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 起源于早白垩纪 全球总共有3425种蛇类。蛇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其行走姿势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地进。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身体细长,全身布满鳞片, 嘴可张大,舌头分叉,伸缩性强, [10 ] 四肢退化,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
蛇分布在除南极洲、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 [10 ] 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蛇类有冬眠、夏眠的习性。 [11 ] 蛇是肉食性动物,白天或晚上出去捕猎,或耐心等候猎物出现,不同种类习惯不同;利用视觉、嗅觉或者红外线传感器确定猎物。蛇以昆虫、蜗牛以及鸟类、啮齿目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的爬行动物为食。 [12 ] 不同种类的蛇,其繁殖的方式也不相同,多数蛇以卵生繁殖,有些蛇以卵胎生方式繁殖,雌蛇将卵保存在体内,蛇卵没有壳,在雌蛇体内发育成幼蛇,而后产出。 [13 ]
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蛇类208种,其中极危(CR)5种,濒危(EN)4种,易危(VU)60种,近危(NT)28种;最为濒危是莽山烙铁头,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14 ] 中国运用法律手段,有效的保护了一些蛇类资源,让某些蛇种的野外资源得到恢复,种群处于健康发展之中。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让蛇类在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国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蛇类多样性和资源的不断衰减,对蛇类的保护需求迫切而强烈。 [15 ] 蛇是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中最迟出现的类群, 起源于约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 。最早的蛇化石出土于距今七千多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内。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密切,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较原始的 细盲蛇科 Leptophlopidae )的蛇中,体鳞呈覆瓦状排列,腹鳞小而分化不明显;上颌骨、腭骨、翼骨等颅骨密接,方骨短,限制了蛇嘴的极度张开;下颌保留着冠状骨;有乌喙骨和腰带骨。 巨蜥科 Varanidae )的分叉之舌,以及 美洲鬣蜥科 Iguanidae )的椎骨结构和血红蛋白经蛋白酶水解所产生的肽类指纹图等,均与蛇相似。更有甚者的是蜥蜴目中不但具有四肢退化而呈蛇形的 蛇蜥科 Anguidae )、 蚓蜥科 Amphisbenidae )的种类,并且还能在不同类型的蜥蜴之间看到其肢体长度比例上逐渐缩短直至萎缩消失的过程。这些实例都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蛇是渊源于蜥蜴,并循着身体延长和丧失四肢演化而从蜥蜴主干上所分化出的一个分支。
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蛇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其行走姿势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地进。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身体细长,全身布满鳞片, 嘴可张大,舌头分叉,伸缩性强, [10 ] 四肢退化,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 蛇体细长,分为 、躯干和 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蛇类横裂的泄殖孔两侧有爪状的后肢遗迹。周身披 。头部形状各异, 鼻孔 位于吻侧,但终生海栖的 海蛇科 Hydrophidae )种类则居于吻背,并有瓣膜支配启闭,适于长时间潜水泅泳。眼球外有保护性的透明皮肤,瞳孔圆形、垂直椭圆形或水平椭圆形,无活动性眼睑,晶体几呈圆球形;穴居地下的盲蛇类,眼已十分退化,甚至被鳞所掩而成一隐约可见的黑点。舌细长分叉,藏于口腔的舌鞘中。前颌骨(仅蟒科蛇类具齿)、 上颌骨 腭骨 、翼骨和 齿骨 上附生着齿尖后弯的牙齿,然而齿的大小、数目及其结构则随不同蛇种而异,故为蛇目分类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蛇具有3种不同齿型:齿内无沟、无管的实性无毒牙;附生在上颌骨前部或后部的前沟牙(眼镜蛇科、海蛇科等)、后沟牙(游蛇科的花条蛇、水蛇、林蛇等);着生于上颌骨前端的管牙(蝮科)。沟牙和管牙以导管与位于眼后皮下的毒腺连通。尾部明显地短于头体长。
蛇在外貌上的性别差异不显,但一般雄蛇的尾较长,尾基两侧因内藏一对半阴茎而略显粗大,半阴茎勃起时可自泄殖孔中翻出;半阴茎的形态各异,顶端分叉,自基至顶有一精沟;雌蛇尾形短细,基部后方骤然变细,对比之下易与雄蛇区别。幼蛇的吻鳞下缘有一由釉质和齿质构成的小卵齿,附生在前颌骨上;卵胎生蛇类同样也有卵齿。 蛇的颅骨属于双颞窝类,但在蜥蜴类退化方轭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失去眶后骨和轭骨,也无围眶小骨,从而完全消失了眼窝、上颞窝、下颞窝三者之间分界的骨弧,使之汇合成一个大孔。方骨的活动性因上述诸骨消失而得到了加强,并通过与鳞骨、翼骨、 腭骨 、横骨等骨之间的可动性关节,以及凭借韧带联接的左、右下颌。脊柱分区不明显,仅分化为尾前椎和尾椎两部分。椎骨前凹型,除前、后关节突外,尚有由相邻两枚椎骨的椎弓凹和椎弓突共同合成的关节,可增强前、后椎骨的联系和灵活性,以利脊柱的活动。无胸骨,也不构成胸廓。除寰椎外,所有尾前椎的两侧都附接肋骨,肋骨的腹端和中段分别以肋皮肌与其紧贴的前、后腹鳞相连。
蛇的栖息环境因种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栖息的环境多种多样。有的生活于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树上,又有生活在水中的蛇。
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蛇类有冬眠、夏眠的习性。 [11 ]

穴居生活

属于穴居生活的蛇多是一些比较原始和低等的中小型蛇类。由于适应穴居生活的结果,它们解剖构造的特点是:头小,头骨联结牢固;口小,口前方略为突出,眼不发达;尾短;腹鳞没有分化或不发达。如盲蛇属、闪鳞蛇属。穴居生活的蛇,多于晚上或阴暗天气到地面上来活动,都是无毒蛇。

地面生活

大多数蛇类都进行地面生活,其特点是在蛇目范围内体形正常,较少特化,一般腹鳞较宽大,在地面上行动迅速。例如,生活于山区的游科的紫沙蛇、眼镜蛇科的丽纹蛇属、蝰科的蝮属和烙铁头属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于平原丘陵的眼镜蛇科的环蛇属、蝰科的蝰蛇、白唇竹叶青。生活于沙漠或戈壁地区的花条蛇。有许多蛇在山区、平原及丘陵都可遇到,如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及眼镜王蛇、蝰科的蝮蛇等。它们多半是分布范围较广的蛇。地面生活的蛇也栖息居洞内,其中有许多种类都善于游泳或者善于攀援。

树栖生活

大部分时间都栖居乔木或灌木上。体细长,尾亦长,适于缠绕;眼大,视觉发达;腹鳞宽大,中央较平而两侧略向背面翘起,有侧棱。如游蛇科的金花蛇、绿瘦蛇、林蛇属等。竹叶青是树栖蛇类,但不具前述典型特征。此外,烙铁头等也常攀援树上。

淡水生活

大部分时间都在水域内活动及摄食。有主要生活于静水稻田或水塘中铅色水蛇、中国水蛇等;有主要生活于小型流溪中的;有静水或流溪中都可遇到的。典型的水栖蛇类是后沟牙类毒蛇水蛇属,其特征是体较粗短,尾亦较短;腹鳞不发达;鼻孔位于近背侧。

活动特性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蛇类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0-30℃,在这适宜范围内蛇的生长速度也随气温上升而直线上升。空气湿度对蛇类也有很大影响,一般以50-70%为宜。蛇的活动与外界温度、湿度、光线以及食物密切相关。在这些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性的特性。
  • 季节性
中国绝大部分的地区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大,因而蛇的活动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一般从春末夏初到冬初,由于气温均在10-35℃,适于蛇的活动。据观察,蛇在20-35℃时四处活动觅食、饮水或洗澡。
此外,蛇的活动也与外界湿度有关。如尖吻蝮蛇、烙铁头、竹叶青等在阴雨天湿度大时活动频繁,且异常活跃。眼镜蛇等则多在湿度低的晴天外出活动。一般的蛇类在即将下雨或久阴骤晴、天气闷热、湿度大时积极出外活动。不管是白天或者夜晚出外活动的蛇,大多数是为了觅食,每当它们饱餐之后,会在栖息之所睡几天,等肚中的食物消耗完毕才再次外出活动觅食。 蛇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从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蜘蛛、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到各类脊椎动物(如鱼、青蛙、蟾蜍、蜥蜴、蛇、鸟类及小型兽类)。蛇吃的各种动物都一定要是活的,也即是说蛇只捕食活蹦乱跳的动物,而对这些动物的尸体也是不光顾的。但是,人工养蛇时,经过专门驯食训练后,以及在极度饥饿时,蛇也会吃肉块或死亡的动物尸体。
蛇吃的动物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每种蛇都吃这些动物,每种蛇对捕食的动物是有选择的,因而各种蛇吃的食物种类就有所差别。按照蛇捕食动物种类特点可分为广食性和狭食性两大类。广食性蛇捕食的动物种类多、范围广。如蟒蛇,它不但捕食蛙、蛇、鸟、老鼠等小型动物,还会捕食麂、鹿、猪和山羊等大动物。眼镜蛇、竹叶青、蝮蛇捕食的动物也有鱼、蛙、蜥蜴、蛇、鸟等多种。狭食性蛇一般捕食1-2种动物而已,如盲蛇以昆虫为食,翠青蛇吃蚯蚓,眼镜王蛇主食蛇类或蜥蜴类等。而金环蛇、银环蛇则喜欢吃鱼类,如泥鳅、黄鳝和鳗鱼等。
蛇除了捕食动物以外,绝大多数的蛇都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水分,所以蛇是要饮水的。蛇平时多舐取草丛、树叶上的水,若遇天旱久未下雨寸,常常爬到水沟、池塘或水田中喝水。

捕食行为

  • 觅食方式
蛇的消化力很强,不论吞吃什么动物,充分消化后,骨骼也无残留,只有像鸟羽、兽毛等不能被消化而随粪便排出。消化的速度除了与食物的大小、是否容易消化有关外,主要还决定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高低。生活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的蛇比在温度低的环境中的蛇消化要快些。 蛇蜕皮从吻端开始,逐渐向后,舌尖、眼外面的透明膜都要蜕皮。蛇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由最下面的生发层以及依次向上的生活细胞层、甲种角质层和乙种角质层组成。生发层的细胞之间杂有一些表皮色素细胞。在每一鳞片的外表面,乙种角质层较甲种角质层厚,而鳞片的内表面及绞合区则以甲种角质层为主。真皮深层的致密结缔组织在身体表面是连续的,将皮肤与其下方的皮下组织隔开。鳞片与鳞片之间的绞合区的皮肤较薄,使蛇体可以活动自如。绞合区和鳞片下表面的甲种角质层是柔软的,使蛇体能够扩大。这种构造也是保证蛇可以吞吃较大食物的重要因素之一。
甲种角质层下部和它与生发层间的生活细胞又可总称为中介层。蜕皮前,生发层细胞进入迅速的增生过程,在中介层之下形成一新的表皮结构,它也包括生活细胞层和两种角质层。蜕皮时,可能是嗜酸性颗粒白细胞(此时从真皮血管中迁移而来)产生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使旧的中介层溶解。所以位于中介层表面的老的表皮结构蜕去,而它下面新形成的表皮结构便显露于外了。由于:①蜕皮和生长都受脑垂体和甲状腺激素的控制;②年轻的蛇生长迅速,比年龄大而生长迟缓的蛇蜕皮频率大些。所以蛇的蜕皮可能与生长有一定的联系。饲养情况下观察到有许多因素影响蜕皮,如温度、湿度、体外寄生虫的存在,环境的改变,食物的变更等等。

感知能力

  • 视觉
蝮亚科的蛇,如蝮蛇、尖吻蝮、烙铁头、竹叶青等,在头部两侧,鼻孔与眼之间,位置相当于颊部的凹陷,叫作“颊窝”。颊窝的内室以小孔与外界相遇,其内保持着与周围环境气温相同的温度,颊窝外室则朝向发出温热的物体,以接受它发射出来的热射线。结果,颊窝膜两面的温度不同,在膜上形成一个温差电动势,通过神经传导到中枢,产生感觉。颊窝不仅能在一定距离内分辨出摄氏千分之几度的温差,而且还能确定发射热射线物体的位置,所以颊窝又叫“热测位器”。响尾蛇的颊窝不仅能感知比周围气温高的物体,也能感知比气温略低的物体,其精确度可以察觉出与周围气温只有摄氏千分之几度(0.003℃)的变化。具有颊窝的毒蛇,如尖吻蝮,夜间有扑火的习性。

行进方式

蛇的行进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运用身体蛇行,以“S”型的方式向前推进。蛇利用腹部与地面产生摩擦。如果在玻璃下方观察蛇的行进,可以看见其腹部鳞片的移动和滑行。它们的脊椎有将近五百块的椎骨,让其成为世界上最灵活的生物之一。
有些品种则终身住在水中。在亚马逊的雨林里,绿水蟒以河流浅滩处为家,它可以完全潜入水中,达十分钟之久,体重可达270千克以上。森蚺是全世界最重的蛇类,它们可以长到10米长,虽然是庞然大物,森蚺可是游泳健将。借由水的浮力,它可蛇行于水中。在陆地上,森蚺和其他大型蛇类一样,体型过大,蛇行不易,所以它们采取直线行进,利用腹部的鳞片往前推进,就像毛毛虫的行进方式一样。这种行进方式的蛇类,体型呈三角锥状,腹部扁平着力地面。
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全境,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东洋界,表现出由北到南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的分布趋势和特点。其中以福建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种类最多(85-100余种),其次为广东、贵州、湖南、四川、海南、安徽和浙江等省(60-76种);而古北界种类较少(≤30种 ),其中青海、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省最少(4-10种)。 蛇是雌雄异体动物,体内受精,产卵或产仔繁殖。蛇出生后一般2-3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标志是生殖腺(雄性的睾丸和雌性的卵巢)中开始具有成熟的性细胞,可以进行交配繁殖。 不同种类的蛇,其繁殖的方式也不相同,多数蛇以卵生繁殖,有些蛇以卵胎生方式繁殖,雌蛇将卵保存在体内,蛇卵没有壳,在雌蛇体内发育成幼蛇,而后产出。 [13 ]
蛇是体内受精动物。雄蛇有一对交接器(叫做“半阴茎”),平时位于尾基部之内,交配时,在肌孔两侧由内向外翻出,雄蛇可与若干雌蛇交配,而雌蛇只交配一次。蛇的交配期一般在春末夏初出蛰之后进行,交配时间延续半小时以上到数小时,有时可达一整天。交配后,精子在雌蛇输卵管内往往可以保存数年(报道最长的达5年)之久。所以,经常观察到雌蛇交配一次之后,单独饲养下,可以连续3-4年产出已受精的卵。
大多数蛇在2-3龄时性成熟,寿命长短视蛇种而不一,小型蛇类为10年左右,在人工饲养下,大型蛇类可活20-30年之久。
蛇可归纳为3亚目,即 盲蛇亚目 (Scolecophidia)、 原蛇亚目 (Henophidia)、 新蛇亚目 (Caenophidia),下属18科,380余属。根据《The Reptile Database》的收录,全世界有蛇3425种,中国有241种。据赵尔宓《中国蛇类》记载,中国有蛇类205种。随着野外调查的深入,蛇类新种和新记录不断增多。

盲蛇亚目

为最原始的蛇类多具后肢带。多具后肢带。全身均匀覆盖覆瓦状圆鳞,无腹鳞分化,眼隐于眼鳞之下。 分布于世界各温暖地区。身体粗细一致,头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营穴居生活,食蚯蚓、白蚁等各种地下无脊椎动物。包括3科。
有2属93种,分布于美国南部西印度群岛中美非洲及巴基斯坦。仅下颔具齿。
有4属约20种,分布于中美洲南部及南美洲北部。上下颌均具齿。包括Anomalepis属、Helminthophis属、Liotyphlops属、Typhlophis属。
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全长可达775毫米。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多数种类穴居土中,或隐栖于砖石下或缸钵底下,夜晚或雨后至地面活动。食昆虫、虫卵和幼虫,如白蚁、白蚁和幼虫;也吃蚯蚓和多足类。卵生,少数卵胎生。中国有2属4种,包括钩盲蛇属( Ramphotyphlops )两种和盲蛇属( Typhlops )两种,常见如钩盲蛇。
大中型的原始蛇类,多有后肢带残余。有9科。
  • 蟒蚺科( Boidae
有20余属约6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为较原始的低等无毒蛇类。通身被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体内尚有后肢带残余。最长者可达11米以上,如南美的绿水蟒,为最大的蛇类;最小者沙蟒仅长30余厘米。树栖、水栖或栖沙土中。食各种脊椎动物,大型种类可吞食较大偶蹄类。捕得猎物即缠绕,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产卵最多可达100枚以上,一般几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习性。分为3亚科:蚺亚科( Boinae )胎生有7属27种、沙蟒亚科( Erycinae )胎生有4属14种、蟒亚科( Pythoninae )卵生有8属33种,仅分布于旧大陆。中国仅2属3种,包括沙蟒、鞑靼沙蟒和蟒蛇。
仅2属2种,包括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马斯克林群岛(Mascarene)的圆岛上的岛蚺(圆岛蚺)和已灭绝的 雷蛇 。卵生。由于人为的栖地破坏和带来的猪的竞争,圆岛蚺分布越来越局限。
有4属24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南美洲北部以及加勒比海诸岛。体型很小,最小者身长仅32厘米,大者也不过1米。地栖。卵胎生。
  • 亚洲筒蛇科( Cylindropheidae
有1属8种。分布于东南亚。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而圆。无鼻间鳞、颊鳞和眶前鳞,腹鳞略大于背鳞;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园等泥土疏松处,穴居,捕食时才到地面活动。捕食其他蛇类、鳗类。受到威胁时,将尾竖起,如膨颈的眼镜蛇头部,以恐吓敌害;与此同时,另一端真正的头则伺机钻入岩缝或木片之下,尾亦随后入内。卵胎生,产仔蛇3-13条。中国仅1种,即 红尾筒蛇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但在中国数量稀少,仅福建厦门、海南和香港采到过标本。
仅1属1种,即筒蛇。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具后肢带残余。全长不到1米,体色鲜艳,但无毒。
仅1属2种。分布于 苏门答腊 马来西亚 。穴居。如李氏倭管蛇,为濒危物种。
有8属47种。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中型穴居蛇类,与管蛇相似但无后肢残余。尾端具大型鳞片,有辅助掘土作用。
仅1属1种,即美洲闪鳞蛇(墨西哥穴蟒)。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哥斯达黎加。穴居。
仅1属2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因鳞片在阳光下可闪耀虹彩光泽而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和眼均小,尾短。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穴居,栖息于树林或田野泥土松软处,多躲藏于朽木、石块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动物。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闪鳞蛇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和广东; 海南闪鳞蛇 为中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省,大陆亚种分布于南方各省,数量稀少。
进步的蛇类,肢带已经完全消失,一些种类还进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成为高效率的捕食者。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均能见到。有6科。
有1属2种。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沿海。头钝圆,眼小,体粗壮,尾短且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无腹鳞,腹中线有1个皮肤纵褶。生活于大陆或海岛沿岸河口地带,几乎不能在陆地正常生活,以鱼为食。在有的地方数量极多,常成群集队,渔民捕鱼时常被捕入网中。卵胎生,每次产27仔左右。中国极少见,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瘰鳞蛇。该科是界于原蛇与新蛇之间的类群,既可属原蛇亚目也可属于新蛇亚目。
  • 游蛇科 Colubridae
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中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 Xenodermatinae )、钝头蛇亚科( Pareatinae )、游蛇亚科( Natricinae )和水游蛇亚科( Homalopsinae )。
有11属66种。分布于非洲及中东。分为2亚科:穴蝰亚科( Atractaspidinae )共1属18种、食蚣蝰亚科( Aparallactinae )共10属48种。有毒。是从游蛇科独立出的一科。
有44属186种,可分为环蛇亚科( Bungarinae )、眼镜蛇亚科( Elapinae )和虎蛇亚科( Notechinae )。广布于欧洲以外的各大洲。陆栖。上颌骨较短,水平位,不能竖起;前沟牙类毒蛇,主要为神经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许多剧毒蛇种,如内陆泰攀蛇(细鳞泰攀蛇)、 黑曼巴蛇 等,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中国有4属8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如金环蛇、 银环蛇 丽纹蛇 眼镜蛇 眼镜王蛇 。其中眼镜王蛇全长可达6米,为最大毒蛇。
有16属约50种,可分为海蛇亚科( Hydrophiinae )和扁尾海蛇亚科( Laticaudinae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前沟牙类毒蛇,为神经毒,但主要作用于横纹肌,故又称肌肉毒,毒性极强,属于最强的动物毒。体后部及尾侧扁,适于游泳;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腹鳞退化或消失。肺发达,从头延伸至尾;也可用皮肤呼吸。舌下有盐腺,可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栖息于沿岸近海,食鱼。多数卵胎生。中国有10属16种,常见如 蓝灰扁尾蛇 长吻海蛇 。常归于眼镜蛇科。
有16属188种,可分为 蝰亚科 Viperinae )、 白头蝰亚科 Azemiopinae )和蝮亚科( Crotalinae )。头大,三角形,略扁,颈细而明显;蝮蛇鼻眼间有颊窝,是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测知周围温血动物的准确位置,蝰蛇无;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一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和几对后备毒牙,张口时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为血液循环毒蛇。头被为大而对称鳞片或全为小细鳞。体粗壮或粗细适中。尾短;响尾蛇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遇敌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每秒达40-60次,能长时间发出响声。中国有5属21种,如白头蝰属( Azemiops )、蝰属( Vipera )、蝮属( Agkistrodon )、尖吻蝮属( Deinagkistrodon )、烙铁头属( Trimeresurus )。

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估蛇类43种,其中野生灭绝1种,极危8种,濒危9种,易危11种,需予关注11种,数据缺乏2种,未予评估1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蛇类208种,其中极危(CR)5种,濒危(EN)4种,易危(VU)60种,近危(NT)28种,需要关注81种(38.9%),数据缺乏23种(11.1%),未评估7种(3.4%)。其中,最为濒危是莽山烙铁头,现存野外种群个体数量不足500条,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14 ] 随着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以及过度利用,蛇类资源处于衰减之中。
1995-2000年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对19种蛇类在全中国的野生资源量进行了调查,2003年陶吉兴等报道浙江省12种重点蛇类的资源量,2000-2003年哈登龙等对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进行了调查,2009-2010年鲍方印等对安徽省赤链蛇进行了调查,1997-2009年陈芳等比较研究了旅游开发对南岳衡山蛇类数量的影响,1994-1997年王松进行了安徽省皇甫山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调查等。总体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部分蛇类野外种群在中国全境或部分区域呈现下降的趋势。如辽宁省两种蝮蛇(岩栖蝮和乌苏里蝮)的野外种群从20世纪70年代的1000万条下降到1997年调查时的300万条,同期赤峰锦蛇从100万条下降到10万条。

保护措施

中国蛇类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资源优势特点,是全球最为丰富的蛇类资源国家之一。蛇类保护与利用在中国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蛇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管理,并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等法律法规,来保护蛇类等野生动物和包括药用蛇类在内的野生药材资源,建立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对蛇类栖息地和种群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研究。国家林业局确定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合理开发利用”的保护利用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野外资源保护,促进人工资源培育,逐步实现了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产业的协调发展。
  • 法律法规建设及执行
早在1958年,国务院在《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中,就提出“保护和有计划地发展地道中药材的生产”,“必须注意野生药材的保护与采集”和“积极有步骤地变野生动、植物药材为家养家种”。其中就涉及到药用蛇类的保护利用问题。1980年,中国正式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CITES)”,加强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国际贸易。中国已有5种蛇列入CITES附录Ⅱ。1987年,国务院进一步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单》,将银环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和五步蛇(蕲蛇)列为二级保护的药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伴随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逐步加强了对蛇类野生资源的保护管理。特别是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后,1989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蟒蛇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2年中国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00年国家林业局将205种蛇类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各省区市也先后将许多种蛇类定为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而在法律基础上有力促进了中国对蛇类资源的保护管理,以行政许可的形式对严格管理猎捕和经营利用蛇类资源,并对蛇类资源消耗进行宏观控制。
为了满足可持续利用的需要,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工驯养繁殖的发展,促进人工资源的培养,实现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

科学价值

  • 维持生态平衡
蛇类是环境的指示动物。如在地震预测上,与猫、鼠、狗、猫头鹰等二三十种动物比较,蛇能最早、最敏锐、最准确地作出异常反应。蛇对气压变化的感觉也非常灵敏,观察蛇类的活动变化能及时地作出气象预报。现在,正在研究将蛇类应用到环境监测和缉毒检验工作方面。 蛇类的食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蛇肉的味道鲜美,并有强壮补益的功能,许多产蛇国家的人都喜欢食蛇肉,中国许多城市也有专门卖蛇肉的餐馆,能用蛇肉做许多名贵菜肴;另一方面是它的营养价值丰富。关于蛇类的营养价值,经分析认为:蛇肉中含有近20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8种,如谷氨酸可增强脑细胞的活力,天门冬氨酸可帮助肌肉消除疲劳。蛇肉中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钴胺素、维生素A、生育酚等多种维生素。另外,蛇肉中还含有丰富的锌、铜、锰、硒、钴等微量元素。其中锌的营养价值很高,儿童缺锌可导致体弱多病、偏食、营养不良,甚至发育到成年时出现男性不育症;缺锌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据调查,中国有缺锌倾向的儿童高达70%,蛇类养殖及综合加工技术可以想象其严重性。铁和钴在补血、造血方面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有的微量元素是激活酶类活性的重要物质,有的还是酶类的重要组成成分。蛇肉中还含有丰富的天然牛磺酸,它对促进婴幼儿的脑组织发育和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蛇类的经济价值,除了蛇肉可以食用外,其主要价值在于药用。概括起来有强身健骨、舒筋活血、清热解暑、护肤美容、免疫抗病、提神益寿等功效。经加工炮制,做成各种制剂的中成药,在临床上受到医生和病人的欢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工蛇产品,开拓了蛇在临床应用上的广阔前景,如活取蛇毒及其干制贮存技术、抗蛇毒血清的制备技术、从蛇毒中分离抗凝血酶类技术等,使传统的蛇类药材变成了现代高科技产品。现在,以蛇的全体或器官、组织制成的治疗风湿症、哮喘病、皮肤病、慢性炎症等药剂畅销国内外,甚至在治疗癌症等顽症上人们也对之寄予厚望。由于蛇组织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应用得当,疗效显著。
蛇的全身皆可人药:①蛇干:包括蕲蛇干、乌梢干、金钱白花蛇干(孵出5-7天的银环蛇幼蛇加工而成)均是有名的中药,畅销中国内外,有祛风解毒、镇痉止痛的功效,能治疗风湿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症。“三蛇酒”(用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的肉或蛇干浸酒制成)和“五蛇酒”(用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灰鼠蛇和锦蛇浸酒制成),是风湿药酒。② 蛇蜕 :又名青龙衣。具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如疥疮、顽癣、肿毒与带状疱疹等。③ 蛇胆 :具有祛风除湿、明目益肝的功效,可以止咳化痰,清暑散寒,治疗神经衰弱、小儿惊风和高热等症。其中尤以眼镜蛇、金环蛇和灰鼠蛇最为著名,合称“三蛇胆”。④ 蛇油 :冬眠前的蛇类,体内贮存脂肪较多,经煎熬加工可制成蛇油。多用来治疗冻伤、烫伤、皮肤皲裂、慢性湿疹等。⑤蛇内脏:有的用来治肺结核,还有的地区用蕲蛇睾丸治疗梅毒。⑥ 蛇毒 :为动物毒素中最强烈的一种,对人体可以引起许多损害,但运用得当可为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