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yáng méi]
杨梅科杨梅属植物
展开 16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本词条由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参与编辑并审核,经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认证 。
杨梅( Morella rubra Lour.)是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隶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梅目杨梅科杨梅属。杨梅树通常高3至7米,有的可达10米以上。其树干直立光滑,树冠圆形或广卵形,枝条细长且呈灰褐色,皮孔明显。单叶互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杨梅为雌雄异株,花小而不显眼,黄绿色;核果球形,具乳头状凸起,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熟时深红或紫红色;核宽椭圆形或圆卵形,稍扁。杨梅一般在春季4月至5月开花,果实于夏季6月至7月间成熟。
杨梅是喜温、耐阴的阳性常绿树种,最适宜栽培的年均温度为15℃-21℃,年均降水量要求在1000毫米以上,平均相对湿度要求在80%以上。杨梅喜富含石砾的砂性红壤或黄壤,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5.5。 [4] 多生于山坡或山谷林中,喜酸性土壤;生长海拔为125-1500m。 [1]
杨梅果实颜色鲜艳,酸甜适口,果香浓郁,富含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降血糖以及镇痛作用。 [16] 杨梅果实的总糖含量平均为9.1%,维生素含量约为 108.4 mg/kg,含水量为86.1%~90.9%,灰分含量为 0.28%~0.40%,蛋白质含量为 0.14%~0.34%,钙、磷、铁等矿质元素含量较为丰富。 [17] 《本草纲目》《福建药物志》等记载杨梅具有祛痰、止呕哕、行气活血、通关开窍、消肿解毒等疗效。其果实风味独特,汁液多,营养价值高,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 [4]
木兰纲 [1]
杨梅
分布区域
杨梅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地为东亚和北美。 [2] 国内产地: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和广东;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和菲律宾。 [1]
外文名
Bayberry
栖息环境
山坡或山谷林中,喜酸性土壤;海拔125-1500m。 [1]

植物学史

播报
编辑

起源演化

杨梅属于杨梅科杨梅属杨梅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地为东亚和北美。本科植物根部常共生有固氮根瘤菌;为灌木或小乔木;常绿或落叶;通常具树脂味芳香气味;多为雌雄异花,偶尔有雌雄同花。多为雌雄异株,偶有雌雄同株。本科内属的分类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杨梅科分为三个属,即杨梅属和高山杨梅属、香蕨木属。历史上,有学者将杨梅属的部分种,根据其柔荑花序的位置、雄兹荀片的大小以及果实外观的不同从杨梅属中区分了出来,并认为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属;但有学者认为还不足以成属,应该划为杨梅属下的一个亚属。
迄今为止,该科的化石历史己经被很好的讨论过。对于最早的杨梅科化石记录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个观点根据类似于杨梅科花粉的化石记录认为杨梅科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大约在白里纪晚期的桑托期,即个百万年前。另一个观点则认为杨梅科出现在较晚的始新世百万百万年,有很多的化石记录支持这一观点。对于杨梅科的起源地点,目前亦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白里纪早期东南亚起源和白垩纪晚期古地中海北部起源两种说法。在胡桃科祖先化石中发现了很多与属形态极为相似的化石记录,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代表了杨梅科遗的祖先系统,已经确立杨梅科的系统位置,即与胡桃科为姐妹类群,同属于壳斗目。 [2]

命名由来

中国栽培杨梅在形态上均属杨梅是中国南方非常著名的特产果树。名称的来源据载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形容“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 [2]

栽培历史

杨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区,杨梅经济栽培又以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广东、贵州等省区为主,其中浙江杨梅的栽培面积、产量、品质等均排在各个栽培区首位。杨梅果实成熟期在月中下旬至月上旬之间,恰逢一年中的水果淡季,能够有效填补人们的水果空缺,且杨梅果色艳丽,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水果。截至2007年中国杨梅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吨,其中只浙江省杨梅栽培面积达就112万亩,产量为34.6万吨。 [2]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生活型:常绿乔木;
株:高达15米;
枝:小枝及芽无毛;
叶:叶革质,楔状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6-16厘米,先端圆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稀中上部疏生锐齿,下面疏被金黄色腺鳞;叶柄长0.2-1厘米;
花:雄花序单生或数序簇生叶腋,圆柱状,长1-3厘米;雄花具2-4卵形小苞片,雄蕊4-6,花药暗红色,无毛;雌花序单生叶腋,长0.5-1.5厘米;雌花具4卵形小苞片;
果:核果球形,具乳头状凸起,径1-1.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3厘米),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熟时深红或紫红色;核宽椭圆形或圆卵形,稍扁,长1-1.5厘米,径1-1.2厘米,内果皮硬木质。 [1]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杨梅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地为东亚和北美。 [2]
国内产地: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和广东;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和菲律宾。 [1]
杨梅 (6张)
中国是杨梅主产国,现有杨梅栽培面积约15.34万hm2,主要分布在东经97~122°和北纬18~33°之间,东起台湾东岸,西至云南瑞丽,北至陕西汉中,南至海南岛南端。地跨北、中热带和北、中、南亚热带。但经济栽培则集中在中国的浙、苏、闽、粤、赣、皖、湘、黔等省。其它如川、琼、台等省仅少量栽培或大多呈野生状态。张跃建等(1999)把中国主要杨梅品种资源的分布划分成5大区:江苏太湖沿岸和杭州湾南岸地区、浙闽沿海区、华南滨海区、滇黔高原区和湘西黔东区。就长江以南各地区适应性比较而言,东部比西部好,沿海比内地好。其中以浙江杨梅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质最佳。 [9]

生长习性

播报
编辑
杨梅
山坡或山谷林中,喜酸性土壤;海拔125-1500m。[1]杨梅为喜阴耐湿且较耐寒的常绿果树。适宜在年平均日照时数2100h、无霜期245d以上、气温15~21°C、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9°C、年降雨量1000mm以上的条件下生长,果实生长至成熟期相对湿度以75%~85%最为适宜。 [8]
杨梅 (2张)
物候期:花期4月,果期6-7月。 [1]

繁殖方法

播报
编辑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但以春季繁殖效果最好。观叶观果为主的苗木均可采用。一般选择品种优良的植株,先在树冠下填土,然后将要压枝条的下方纵刻2~3刀,深至木质部或环状剥皮,宽度2~4厘米,将处理后枝条压入土中,用ABT1号生根粉800倍液浅灌纵刻或剥皮处,能促进早生根,再填覆5~8厘米厚的细土,在细土上堆放石头等重物,防止压条枝被风吹动不利发根。一般50~75天左右即可在纵刻部位长出新根。根据需要在移栽苗圃培育前,可在新根下方3~4厘米处切断后移栽,经培育一年后即可成苗出圃。

实生苗繁殖

栽培
以观叶为主的苗木,大多采用实生苗培育。实生苗的种子宜在生长健壮的实生成年树上采收。其种子发芽率与核仁成正比,采种时应对采种树的果实核仁进行检查,选择核仁饱满且充分成熟的单株采收作繁育用。采回后浸入水中5~6天到果肉腐烂后洗净,并除去上浮的瘪种,再用5%的盐水浸种10~12天即可播入苗床。苗床宜选择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撒播,将种子用木板在厢面上压平入土中,上面覆盖一层3~5厘米厚的细土。一个月后种子即可萌芽出土,当幼苗长至8~10厘米左右时,进行间苗或移密补稀,并追施一些人畜稀薄粪水肥,促幼苗健壮生长,约经生长一年后成实生苗,可出圃移栽或作为嫁接苗的砧木。

嫁接苗繁殖

嫁接 (1张)
以观果为主的苗木,均采用嫁接繁殖育苗,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嫁接时间宜在4月进行。一般以枝接为宜,应选择结果多、品质优良、生长健壮母树的2~3年生老熟枝为接穗以2年生且经移植一次的实生苗作砧木,接穗长12厘米,上端留一节,下端齐节剪去。因杨梅砧木具有较强的顶端生长优势,嫁接后砧木树液上升多而快,极易影响成活。 [3]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品种选择

依果实颜色,杨梅可分为着色种和白色种两大类。浙江杨梅栽培品种可分为乌梅类、红梅类、粉红梅类和白梅类4种,每一种都有不同时间的成熟品种。乌梅类果实成熟前呈红色,成熟后呈紫黑色,肉柱粗而钝,果肉与核脱离,代表品种为“荸荠种”;红梅类果实成熟前呈红色,成熟后呈深红色,肉柱粗而钝,代表品种为“东魁”;粉红梅类果实成熟后呈粉红色,代表品种为“夏至红”;白梅类果实成熟后呈白色、乳白色,代表品种为“水晶种”。

小苗定植

选地
订单3~4月上旬,以无风阴天栽植为宜。定植密度依山地气候、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品种特性而异,一般为19~33株/亩,‘东魁’‘晚稻杨梅’宜稀。定植穴(1米见方)宜在冬季挖鱼鳞坑或等高线上筑梯,有利于减少土壤病虫害。定植时应避免根系与肥料接触,周围杂草等不宜立即去掉。选择无病虫害壮苗,宜先定单主干,高度30~50厘米,再去掉嫁接口上尼龙薄膜,修剪过长和劈裂根系。定植时根系应舒展,分次填入表土,四周踏实,浇水一两次,再盖上一层松土。嫁接口留在地平面上,但必须全覆盖于土层下。定植完毕宜立即用柴草或遮阳网覆盖,直至当年9月。定植后的第一年杨梅根系不发达,遇高温干旱天气不易存活,应在夏季浇水保湿进行防旱抗旱,确保成活率。

大树移栽

栽培
宜在萌芽前的2~4月上旬或休眠期的11月~翌年1月移栽,并选择在阴天或小雨天进行。移栽时先挖定植穴,穴内填少量的小石砾及红黄壤土。挖树时先剪去树冠部分枝条及当年生新梢,短截过长枝,控制树冠高度。挖掘时需环状开沟,并带钵状土球,直径为树干直径的6~8倍。挖后要及时修剪根系,剪平伤口,四周用稻草绳扎缚固定,并及时运到栽植地。栽时把带土球的树置于穴内后,先扶正树干,再覆土,覆土高度应略低于土球,然后踏实,再灌水,使土壤充分湿润,最后再覆盖一层松土。定植后对树冠喷水,使枝叶充分湿润,再对树冠进行修剪和整形。定植后几天,要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喷水。高温季节要检查根部草包的干湿情况。整形修枝:共有开心形、圆头形、主干形、疏散分层形等4种树形。

水肥管理

以施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以堆(沤)腐熟的羊厩肥、菜籽饼肥、焦泥灰、商品有机肥等为主,粗纤维多的牛粪易引发白蚁为害不可用;无机肥以复合钾肥为主,氮∶磷∶钾比例在1∶0.3∶4为宜。幼龄树,每年3~7月施用,以复合肥为主,每株施复合肥0.25~0.5千克,每年3~5次,间隔1月。成年结果树,11月~次年2月施用,以有机肥为主,每株施菜籽饼肥2~3千克或腐熟厩肥15~20千克,加焦泥灰20~30千克或草木灰10~15千克。5月中下旬,果实快速膨大期前施入果实增色增糖肥,每株施杨梅专用复混钾肥1~2千克,开沟条施;也可采用0.2%~0.4%的复混钾肥浸提液叶面喷施,隔7天重复喷1次。果实采收后,10~20天内施采后肥,每株施草木灰10~15千克,或复合钾肥0.5千克。在开花前,按使用说明稀释、喷施0.1%硼肥;在作物生长期内,结合病害防治加入0.2%~0.3%磷酸二氢钾或0.2%~0.3%尿素等叶面肥喷施3~4次。
微生物菌肥与传统有机肥相比,除相似有机物料外还包含了促生或抗病菌株,对于植物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用地衣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肥替代传统有机肥进行施用,通过土壤微生物生态改良,促进树体生长。 [6]
微生物菌肥可在7~8月和春梢前分两次进行施用,多采用树冠滴水线挖沟环施,施用时注意挖沟深度尽量为20~40cm,施用过于表层通常效果不佳。菌肥用量可参考普通有机肥,一般为15~25kg/棵树。注意菌肥尽量新鲜施用,不宜久放;且施用后保持土壤湿润,避免使用杀菌剂,以免影响活菌数量。 [5]

栽后管理

旺长树,不施氮肥,施磷钾肥;夏末秋初,树冠滴水线附近开沟断根和晒根,沟深30~40厘米,并进行拉枝、环割、环剥等处理,促进花芽形成;盛花期,人工摘除结果枝顶端的嫩梢,促进坐果。对花芽过多的树,结合冬季修剪短截结果枝组,促进春梢萌发,保持树势,减轻大小年结果。在盛花后期,采用石硫合剂(0.3~0.5波美度)、疏6(100毫克/升)等疏花剂疏花,宜在无风阴天进行,并严格掌握疏花剂适用浓度。人工疏果应遵循“强树多果、弱树少果”的原则,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采用人工疏果定果时,每结果枝留2~3个果。

病虫防治

杨梅果蝇是中国杨梅生产上为害即将成熟或已成熟果实最严重的害虫,为害杨梅的果蝇有黑腹果蝇、拟果蝇、高桥氏果蝇和伊米果蝇4种。果蝇虫害主要发生在杨梅果实9~10分熟时以及采摘后的贮藏过程中。平常所谓的杨梅果蝇通常指田间为害果实的黑腹果蝇。可采取清洁腐烂杂物、清理落地果、网捕成虫、喷烟熏杀、趋化性诱杀、趋光性诱杀、冬季清园、罗帐覆盖等安全防控对策。 [4]
病虫害主要有黑星病、黄点病(靶斑病)、白粉病、角斑病、灰霉病、霜霉病、潜叶蝇、白粉虱、蚜虫等。黑星病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黄点病用多抗·阳光·扑800倍液喷雾;白粉病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雾剂熏蒸;角斑病用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灰霉病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英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霜霉病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800倍液+80%乙磷铝500倍液喷雾;潜叶蝇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2000~3000倍液喷雾;白粉虱、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同时黄板诱杀;喷施1%过磷酸钙溶液防治弯瓜、大肚瓜。 [8]

病害防控

杨梅病害 (5张)
杨梅采前果实霉烂,通常发生在果实开采后的中后期。在外力的作用下,枝、叶、果之间相互碰伤、擦伤或昆虫直接为害,致使果实表面滋生许多白色霉状物(即白腐病),感病后2~3天表面出现灰黄色绒毛状菌丝(即轮帚霉)、黄绿色或艾绿色菌落(即橘青霉、绿色木霉),一般霉烂菌3~5天内从枝头脱落,总称为采前果实霉烂。可采用中和土壤、大枝修剪、避雨栽培、果蝇防控、疏理果实、及时抢收等安全防控对策。 [4]

采摘与摘后处理

适时采摘,以果实呈现该品种固有色泽,肉柱由尖变为钝圆为成熟标准。采摘应在晴天早晨进行,每天采摘1次,分批采摘,一般不宜在雨天或雨天初晴后采摘,但遇果实过熟,亦当采摘。采摘时应轻采、轻放、轻挑,禁止摇落果实。以三指握住果实,食指顶住柄部,往下按动,即可轻轻采下果实。采摘后,将采果篮(筐)内的果实缓慢倾倒在垫有软物的塑料周转箱内或专用分级操作台上,在预冷库房内3℃~5℃下预冷6~12小时,或在0℃~2℃下强预冷2~3小时。在10℃~15℃的操作间进行分级和分装,操作者应戴上一次性薄膜卫生手套,轻拿轻放,按果实大小和颜色进行分级,剔除受损伤果实。 [4]

土壤处理

腐殖酸钾有利于土壤改酸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在采后至秋季,进行腐殖酸钾施用。可采用树冠滴水线挖沟环施或者多点穴法进行施用,施用后及时用土覆盖;也可撒施后配合果园翻耕同步进行。通常腐殖酸钾用量为1~2kg/棵成年树,可依据树龄树冠大小和土壤酸化情况,酌情增减腐殖酸钾用量。施用时注意应撒施均匀,避免个别区域施用过多。粉剂腐殖酸钾颗粒较小,为避免吸入操作时尽量佩戴口罩。 [5]
杨梅果园多在山地丘陵,易生杂草,有些杂草生长过高,或者有攀援缠绕特性,容易对杨梅树体生长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果农采摘。通过种植较低矮的生草,让其在果园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抑制其他杂草生长,实现以草治草。注意选取较为长势低矮、病虫害少、较为耐荫、喜酸土壤的植物,如波斯菊和鼠茅草等。播种当年应进行彻底的果园翻耕,并在在9~11月多雨时节,进行草籽播种,可免去播种后洒水的步骤,若萌发不佳可在次年春季3~4月进行补种。种植时直接将草籽播撒果园中,除树冠滴水线下区域,其他位置均匀播种。通常用量7~10kg/667m2,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条件适量增减。 [5]
适合杨梅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0。对于pH值5.5以下的山地建园,可通过施用生石灰的方式调整土壤的pH值,一般于春季和秋季施用2次。成年果园一般施用量为4~5kg/株,同时给合松土或深翻,将生石灰翻入20cm与泥土混合均匀,或用腐殖酸肥1.5~2.0kg/株和生石灰按1:1的比例混合施用,以改善土壤性状,满足杨梅生长要求。
根据杨梅园土壤的实际情况,通过残枝杂草覆盖、培客土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1年中进行2次杂草覆盖,第1次在5月中下旬,第2次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覆盖厚度为20cm左右。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结合果园深翻扩穴,将残枝杂草与其他有机肥埋入,使之成为优质丰产、生态、健康的杨梅园地。 [7]

分类

播报
编辑
水果 杨梅 实拍 (13张)
对杨梅品种的分类,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俞德浚(1979)、吴耕民(1995)等按果实色泽、树势、果熟期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把杨梅品种分为野杨梅、红种、粉红种、白种、钮珠杨梅、乌种、阳平梅和早性梅等8个类型;郭枢等(1994)按照果核的形状和大小把浙江南部杨梅归纳为5个大类(卵圆形核、扁圆形核、椭圆形核、纺锤形核、长圆形核)和9个小类(小卵形核、广卵形核、扁圆形核、椭圆形核、小椭圆形核、大椭圆形核、短椭圆形核、纺锤形核、长圆形核)。 [9]
据全国杨梅科研协作组有关单位的调查和整理,中国杨梅共有305个品种和105个品系现已定名的品种共268份。张跃建等(1999)对现有品种资源进行整理认为中国品种资源呈现3个特点:一是品种间差异十分悬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如果实小的单果重仅3g,大的达25g以上,最大单果重有超过50g。二是成熟期跨度较大。早的4月成熟,迟的7月中旬成熟,其中早熟种(6月上旬以前成熟的)占21.1%,迟熟种(7月成熟的)占12.4%。三是果实色泽十分丰富。有白色、粉红、红色、深红、紫红、深紫红、紫黑和乌黑等,其中紫红的最多,共有100份,占37.3%。从总体看来,实用价值较高的品种,几乎都是深色品种包括乌梅类和红梅类的一些优良品种,它们的果实品质优异,适应性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广为应用。而浅色品种,如白杨梅、粉红杨梅也有优良品种,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适应能力差,产量不及红杨梅和乌杨梅,因而各地仅少量栽培。 [9]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梅科大约包含50个种。其中,香蕨木属下仅一个种该属种在形态学上极容易辨认,具有羽状深裂叶,因其叶形跟蕨类相似,且具香甜气味,故又名甜蕨。香蕨木属原产于北美洲东部,现己被广泛引种于北半球地区高山杨梅属也是单种属,其属下仅一个种。该属植物仅分布在位于太平洋的新暗里多尼亚岛上,是岛上的特有植物,己被列为濒危种。杨梅属拥有杨梅科最多的种,己被描述的种有多个,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该属植物在中国已知的有个种。毛杨梅和青杨梅的小枝和叶柄被绒毛,且核果为椭球形,它们的花期在八月份到次年二月份之间,果期为二月到五月。毛杨梅和青杨梅的区别在于树高、雄兹形态上,毛杨梅通常为乔木,树形高大,叶子较大,雄花序有分枝,长度为每个果序上有多个果实;青杨梅为灌木,叶较小,雄花序无分枝,雄森长度为,每个果序结一个果实。杨梅和云南杨梅的短枝和叶柄上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核果为圆球形,花期在二月到四月,果期在四月到七月。
杨梅为乔木;云南杨梅为灌木,植株高米;毛杨梅分布在北半球亚热带高海拔地区,中国的分布地区主要为广东、广西和云贵高原一带;青杨梅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海南省,台湾省有一个青杨梅变种恒春杨梅;云南杨梅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如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份;杨梅为中国特有种,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省均有分布,因其果实美味而被广泛栽培。 [2]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中国⽣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3)将杨梅科—青杨梅、毛杨梅、云南杨梅、杨梅列为保护植物。 [10]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药用价值

药用:果实能治多种疾病,如牙龈出血、小便不畅或者灼痛感,食积不化、痢疾及腹痛吐泻等。树皮可治牙龈发炎、食物中毒、皮肤湿疹等。此外,果实还有消暑、生津、止渴、止吐、止泻、涤肠胃、消食、除湿、利尿、御寒、利五脏等功能。果实经白酒浸渍,可消痧开胃。 [14]
(1)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活性是预防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关键机制,各种研究表明,杨梅是酚类化合物、类黄酮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等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
(2)抗炎症作用
杨梅中具有抗炎特性的成分,如杨梅素、原花青素、酚酸、槲皮素等可以与许多参与炎症途径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降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酶的活性。
(3)抗肿瘤作用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黄酮,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4)抗菌作用
早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食用杨梅能够有效治疗肠道疾病如痢疾、霍乱等,现代研究显示,杨梅提取物在低浓度下可以抑制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在高浓度下可以直接抑制霍乱弧菌的生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正常的肠道菌群,没有抑制或杀死其他非致病性细菌。
(5)降血糖作用
大量研究证据显示杨梅提取物可能对降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具有显著效果,在口服糖耐量试验中,富含C3G的杨梅提取物可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增加糖耐量.
(6)预防心血管疾病
杨梅中丰富的黄酮、多糖和花色苷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以及防治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的物质基础。

食用价值

(1)杨梅酒
杨梅酒是以杨梅鲜果为原料,采用发酵法或浸泡法生产的具有极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饮品。由于酒体色泽鲜红、风味独特,在中国南方深受消费者喜爱,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研究发现发酵型杨梅酒和浸泡型杨梅酒都含有59种芳香性成分,前者醇类成分更丰富,而后者乙醇含量要高于前者,且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要多于前者。
(2)杨梅汁
杨梅汁是由新鲜杨梅果实经过压榨、过滤、调配、杀菌等工艺制作的杨梅饮品,因其色泽诱人、风味浓郁、酸甜可口,保留了杨梅果实的花青素、酚酸等众多营养成分,兼具较高的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3)杨梅蜜饯
杨梅干 (11张)
杨梅蜜饯是一种以杨梅鲜果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和其他辅料,经糖或食盐腌制等工艺制成的产品,是传统的杨梅加工制品。杨梅干的原始加工工艺为:杨梅鲜果→漂洗→沥干→盐渍→制胚→脱盐→常温糖渍→风干→加辅料→检验→成品。
(4)杨梅粉
杨梅粉是将杨梅鲜果通过挤压、过滤等加工工艺得到汁水后,经过干燥工艺制成的可冲调性固体饮料,具有保存容易、冲饮便捷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12]

营养价值

杨梅 (2张)
杨梅果汁含量高,酸甜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保健价值高。杨梅堪称“百果之王”,除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铁等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及维生素外,还含有丰富的花色素和类黄酮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13]

经济价值

杨梅嫁接苗定植后3年-5年开始结果,10年-15年进入盛果期,结果寿命一般为70年-80年,最长达百年以上。一般丰产年平均株产250公斤-500公斤,每公顷500株-600株,产量125吨-250吨以上。又因杨梅病虫害少和菌根作用,易种易管,投入少,收益大,是中国长江以南的珍贵果树,产区果农称“摇钱树”。
杨梅富含营养,VC较多,果色艳丽,酸甜可口,风味甚佳,是初夏受人青睐的鲜食水果。同时,还可加工成果酱、汁、酒、蜜饯和罐头,是食品和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出口创汇的传统果品。
此外,核仁可炒食或榨油,叶片可提取香精,树皮富含单宁,根或枝的皮可作为熬制鱼网的染料。 [14]

绿化价值

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宜于杨梅生长,是荒山荒地造林先锋树种及多种地类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宜采用2年-3年生以上实生苗。用雄株密植或与其它乔灌木混植方式进行荒山荒地造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若以绿化为主兼采果实,则应用嫁接苗疏植,或前期密植,几年后间株留疏。杨梅生长快,树冠高大,枝繁叶茂,常年绿叶,绿荫遮地,不易起火,常以密植方式营造防风、防沙林带。还能成为林地的防火隔离带。 [14]
杨梅观赏特性强。(一)树势强健,冠形优美。乔木,树高冠大,干粗,病虫害少,长势茂盛,树形壮观优美,寿命百年以上。(二)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三)挂果累累,争泽艳丽。这些特性决定它能作观赏树、风景林、遮荫树、行道树及防护林等。将杨梅孤植于空旷地、大草坪等处,让树冠充分发展,浓荫覆地,观赏效果极好。若孤植或丛植于庭院中作遮荫树、观赏树也很受人欢迎。再将杨梅雄株与其它树种相间列植于街道、路边作行道树和林植地大面积公园安静区、风景游览区、休息区、疗养区及森林公园等,都十分理想。也可以在草坪上和道路交叉处,池边、河边、岛上、假山及坡地丛植和群植,都很合适。 [14]

病虫害

播报
编辑

危害特性

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果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种类多,繁殖能力强,能够适应多种环境和气候,广泛存在于中国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寄主多分布广,在中国集中危害杨梅、蓝莓、樱桃、苹果、凤梨等经济作物。果蝇分红眼和白眼两种类型,危害杨梅的属红眼果蝇类型,作为杨梅的主要害虫,杨梅果蝇在杨梅成熟期发生严重,果实危害率可高达100%。
杨梅金龟子的发生危害:金龟子属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种类繁多,全世界共记录2万多种,中国记录1800多种,生活史长,在中国完成一代需1-6年,生活史绝大部分时间在地下活动,以幼虫或成虫越冬。幼虫统称蛴螬,是中国主要的地下害虫,以啃食寄主根部危害花生、甘薯、马铃薯、大豆、小麦等经济作物和金叶女贞等园林作物,化学防治防治对蛴螬的效果差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成虫常聚集树上,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缺刻,汲取成熟果实汁水,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成虫和幼虫均具杂食性,存在暴食现象。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杨梅果实属于裸果,且成熟期较短,在杨梅病虫害发生前期及时有效的防治是关键,开发新型高效的农药是首要方式。中国对于杨梅果蝇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60g/L乙基多杀菌素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特点的一种新型生物农药,已被证实在1500-2000倍液浓度对杨梅果蝇表现出很高的杀虫活性和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后在杨梅中和土壤中消解衰期短,在安全间隔期内使用安全系数高(邵佳佳等,2016;吴淑春等,2019;王天玉等,2021);龙云福(2017)试验得出10%溴氰虫酰胺1500倍液对田间杨梅果蝇的防效好且药效时间长的结论;罗祥旗(2001)和刘敏等(2018)指出30%松脂酸钠水乳剂和40%速扑杀乳油用于杨梅介壳虫的防治,防治效果好且对杨梅树安全系数良好。化学农药在杨梅病虫害防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规范使用流程,注意施药时间、天气的影响对杨梅田间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理防治 :杨梅害虫物理防治主要包括灯光诱杀、糖醋液诱杀、色板诱杀、网室栽培等。涂郭传(2014)指出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波性,选用特定的光源、波长、波段诱杀杨梅植食性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害虫。戴长夷等(2017)研究发现选用黑色诱集器+敌百虫:红糖:白醋:白酒:清水=1:5:10:10:20配制对杨梅果蝇有较好的诱杀效果;黄板诱杀对蚜虫、粉虱、果蝇等小型害虫效果显著,但黄板诱杀具有广谱性,诱杀害虫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天敌昆虫诱杀,在果园中使用弊大于利,多呈负生态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周超超等(2017)通过实验对比可知专业诱杀剂对杨梅园黑腹果蝇诱杀效果较普通黄板更佳,并指出将专用诱杀剂悬挂在离地高度为0.7m时诱杀效果最好。在杨梅采收前期,使用防虫网覆盖整株杨梅,防控效果高达99%,该方法可有效阻断果蝇等害虫对杨梅的危害,与此同时,挂网后,晴天能遮光保湿、雨天可避雨保温,能有效降低落果率,对杨梅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当前中国防治花金龟成虫以物理诱杀为主,研究表明酒:水:糖:醋=1:2:3:4配比可有效诱集白星花金龟,果泥对白星花金龟的引诱效果较糖醋液强,果实成熟期可利用西瓜:大豆=2:1配比诱捕白星花金龟,腐熟的牛粪和甜瓜或西瓜搭配能有效诱集白星花金龟成虫并产卵。也可通过研究不同聚集信息素、寄主挥发物、植物提取物对花金龟成虫的吸引或趋避作用,筛选适宜的化合物加工合成引诱剂或趋避剂进行防治。研究还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芳樟醇、1-辛烯-3-醇、正己醇的表现出较强的正趋性,在异佛尔酮刺激下,电化学反应强烈,这几种化合物均具有花金龟成虫引诱剂开发潜力;可在杨梅园田间可投放诱杀包的方式防治白蚁。物理防治安全系数高,操作简单,对杨梅重要害虫防控效果显著,是中国杨梅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 :重视生物防治的应用,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杨梅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防治,控制病虫害发生数量的防控措施。以杨梅果蝇为例,杨梅果蝇的天敌有三类:微生物天敌、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其中以果蝇天敌寄生蜂的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自然界中果蝇天敌寄生蜂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知有4科16属50余种,可在果蝇幼虫期和蛹期寄生,自然条件下寄生率可达90%以上,能有效控制果蝇种群。
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抗性良种,各地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选用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适于大面积栽培的杨梅品种进行嫁接定植;其次种植地区和密度要合理,选择海拔高度50-500m、水分充足、光照适宜和坡向为东或东北的丘陵,土壤性质为砂土、砂粘土进行春植或秋植,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22-33株,行间距约5m;同时要进行合理施肥,倡导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腐殖质酸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跟生物活性,提高杨梅树抗逆性、抗病虫能力。研究发现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有效缓解杨梅衰弱病的病情,显著提升杨梅果实单果重、含糖量、总黄酮量和花青素含量;对杨梅树进行整枝修剪,自然条件下,生长旺盛的杨梅树常会长成密闭的圆头形树势,茂密的枝干提供病虫繁衍的有利场所,可分为休眠期修剪和生长期修剪,生长期修剪是目的是去除顶端优势,保持树体生长和结果趋于平衡,防止大小年的出现,去除徒长枝与主干竞争营养成分,休眠期主要修剪受病虫害危害的枝叶,控制来年病虫害发生情况;最后进行冬季清园,杨梅园冬季清园是一件简单但重要的工作,冬季杨梅病虫害会依附在园间树枝、树叶、树干等地进行越冬,将修剪留下的枝干、落叶、园间杂草集中清理能有效减少第二年杨梅园病虫害基数。 [15]

植物文化

播报
编辑
杨梅的故事
古时浙东杨家岙,住着杨姓父子。老父是位善良的药农,种药行医,深受敬重。儿子石郎,是位百发百中的猎手。
一日,石郎山中狩猎,忽闻呼救。见草丛中一猛虎如牛大,口衔一人。石郎沉稳拉弓,一箭射中虎背。虎痛吼弃人而逃。石郎救起一姑娘,衣衫破碎,伤痕累累。背回家中,杨父敷药灌汤,姑娘方醒。
原来姑娘是天上百果仙子,掌管凡间百果。因貌美,被残暴的百兽王觊觎,欲强娶。仙子不从,百兽王趁其巡游化虎强掳,幸被石郎所救。
经父子悉心照料,仙子痊愈。欲辞行,却感念杨家恩情与天上欺凌,心有不舍。杨父看出其意,便道:“姑娘伤愈,去留自便。若愿多留,可随我采药行医,权当收个义女,如何?”仙子欣然应允,因岙旁有梅湖,取名梅珠。
梅珠聪慧,一学就会。随石郎学猎,不久便箭无虚发。石郎爱慕梅珠善良能干;梅珠亦倾心石郎勇敢恩情。此事传至百兽王耳中,嫉恨更深,伺机报复。
次年春,二人入山狩猎。忽见金钱豹,梅珠眼疾手快,一箭射中。豹带伤逃窜,二人紧追。追至悬崖,金钱豹倏忽不见,只听巨响,梅珠脚下山崖崩裂,坠落深谷……石郎寻至山脚,见梅珠奄奄一息挂于树杈。她望着石郎低语:“葬我……此树下……”言毕而逝。
石郎父子与乡亲悲痛万分,依嘱葬于树下。
翌年正月扫墓,见此树缀满珍珠般小花苞,皆称奇。端午再祭,树上已挂满红白紫的圆果。因祭篮无处放,便挂于树杈。祭毕取下,篮中竟盛满红紫果子!尝之,清甜可口。乡亲顿悟此乃梅珠化身造福,遂称果为“杨梅珠”。“端午杨梅挂篮头”俗谚由此传开。
石郎睹果思人,众人知其情意,便省去“珠”字,单唤“杨梅”。食果埋核,长出小树。从此一山传一山,杨梅遍植。
杨梅山人皆言,因梅珠生前善医,故独此果食之不伤脾胃,反助消化,书中亦载其效。 [11]

杨梅的俗语

杨梅古称机子(《北户录》),又称白蒂梅(《品汇精要》)、朱红、树梅(《中国树木分类学》),扬州一带称为圣僧梅(《农政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子。”故称杨梅。 [18]

诗词中的杨梅

历代文人墨客曾为之吟诗作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杨梅文化。公元前二世纪,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最早记载有“樗枣杨梅”的诗句。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他的《杨梅颂》:“宝跨荔枝,芳帙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描写生动形象。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便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代诗人平可正诗云: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庐南荔枝深”的佳句;苏东坡品尝杨梅后对其的评价更是直截了当:“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品种有超山“大红”杨梅、萧山“迟色”杨梅、余姚“彩色”杨梅和仙居“三姐妹”杨梅等等,在省内外产地很多。 [18]

杨梅的民俗文化

江南一带百姓对杨梅自古以来都情有独钟,杨梅文化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与杨梅有关的余杭老话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老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与天气、时节相关的。如:“夏至杨梅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既告知大家杨梅成熟的时节,又提醒人们杨梅的采摘期很短促,一般只有10天左右,所以杨梅一旦成熟就应赶快采摘,或吃或送或卖或进行加工处理,以防腐烂变质而遭受损失。
以杨梅喻人的。如:“酸杨梅”——杨梅有一个品种,其果实小而酸,很少有人喜欢吃,泛指大家都不愿与其相处吝啬型的人(类如俗语中的“酸桔子”);“乌珠杨梅”或称“挑茅杨梅”——一株杨梅树中长相和口感特别好,一般长在树顶端又黑又甜的为数不多的那几颗形如乒乓球“挑头王”杨梅,比喻人群中出类拔萃的人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此外,还有好多有关杨梅的家乡老话,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比较广。比如,讲杨梅品种的;讲杨梅产量高低的有“大年”与“小年”等;讲杨梅口味好坏的,如“白吃杨梅厌口酸”的,这句老话是讲不受欢迎的人和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