金箔,通体罩透明,置入荫房荫干。待漆干透之后通体进行研磨,将漆面磨平的同时,同时将漆面残留的一些小颗粒磨掉。最后再通体罩透明,置入荫房荫干,待漆干透进行简单研磨即可。










最后经过推光处理的成品图片样子。



简单示例2[大漆茶洗]



贴金罩透明


磨显工艺



髹漆



最后经过推光处理的成品图片样子


简单示例3[大漆银杯]






打捻子(丝瓜囊起花)





贴金罩透明漆






磨显工艺



最后经过推光处理的成品图片样子



「莳绘工艺」


众所周知莳绘是日本漆器工艺的代表,那么莳绘工艺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有当然是有。郑师许《漆器考》:“唐代漆器中,有所谓‘末金镂’者。”于漆面播金屑成花纹,被认为是莳绘工艺早期雏形。日本漆艺家松田权六在其著作《漆艺》中认同这种说法。


描金工艺同莳绘有其相通性,当然我更认同描金是单一的,莳绘是变化的,缺乏了罩明研磨推光,缺乏了变化,你就像戴上镣铐的舞者,所有的动作都会僵化,当然可能许多人也愿意做这样的人。


日本莳绘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融入中国的描金,镶嵌,堆起等工艺,更有他们自身不断的改善和创造,让撒播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状,大小,颜色,疏密各有不同,从而带来了莳绘美感的千变万化。



我想莳绘更深层次的意义,还是在于它更多的赋予了历史隆重的一抹色彩,它是伴随着每个文化时间段而变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种技法的表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



莳绘,以蒙上纱网的主管将金粉抖落于漆器纹样上形成自然而美妙的装饰效果。主要有“研出莳绘”、“平莳绘”、和“高莳绘”三种技法。莳绘的纹样多样,多为自然景物与花草装饰表现出一种“日本的美”。山川、千鸟、藤、樱等事物都体现着日本特有的审美情趣。








有点基于中国的描金技法,区别主要在于罩漆打磨这块,但是这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难点。



至于莳绘制作的工具,因为许多都是通用不多介绍,着重说几个特色话的。


莳绘笔,图案绘制。因漆液粘稠,笔需要富有弹性,特制的有鼠笔,山猫毛笔。






骏河炭,研磨作用。这个炭还比较贵,久仰大名,远渡重洋买回来用了几次,也没感觉多好用,现在不知道丢在哪个旮旯地。








粉筒,筛洒金粉,因为金粉根据粗细型号不一样对应的粉筒也有相应的型号。这个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制。








莳绘工艺有着细致的分类,主要以金银粉末的颗粒大小种类来区分。我们常说的如平莳绘、高莳绘和研出莳绘等。



关于莳绘的制作工具,可谓讲究至极,特别莳绘笔,制作复杂,材料考究,价格昂贵,为艺人所不轻易外借。粉筒和金粉也有极为细致的分类,制作讲究,仅仅消粉的制作就需要一天一夜时间。日本的人间国宝,也多以擅长莳绘制作而出名。


「晕金工艺」

晕金,晕金工艺,日本称之为消粉莳绘,莳绘工艺一种。纹样先按要求厚施彩,再于漆面将干之际用细金粉涂抹,以分阴阳脉理并具有金漆效果的装饰技法。


传统的漆工艺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髹饰体系,蛋壳镶嵌,肌理研磨每一种技法均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延展性,晕金工艺融入使其拓展空间更为宽阔。



拓稿(梅花晕金)


厚施漆






涂抹银粉


晕金工艺同传统日本莳绘工艺还是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度,虽然都是通过金粉银粉对于题材的表现,但是具体流程有比较大的偏差,同时题材的选区上都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晕”体现在阴阳光暗,主客虚实和前后远近的艺术关系,要“晕”出形神兼备,层次明快,质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推光工艺」


接触过漆器的人对于漆器的感觉都是非常自然的感觉,深沉,内敛不做作。作为漆的最后一道程序推光目的就在于提高漆面的光洁度,褪去漆面的浮光,使漆面散发出内蕴之光。


此道工序中揩清与推光,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称之为退揩青。退揩青之前我们会用头发团蘸水拌细瓦灰反复磨擦磨显后的漆面,以去除漆面研磨时留下的磨痕。


揩清也称揩青,用脱脂棉蘸上提庄漆在漆面上画圆圈。在磨显后的漆面依次薄涂一遍,务必处处擦到,做到不留死角,然后再用脱脂棉把多余的漆擦去,这时整个漆面如起了一层薄雾感,置入荫房。










推光,即推磨出光感,光泽。以手掌蘸植物油拌细瓦灰(或钛白粉)反复磨擦漆面,便逐渐出现内蕴之光泽,这个目前看来手做的效果最好。几句话说起来是很轻松,但在实际的过程确是一项辛苦的体力活,一快大板下来全身就会酸痛,手臂发麻的状态。










揩青之后置入荫房,待漆完全干透,开始推光,见比原来清澈时即止。再揩清,干后,再退揩清,如此三遍或三遍以上,一遍比一遍揩漆稀薄,一遍比一遍荫干时间长,漆液一遍遍被挤压,渗入漆面微孔,一遍比一遍渗入更深,漆膜更细,光洁度接近100%。

本文结束


逐物漆器,独立手工工作室,专于漆器品的设计与制作,同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大漆同茶道具和香道具结合,用漆艺传承生活新美学。逐物语出自庄子追逐物品之极致,这也是漆器制作所体现的精神。

ZHUWU lacquer, with independent handmade studio, specializing in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lacqu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lacquer with tea and incense props, inheriting neo-aesthetics of life. "Substance-chasing" originates from the story of Zhuangzi by his chasing ultimate perfection of substances, which is also embodied in production of lacquer.

编辑于 2018-02-03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