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稳定维持在
50
头左右,处于恢复性增长状态。
在现有
6
个固定人工观测点位基础上,南京计划在江豚活动频繁区域建设视频、红外探头监测系统和水下声学监测系统,打造一张
“
水陆空
”
立体监测保护网。
这是记者在昨天启动的
2019
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上获悉的。
成立于
2014
年
9
月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覆盖自南京长江大桥至新济洲与安徽交界水域,面积
86.92
平方公里。
2017
年
4
月,南京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项目正式启动。截至
2018
年
10
月,
科考团队共发现江豚总计
334
群次、
1170
头次,群的大小在
1—16
头之间,平均群大小为
3.67
头。
江豚在南京呈现聚集型分布,主要有
3
个高密度区,分别是子汇洲与子母洲交汇处、长江三桥以及潜洲附近。
“
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的城市。
”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说,目前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稳定维持在
50
头左右,处于恢复性增长状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分难能可贵。
目前南京在长江沿线设有
6
个人工固定观测点。观测员常年监测江豚群体动态和岸线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并通过拍摄、记录等方式最终形成分析报告。南京市豚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孙立峰透露,今年
12
月底前,
该站将在中山码头、长江三桥、新济洲等
3
个片区共选择
5
个点位,布设视频和红外监测探头,实时观测、跟踪拍摄江豚活动轨迹。
记者还了解到,南京正在探索建立水下声学监测系统,研究江豚在水下的活动规律,计划首先在江豚活跃很频繁的长江三桥附近水域布设相关设备。
未来,江豚实时监测相关信息将汇总至位于扬子江生态文明中心数据平台。
同时,位于新济洲的江豚应急救援基地也正在筹建中,第一时间救助搁浅、受伤的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