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人类这种聪明而渺小的生命,总是去寻找痛苦和烦恼。扛着锄头的农民走在田野乡间,反复思索,反复观察,终于领悟到了一点儿真相。

当荒芜的时间涤荡了存在的证据,我们能否如同一条老狗,一头耕牛,一只蚂蚁,一棵树,或者吹过黄沙梁的一阵风那样,静静地回忆拥有过的岁月?

刘亮程的哲理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刘亮程在他的独特村庄里平凡又伟大。

刘亮程是谁呢?

若是按照成长环境来看,他是一个大西北土生土长的农民。若从文学创作来看,他是一个散文家。

搬到城市以后,村庄岁月依旧长久地在他体内滋养,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对村庄的撞击。

在作者笔下,我们能看到一段逝去的岁月真真实实地铺展开,看到西部荒凉乡村里曾经鲜活的所有意象,唯美宁静,质朴旷远,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很多哲学层面的思考。

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不同,刘亮程不是从城市中逃离出来,而是从乡村迁徙到城市,哲思之外,多了一份缅怀;与《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相同的是,他饲养牲畜,与虫共眠,却又独立地观察着整个环境。

我们可以认为,刘亮程的乡村是独一无二的。

从位置上来看,黄沙梁是西北高原腹地的偏远村庄,贫困又落后。

那里也有天山、绿洲、白杨,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

可是,刘亮程对乡村的呈现,很少是宏大的,口号式的。

我们总能看到他花费大量篇幅描写一株草,一头牛、一只鸟、一阵风、一片叶、一把锨、一柄犁。

比如在第一辑,光是驴,他就不紧不慢地写了整整一章。

比如,阐述驴的世界观时,拿人与世界来做比较,他说:“世界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强大的,对驴则不然。驴不承认世界,它只相信驴圈。

驴通过人和世界有了点关系,人又通过另外的人和世界相处。谁都不敢独自直面世界。但驴敢,驴的鸣叫是对世界的强烈警告。”

阐述驴的性格时,与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比较,他说:“驴沉默寡言,偶尔一叫却惊天地泣鬼神。我的声音中偏偏缺少亢奋的驴鸣,这使我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常想若驴识字,我的诗歌呀散文呀就用不着往报刊寄了。写好后交给驴,让它用激昂的大过任何一架高音喇叭的鸣叫向世界宣读,那该有多轰动。”

纵观整部作品,都是些类似的精彩独白。

有的时候,你会哑然失笑:驴居然也有世界观?驴也有性格?

生动的细节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于村庄事物的烂熟于心,字里行间有点儿漫不经心的调侃,其实是受了老庄的处世态度影响。

他关心驴的叫声,狗的衰老,风的吹起;他侃侃道来一座被时间遗忘的荒凉村庄,一草一木都展现出了与人同等重要的意义——读来让人莫名感动。

可以说,老庄哲学对刘亮程的这篇作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的气息都是与世无争,逍遥自得,与老庄精神十分契合。

大家可以来体会一下书中随意摘取的句子:

“我在草中睡着,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与虫共眠》

“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的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锹。”——《我改变的事物》

“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都一样。”——《人畜共居的村庄》

第一辑讲的是《人畜共居的村庄》,介绍了生活在村子里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狗,驴,牛,马,虫子,人,麦子等等。

它们都具有黄沙梁的独特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老,消失,让人为之叹息。

第二辑讲的是《风中的院门》,介绍了村子的环境塑造者——风。他所缅怀的人事忽然被一阵“刘二之风”给刮走了。

这场风吹遍整个村庄,从东吹到西,像时间一样流动着,却看不见摸不着。扛着锄头的农民,拿什么去抵抗流逝的时间和风呢?

第三辑讲的是《 家园荒芜》。为什么会家园荒芜呢?

是时间,默不作声就改变了一切。最后的最后,刘亮程失去了他的村庄,也从村庄里面搬出来了,搬到了城市。

结语:昔日的黄沙梁荒芜了,但是却存在了刘亮程的心里,浸透在他的骨血与灵魂中。

故乡终究成为了是一个人的秘密,一个人的怀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的来理解《一个人的村庄》:

第一部分:我们终将用尽一生,去接近平凡。

第二部分:乡土故人,缘何难忘。

第三部分:那场吹彻人生的风,最终落在了南山。

第四部分:生命的远方没有天堂,只有故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三言两语谈故事

我改变的事物 作者  三言两语谈故事 | 2020-04-27 09:02:28 阅读 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