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
希提
的主要著作之一,1937年问世,此后陆续修订重版或重印,到1970年已出到第十版。全书共计五十二章,篇幅较长,因此译本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三十三章,从早期的
阿拉伯人
讲起,叙述了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国家
的诞生,
阿拉伯帝国
的兴盛与衰败,以及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学上的成就等。下册包括后十九章,主要内容,是讲述阿拉伯人在欧洲建立的国家,其他
穆斯林国家
,
奥斯曼帝国
,以及直到本世纪阿拉伯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介绍了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西方所产生的影响等。
这部书的史料丰富,脉络清楚,文笔也较生动。书中谈到关于蒙古人的部分,有的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历史可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拉伯通史(第10版)(套装上下册)》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
先知穆罕默德
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
伍麦叶王朝
(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
欧洲文艺复兴
所作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1]
图书目录
第八章
先知穆罕默德
第九章 《古兰经》
第十章 伊斯兰教——从服真主的意志的宗教
第十一章 征服、扩张和殖民的时期
第十二章 叙利亚的征服
第十三章 伊拉克和波斯的征服
第十四章 埃及、的黎波里和伯尔克的征服
第十五章 新领土的管理
第十六章 阿里和穆阿威叶争夺哈里发的职位
第三编 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
第十七章 伍麦叶哈里发帝国:穆阿威叶建立王朝
第二十章 伍麦叶王朝的行政和社会情况
第二十一章 伍麦叶人时代的文化生活
第二十四章 阿拔斯王朝的全盛时代
第二十五章 阿拔斯政府
第二十六章 阿拔斯王朝的社会
第二十七章 科学和文学的进步
第二十八章 教 育
第二十九章 美术的发展
第三十章 穆斯林的各教派
第三十二章 各式各样的东方小王朝
第三十三章 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崩溃
第四编 阿拉伯人在欧洲
第三十六章 内乱
第三十八章 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制度
第三十九章 小国的出现和格拉纳达的陷落
第四十章 智力的贡献
第四十一章 艺术和建筑学
第四十二章 在西西里岛
第五编 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
第四十三章 埃及的十叶派哈里发王朝:法帖梅王朝
第四十四章 法帖梅王朝时代埃及的生活
第四十五章 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接触:十字军战役
第四十六章 文化上的接触
第四十七章 麦木鲁克王朝——阿拉伯世界中世纪最后的王朝
第四十八章 智力的和艺术的活动
第四十九章 麦木鲁克王朝的终结
第六编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
第五十章 作为土耳其行省的阿拉伯国家
第五十二章 改变着的场面:西方的冲击
[2]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
希提
(Philip K. Hitti), 1886年生于
黎巴嫩
,毕业于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后去美国深造,获得
哥伦比亚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希提加入了美国籍。他一直在大学任教,在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
的时间最久,有近三十年,曾任东方语文系主任。1954年退休后,他是名誉教授。希提是一位东方学家,毕生从事近东的语言、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兴趣很广,著书不少。晚期的著作,有如《阿拉伯简史》(1956年)、《阿拉伯史》(1957年)、《黎巴嫩史》(1957年)、 《叙利亚简史》(1959年)、《近东历史》(1961年)等。 1946年,他曾参加美国国务院的文化代表团,应
黎巴嫩
政府的邀请,访问过中东。
本书的译者
马坚
先生(1978年8月16日在北京病故),原是
北京大学
东方语系教授,早在1957年,他就着手翻译此书,到1965年全部完成。后来,译者又根据原书1970年第十版,对译稿作了相应的修改。
前言
凭着年轻人的一股激情,我在1927年与该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约定三年后交稿(麦克米伦的一位代表当时正在阿拉伯世界游历,他建议这部书用阿拉伯文写作,而我则认为自己还要再过若干年才能如此)。1937年,这部专著终于问世。纽约的出版商就进口此书的数量一事征求我的意见,而当我随口建议进口100本的时候,他当即回了我一句:“有谁会打算买那么多这种书?”事实上,美国公众甚至其中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阶层,目前对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几乎是一无所知。开设为数不多的这类课程的学校,也仅限于少数提供研究生教育的大学学院,他们将其作为闪族研究方向的附属课程,而且偏重于语言学或者语音学方面。没有哪个学校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者作为进一步了解阿拉伯历史、伊斯兰和
伊斯兰文化
的入门钥匙。这就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前的现实情况。这种状况直到美国政府和民众醒悟后才有所改变,人们认识到,他们必须和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和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打交道,他们对这些人应该有所了解。
第一版的问世产生了回应,有人提出申请翻译版权的要求,这其中不仅涉及阿拉伯文译本的版权,而且包括亚洲和欧洲各种语言的版权申请。要想满足这种需求,无疑需要时间和能力。值得高兴的是,人们注意到,9年前所出的第九版现在已经有意大利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和波兰语的译本了。
如同先前的那些版本一样,在这一版中,我尽力将新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采用最新的资料对正文和注释作补充修正,堵塞那些无休止的字面上的错误来源——换一个说法就是印刷上的错误。内容作过修改的书页大概有60页。
菲利浦·希提
于1970年1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