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亲自烧砖盖起来的楼房(资料图片)
我们在校史馆里看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迁始于选“五·七”干校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里记载:“1969年7月15日─23日,科大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东北等地选点办“五·七”干校,以便干部轮流下放劳动锻炼。”而直接原因应该是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
战备疏散迁出北京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党中央和毛主席判断前苏联很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展了防范“新沙皇”侵华战争的紧张战备和疏散在京中央领导人的工作。
从1969年3月初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8月28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布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驻边疆地区部队,充分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随时准备对付武装挑衅,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从9月至12月,疏散大中城市人口、物资,是当时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重要战备活动之一。
在京的除了中央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北京主要单位,许多高校也紧急迁出城市。北京大学的一部分疏散到汉中,一部分疏散到江西鄱阳湖畔。离开“牛棚”不久的作家陶钝这样回忆:“北京市内一片慌乱,一些外地有关系的住户都安排搬往外地。收售旧家具的店铺,以贱价收购了大量的家具。我把各家的人叫了来,把大衣橱、樟木箱子、书架,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全集或选集都装箱运回乡下。旧家具价钱落到大立橱20元,写字桌10余元,一个弹簧单人床垫子才卖了12元。”作家陈白尘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在北京站登火车时,“秩序大乱,犹如逃难的难民。”
对于此时的中科大,前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
河南痛失中科大
在搬迁之初,中国科技大学是有意迁往河南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行。时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德生得知中科大要搬迁,积极主动请求中央将这所大学迁往安徽。从此后,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错失了这么一个名校而痛惜不已。
颇具戏剧性的是,李德生的故乡就是河南信阳。
据时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忆,“9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预计去这两地选址会容易些,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省后,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
其间,是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位于合肥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而当时的合肥师范学院则迁到了芜湖,为现今的安徽师范大学。
河南为何婉拒
如果非要为河南拒绝中科大找一个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是当时的领导没有远见。但如果真的如此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河南民众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在旧中国时期河南就建有著名的国立河南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接纳中科大的安徽领导人李德生不就是河南人吗?
客观地分析,这应该归纳于当时严峻的吃饭问题。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有关资料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其实,在1969年的战备疏散中,河南也接纳了一所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当年11月,北京外贸学院整体迁至河南固始、息县。1970年8月,学校被撤销,教师、干部大都转入息县外贸部“五七”干校。197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北京复校。据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贾怀勤回忆:“固始人民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敞开胸怀接纳了我校师生,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他们热情地接纳了我们,用固始的粮油禽菜养活我们,使我们能够从这里出发,重新走上国家对外经贸事业的征程。”
2012年,“对外经贸大学固始旧址纪念园”开园,是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所以,如果要将所有责任都怪在当时做决定的人身上,也是不公正的。毕竟是特殊时期,全国粮食都紧缺,一下子涌进这么多人,也可能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毕竟要先保证自己当地人的生活不是?而且,现在再来为这件事去埋怨谁也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历史不能重写,中科大已然在合肥蓬勃发展几十年了。
也许大家还不知道,中科大在合肥规划校园时,就是建筑大师杨延宝主持的,而杨延宝就是河南南阳人。我们在想,当杨廷宝在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时,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合肥晚报20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