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全长可达775毫米。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多数种类穴居土中,或隐栖于砖石下或缸钵底下,夜晚或雨后至地面活动。食昆虫、虫卵和幼虫,如白蚁、白蚁和幼虫;也吃蚯蚓和多足类。卵生,少数卵胎生。中国有2属4种,包括钩盲蛇属(
)两种和盲蛇属(
)两种,常见如钩盲蛇。
大中型的原始蛇类,多有后肢带残余。有9科。
有20余属约6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为较原始的低等无毒蛇类。通身被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体内尚有后肢带残余。最长者可达11米以上,如南美的绿水蟒,为最大的蛇类;最小者沙蟒仅长30余厘米。树栖、水栖或栖沙土中。食各种脊椎动物,大型种类可吞食较大偶蹄类。捕得猎物即缠绕,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产卵最多可达100枚以上,一般几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习性。分为3亚科:蚺亚科(
Boinae
)胎生有7属27种、沙蟒亚科(
Erycinae
)胎生有4属14种、蟒亚科(
Pythoninae
)卵生有8属33种,仅分布于旧大陆。中国仅2属3种,包括沙蟒、鞑靼沙蟒和蟒蛇。
仅2属2种,包括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马斯克林群岛(Mascarene)的圆岛上的岛蚺(圆岛蚺)和已灭绝的
雷蛇
。卵生。由于人为的栖地破坏和带来的猪的竞争,圆岛蚺分布越来越局限。
有4属24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以及加勒比海诸岛。体型很小,最小者身长仅32厘米,大者也不过1米。地栖。卵胎生。
有1属8种。分布于东南亚。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而圆。无鼻间鳞、颊鳞和眶前鳞,腹鳞略大于背鳞;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园等泥土疏松处,穴居,捕食时才到地面活动。捕食其他蛇类、鳗类。受到威胁时,将尾竖起,如膨颈的眼镜蛇头部,以恐吓敌害;与此同时,另一端真正的头则伺机钻入岩缝或木片之下,尾亦随后入内。卵胎生,产仔蛇3-13条。中国仅1种,即
红尾筒蛇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但在中国数量稀少,仅福建厦门、海南和香港采到过标本。
仅1属1种,即筒蛇。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具后肢带残余。全长不到1米,体色鲜艳,但无毒。
有8属47种。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中型穴居蛇类,与管蛇相似但无后肢残余。尾端具大型鳞片,有辅助掘土作用。
仅1属1种,即美洲闪鳞蛇(墨西哥穴蟒)。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哥斯达黎加。穴居。
仅1属2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因鳞片在阳光下可闪耀虹彩光泽而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和眼均小,尾短。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穴居,栖息于树林或田野泥土松软处,多躲藏于朽木、石块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动物。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闪鳞蛇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和广东;
海南闪鳞蛇
为中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省,大陆亚种分布于南方各省,数量稀少。
进步的蛇类,肢带已经完全消失,一些种类还进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成为高效率的捕食者。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均能见到。有6科。
有1属2种。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沿海。头钝圆,眼小,体粗壮,尾短且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无腹鳞,腹中线有1个皮肤纵褶。生活于大陆或海岛沿岸河口地带,几乎不能在陆地正常生活,以鱼为食。在有的地方数量极多,常成群集队,渔民捕鱼时常被捕入网中。卵胎生,每次产27仔左右。中国极少见,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瘰鳞蛇。该科是界于原蛇与新蛇之间的类群,既可属原蛇亚目也可属于新蛇亚目。
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中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
Xenodermatinae
)、钝头蛇亚科(
Pareatinae
)、游蛇亚科(
Natricinae
)和水游蛇亚科(
Homalopsinae
)。
有11属66种。分布于非洲及中东。分为2亚科:穴蝰亚科(
Atractaspidinae
)共1属18种、食蚣蝰亚科(
Aparallactinae
)共10属48种。有毒。是从游蛇科独立出的一科。
有44属186种,可分为环蛇亚科(
Bungarinae
)、眼镜蛇亚科(
Elapinae
)和虎蛇亚科(
Notechinae
)。广布于欧洲以外的各大洲。陆栖。上颌骨较短,水平位,不能竖起;前沟牙类毒蛇,主要为神经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许多剧毒蛇种,如内陆泰攀蛇(细鳞泰攀蛇)、
黑曼巴蛇
等,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中国有4属8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如金环蛇、
银环蛇
、
丽纹蛇
、
眼镜蛇
、
眼镜王蛇
。其中眼镜王蛇全长可达6米,为最大毒蛇。
有16属约50种,可分为海蛇亚科(
Hydrophiinae
)和扁尾海蛇亚科(
Laticaudinae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前沟牙类毒蛇,为神经毒,但主要作用于横纹肌,故又称肌肉毒,毒性极强,属于最强的动物毒。体后部及尾侧扁,适于游泳;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腹鳞退化或消失。肺发达,从头延伸至尾;也可用皮肤呼吸。舌下有盐腺,可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栖息于沿岸近海,食鱼。多数卵胎生。中国有10属16种,常见如
蓝灰扁尾蛇
、
长吻海蛇
。常归于眼镜蛇科。
有16属188种,可分为
蝰亚科
(
Viperinae
)、
白头蝰亚科
(
Azemiopinae
)和蝮亚科(
Crotalinae
)。头大,三角形,略扁,颈细而明显;蝮蛇鼻眼间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测知周围温血动物的准确位置,蝰蛇无;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一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和几对后备毒牙,张口时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为血液循环毒蛇。头被为大而对称鳞片或全为小细鳞。体粗壮或粗细适中。尾短;响尾蛇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遇敌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每秒达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声。中国有5属21种,如白头蝰属(
Azemiops
)、蝰属(
Vipera
)、蝮属(
Agkistrodon
)、尖吻蝮属(
Deinagkistrodon
)、烙铁头属(
Trimeresurus
)。
蛇
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估蛇类43种,其中野生灭绝1种,极危8种,濒危9种,易危11种,需予关注11种,数据缺乏2种,未予评估1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蛇类208种,其中极危(CR)5种,濒危(EN)4种,易危(VU)60种,近危(NT)28种,需要关注81种(38.9%),数据缺乏23种(11.1%),未评估7种(3.4%)。其中,最为濒危是莽山烙铁头,现存野外种群个体数量不足500条,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14
]
随着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以及过度利用,蛇类资源处于衰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