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5日),市委书记曹路宝专程调研在苏州高校和科研机构,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服务保障、营造最优环境,全力支持每一所与苏州合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扩大布局、深耕发展,在新征程上不断携手开创校地协同发展新局面。

王亭川 摄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主要面向环境与能源纳米科技、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等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已孵化高科技企业90余家。曹路宝走进实验室,认真了解研究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成果转化实效,希望进一步紧密结合苏州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科研攻关,让更多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成立于2012年,现设有国际学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三个学院。曹路宝仔细了解校区办学特色和成果,并与教师代表亲切交流,希望继续充分发挥人文社科领域办学优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积极促进国际交流,并加强对苏州治理、环太湖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曹路宝还走访了由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设立的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与新加坡派驻工作人员深入交谈,详细了解中心功能定位和运作情况,期待双方继续紧密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近年来,通过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异地高校苏州办学校区以及高校在苏州设立科研机构等方式,苏州全力补强高校资源不足的历史短板。目前,全市共有36家高校,近30万名全日制在校生,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同时,苏州坚定不移支持高校发展、狠抓科技创新,加快由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高校布局形态更加优化,科创能力稳步提升,各类人才加速集聚。截至2022年底,苏州已与200多所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建设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15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0多项。

在随后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曹路宝认真听取各在苏州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情况和意见建议,共谋新一轮合作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苏州创新中心、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蒙纳士科学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逐一发言。大家表示,苏州是令人向往的产业高地、创新热土,将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持续加强人才引育,大力集聚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

曹路宝在讲话时对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勉励各在苏州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曹路宝说,要围绕苏州所需、自身所长,找准发展定位,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关键结合点。要紧扣苏州发展重心,深度融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特色学科,实现精准对接。要用好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谋划、多作争取,与时俱进完善功能定位,强化创新资源集聚,不断扩大在苏州的发展布局。高校一有所需、苏州必有所应,全市上下要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发展,不遗余力提供全周期服务,扎实推动各领域深化合作。

曹路宝说,要围绕技术前沿、产业所急,加快科研攻关,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苏州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加速期,要瞄准技术前沿,加快基础研究步伐,积极争创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要贴近产业实际,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一批“难点”“痛点”问题,让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苏州将更大力度整合资源,加快打造由生态型企业主导、大量中小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全力支持高校创新成果在苏州就地转化、高效转化。

曹路宝说,要围绕创新生态、融合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要发挥高校人才“强磁场”作用,打造一流校园环境,构建优质创新生态,优化人才配套服务,全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吸引更多人才关注苏州、结缘苏州、留在苏州。苏州将全面深化“产城人”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努力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助力各方人才在苏州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及在苏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负责同志;市领导祁松、沈觅、潘国强、季晶,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