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的国籍:中国动画的民族化

乌鸦的国籍:中国动画的民族化


新中国成立的前40年,中国动画最杰出的成就,在于民族风格。

你看那神威凛凛的齐天大圣、那貌美贤淑的海螺姑娘、那邋遢而又机智的济公——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挖掘和改编,就不会有经典的《大闹天宫》《金色的海螺》《济公斗蟋蟀》;



你看那水墨的蝌蚪青蛙与游鱼、那剪纸的猪八戒、那折纸的东郭先生与中山狼、那木偶的神笔马良——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美术工艺的移植与运用,就不会有《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等剪纸动画、《三只狼》等折纸动画和《神笔》等木偶动画;



你看那花脸的大将军和小丑的门客、那南郭先生在画像砖般的世界里滥竽充数、那九色神鹿在敦煌壁画般的世界里悲天悯人——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吸收和动作化,就不会有神奇的《骄傲的将军》《南郭先生》《九色鹿》。



对新中国老动画片感兴趣的朋友,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为什么这些影片被称为美术片而不是动画片或卡通片?

这是因为,早在建国前的东影时代,东影的三位动画主力靳夕、特伟和持永只仁就考虑到,中国动画人不止能制作出传统工艺的、绘画的动画片,未来,中国动画人一定能让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动起来。“美术片”比“动画片”更能代表这种多样性。可以说,在“美术片”这一名称中,就已经包含了动画人制作民族化的动画的理想。

不过,对民族化风格真正的探索,要到1956年后才得以真正展开。一般认为,56年与57年《骄傲的将军》《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神笔》这三部影片的相继问世,代表着新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的高调登场,这三部影片也代表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前新中国动画的最高成就;60年代《金色的海螺》《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大神片”,则代表着“十七年”间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杰出成果和“十七年”中国动画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着重聊聊《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及其导演钱家骏的故事。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上映于1955年,是中国出品的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开启了中国动画的全彩色时代。该片于1955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获得第八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8年获得意大利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荣誉奖状,获得了国内外的多方肯定。然而,也正是第一部彩色动画、国内外数获大奖的特殊地位,使得围绕着这部影片的争论显得尤为刺眼和关键。

在中国动画史上,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乌鸦》在国外评奖展映期间,引起了国外评委极大的兴趣,但很多评委都因为《乌鸦》与苏联动画有某些相似之处而误以为《乌鸦》是一部苏联影片。也正是国外评委的误认,才刺激了日后的美影厂厂长特伟大力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有人甚至说,《乌鸦》的误认直接导致了民族化风格鲜明的《骄傲的将军》的创作。

如果这个“传说”中的内容是事实,那么,代表着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两部重要影片,《乌鸦》有山寨苏联动画之嫌,而《将军》则是受刺激的产物,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自觉的动因,岂不成了“知耻而后勇”?!

幸而,这个传说非但大部分内容没有实锤,而且有证据表明“而后勇”是绝不可能的。

《将军》绝不可能是受《乌鸦》被误认的刺激而创作的。

根据参与了《乌鸦》原画工作的浦稼祥先生的书信,华君武于1954年根据“临阵磨枪”这一成语改编了剧本《将军》,特伟收到剧本以后非常欣赏,随即于1955年春设立摄制组,开始了《将军》的筹备。在这次筹备中,剧组请来两位演员拍摄了动作参考片,以便剧组人员分解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人物造型的风格略为写实一点”,这时的人物造型还没有采取京剧脸谱风格。但是,第一次筹备刚刚进入绘制,导演特伟就病倒了。为了完成当年的制作进度,《将军》组的全体成员进入由钱家骏负责的《乌鸦》组。

《乌鸦》组的作画部分完成以后,特伟的病也正好痊愈。于是,原《将军》组的成员又回到《将军》一片的筹备工作中,钱家骏本人也进入《将军》组,参与了人物造型设计的工作,“这是1955年9、10月份的事了”。在第二次筹备中,《将军》的人物造型采取了京剧脸谱的风格。根据浦稼祥先生的说法,《骄傲的将军》的筹备在《乌鸦》之前。 [1]

浦稼祥先生的说法,可以得到1955年《大众电影》报道的佐证。根据李保传的考证,《将军》一片筹备的消息,在《大众电影》中最早见于1955年6月26日发行的当年第十二期中,题为《第一部彩色动画片<骄傲的将军>》。而《大众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关于《乌鸦》的确切报道是在1955年10月26日发行的第二十期中。关于《将军》的报道既早于《乌鸦》,题目中又明确出现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字样,两方面证据 基本可以确证《将军》一片的筹备和摄制要早于《乌鸦》 。另外,《乌鸦》一片在国际上获奖是在1956年8月,这时,《将军》以接近完成,因而, 不论《乌鸦》被误认为是苏联影片的传闻是否确切,《将军》都不可能在完成度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受此传闻影响而中途开始民族化探索 [2]

然而,《乌鸦》借鉴了苏联动画的说法,却有一定的依据。

该片在很多方面与另一部苏联动画片《他人的声音》( Someone Else's Voice )有相似之处

《他人的声音》由伊万·伊万诺夫-瓦诺导演,出品于1949年。从笔者所见的记录来看,该片没有在国内公映过。但钱家骏等老一辈美术电影工作者有观摩过该片的可能性。

第一,美术电影工作者在业务的培训与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苏联动画片不限于在国内上映过的影片;

第二,伊万·伊万诺夫-瓦诺在苏联动画片导演中的地位较高。他不但是一位成就较高、创作较丰的导演,还于1939年进入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VGIK)并组织了动画电影的教学和研究,后来,他还于60年代初成为国际动画电影协会(ASIFA)的创始人之一。另外,1954年在国内出版的权威性的动画教材《动画电影》的撰写者也是瓦诺。这样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可能使得老一辈美术电影工作者将瓦诺的作品当做引进和参考的重点;

第三,钱家骏是苏州美专动画科和电影局电影学校的主要教师,也是上影美术片组和美影厂的总技师,这样的身份要求他必须高度关注国外动画的经验。笔者还将继续寻找老一辈美术电影工作者观摩过该片的确切证据。

《他人的声音》讲述了一群鸟在森林中聆听夜莺美妙的歌声,一只留洋回国的喜鹊突然来到林间,指摘夜莺的歌唱太过老派而单调,还口出大言,要教教夜莺怎么唱歌。群鸟为这只陌生的喜鹊准备了一场“演唱会”。它们挂起巨大的海报,海报上特意强调喜鹊从海外归来。在群鸟的期待中,喜鹊穿戴上华丽的装饰登场了,可它的演唱喧闹嘈杂难以忍受。最终,群鸟一哄而上赶走了喜鹊。影评结尾的画外音说:“这个寓言不止给喜鹊,还给所有那些只会唱新潮玩意的鸟儿们道出了一个教训。”显然,这是一个讽刺性的故事,讽刺那些盲目崇拜外国事务而对本国的成就妄自菲薄的人。在美苏冷战的语境下,喜鹊在影片中唱的那首令群鸟难以忍受的歌曲比较类似于爵士乐,这暗示着被盲目崇拜的事物其实就是西方的流行文化。

与《他人的声音》相似,《乌鸦》同样讲述了森林中的群鸟唱歌的故事,而且也是讽刺性的短片。森林中有一只羽毛绚烂歌声美妙的美丽鸟,它总是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歌声和舞姿,却从来也瞧不起群鸟为了过冬而辛苦筑巢的劳动。冬天来了,那些被它瞧不起的鸟都在自己的巢穴中休息,美丽鸟想要寄人篱下,却没有一只鸟欢迎它。美丽鸟发现了一堆篝火,它不劳而获,得意万分,在篝火边唱起了歌,结果却被烧成了一只又黑又丑,声音嘶哑的乌鸦。影片讽刺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事务和行为,传达着一种劳动至上的价值观。在“十七年”的语境下,讽刺的对象事实上就是资产阶级色彩的生活、情调和艺术。《乌鸦》讲述的故事与被收入小学教材的寓言故事《寒号鸟》非常相似,而《寒号鸟》的故事很可能改编自元代文史家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卷十五》中的《寒号鸟》 [3] ,后者是一篇讽刺妄自尊大、得过且过之人的短小寓言。《乌鸦》以古代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为蓝本,赋予其阶级色彩。《乌鸦》的剧作与《他人的声音》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这已经是一部融入了中国寓言、切合着中国现实的中国故事了。

由于《他人的声音》和《乌鸦》两片都以森林为背景,都以歌唱的鸟儿为主要角色,因此,可以在造型和动作上进行比较直观的比较。

对比两部影片开头的远景空镜头,可以发现:两幅画面在整体构图上比较相似:都采取了较为接近油画风景画的风格,模拟接近逆光或侧逆光的光效,并通过逆光形成的层次感来制造深远的景深效果。《他人的声音》描绘了典型的俄罗斯温带森林风光,色彩层次丰富,色调较暖。《乌鸦》则以较冷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中国南方的丘陵风光,但在色彩层次的丰富性上远逊于《他人的声音》。



《他人的声音》与《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片头空镜头对比

再来看《他人的声音》中喜鹊和夜莺与《乌鸦》中美丽鸟的造型与动作。

《乌鸦》中对美丽鸟造型与动作的设计,在很多方面与《他人的声音》中喜鹊的造型与动作设计有相似之处。从造型上看,盛装的喜鹊穿戴了头饰、项链,并用七彩的羽毛装饰了长长的尾巴。美丽鸟的色彩更加鲜艳丰富,其主要的装饰也在头部、颈部与尾巴:美丽鸟头部有黄色的、突出的羽毛,颈部“围着一条民间传统粉红色的肚兜”,尾部则借鉴了凤凰色彩斑斓的长尾。





喜鹊(左)与美丽鸟(右)的造型对比以及麻雀(左苏右中)的造型对比

《他人的声音》中喜鹊的造型和动作,都建立在对喜鹊较为写实的模拟的基础上,加以装饰和夸张。而《乌鸦》中美丽鸟的造型和动作则明显增加了拟人和夸张的程度。从造型上看,“影片中主要人物美丽鸟的造型,是以民间熟悉的凤凰演变而来,而且胸前围着一条民间传统粉红色的肚兜,因此人物造型从色彩、形象都显示中国民族特点,使美丽鸟这一人物更加妖艳,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4] 。而美丽鸟飞翔、歌唱、舞蹈的动作设计,则更加拟人和写意。飞翔中的美丽鸟长尾飘逸,昂首鸣叫,这样的动作在现实的鸟类动作中是不存在的。而美丽鸟的舞蹈,“前面有一段是从新疆舞变异过来,动作活泼,暗示人物贪爱玩乐的性格,而末尾美丽鸟羽毛被烧的动作是笔者借鉴彝族围着簧火吹笙跳舞的形式,从中得到启发,并结合剧情变异设计而来的” [5]



美丽鸟歌唱与舞蹈的动作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 《乌鸦》在造型和动作上与《他人的声音》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在这种相似的基础上,《乌鸦》的动作和造型设计更为夸张和拟人化,并且融入了中国的民族元素。

总之,《乌鸦》很可能对苏联动画有所借鉴,但借鉴中也有民族化的自觉尝试。



钱家骏先生是中国动画史上的奇才。

除了作为创作者留下了众多经典之外,钱家骏先生还为中国动画做出了至少三项巨大的贡献:

钱家骏先生是“动画”这一概念的首倡者。事实上,动画进入中国之初,较为通行的称呼是卡通这一直译。从1942年下半年起,重庆出版的电影刊物以较为简约的意译词“活动画”替下音译名称“卡通”,同时期有人明文指摘“卡通”译名“卡而不通”。 1946年,钱家骏在苏州美专校刊《艺浪》复刊第4卷第1期发表了《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正式提出了“动画”这一概念。“动画”的提出,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信达雅的意义名称,更重要的是,“动画”这一概念有助于国人对动画的理解,从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新鲜事物,上升为一种可以承载和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艺术形式。

钱家骏先生是中国动画教育的拓荒者。1939年,钱家骏在重庆励志社,就开始了对自己工作团队中的同事的动画培训;1942年,钱家骏又开设了动画训练班;1943年,钱家骏加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在学院中教授动画;1946年,钱家骏被调入重庆励志社,每周赴苏州进行动画教学;1947年,钱家骏担任中国第一所以“动画”命名的高等院校南国动画艺术学院董事,并亲自任教;1950年,钱家骏又在苏州美专招收动画专业学生。1950年,钱家骏调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担任动画专修科教授兼副主任。动画专修科的第二批学生后来被钱家骏带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构成了日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基本班底。这些学生中包括日后成为美影厂厂长的严定宪、《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等、《三个和尚》的导演阿达等。1959年5月,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钱家骏任动画系主任、教授。该动画系第二批学生的毕业作品,就是著名的《没头脑与不高兴》。

钱家骏先生还为中国动画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初期,上海美影厂动画上色的颜料是一项技术难关,为了把颜料涂在赛璐珞片上,使它有一定的附着力,需要在颜料中掺入粘合剂。…这个剂料一开始上海美影厂开始是没有的,必须向国外买,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复杂,国外的颜料配方保密,能买到的又太贵。钱家骏经过无数次实验,尝试了各种试剂后,为上海美影厂研制出了专用剂料” [6]

建国以后,动画奇才钱家骏拍摄了《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与李克弱合作)、《拔萝卜》(1957)、《布谷鸟叫迟了》(1958)、《古博士的新发现》(1958)、《一幅僮锦》(1959)、《牧笛》(1963与特伟合作)、《九色鹿》(1981与戴铁郎合作)、《快乐的数字》(1983)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除了《乌鸦》之外,还有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一幅僮锦》、水墨动画的代表作《牧笛》,以及文革后的《九色鹿》。

但本文想要谈到的却是《乌鸦》和《古博士的新发现》这两部。

前文谈过,《乌鸦》的讽刺对象美丽鸟,显然是小资情调的艺术家的化身。

而《古博士》同样是一部讽刺性的影片。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教授发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飞虫。他与另外两位学者分别用拉丁语给这只飞虫冠以了长长的学术名称,并为飞虫的首先发现者的名号大加争夺,斯文扫地。影片最后,博士的儿子告诉博士:这只虫子只是一只再普通不过的苍蝇而已。

不知道身为大学者、大艺术家的钱家骏先生,在创作这两部嘲讽艺术、污蔑知识的动画时心中有何感想。

在我看来,钱家骏之所以愿意拍摄这两部影片,与钱家骏先生意图自我保护的心理有关。以当时的标准而论,钱家骏先生的生平有一个重大的政治污点——他曾经是励志社的一员。励志社1929年1月成立于南京,社长蒋介石,实际负责人为总干事黄仁霖。该社是以黄埔军人为对象,以振奋“革命精神”,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最忠实之党员,勇敢之信徒”、“模范军人”为目的的军事组织。励志社的经历,是致命的。

在浦家祥的回忆中,钱家骏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沉默。是啊,不低调沉默,又当何以自保?

然而,低调沉默、以讽刺知识讽刺艺术的作品自污,终究还是没能在文革中保护钱家骏先生。

“据事后一些老人回忆,因为他有解放前参加过励志社这个‘历史污点’,一些人便认为迫害钱家骏是最‘安全’的,所以对他的体罚、殴打以及人格侮辱往往不计后果。钱家骏个人收藏的许多古玩字画,也被全部没收,据说装了几辆车。他还被迫和造反派调换住房,搬进狭窄且漏雨的棚户区,全家人一住就是十一年。也许最不能让他接受的就是在打击迫害他的人当中,竟然还有他的学生。晚年,钱家骏曾在与挚友的书信中提到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时称,他当时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是能见到刚刚出生的女儿。” [7]

但也正因为这一段惨痛的经历,钱家骏才得以在文革后创作出了苍凉阴郁、悲天悯人的《九色鹿》。

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1. 参见浦稼祥:《动画创作启示录》,275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2. 参见李保传:《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的甄别与考证》,《电影评介》,2012年第3期,第1至2页。
  3. 陶宗仪《寒号鸟》全文如下: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 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4. 浦稼祥语,转引自李保传,《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的甄别与考证》。
  5. 同上。
  6. 以上钱家骏先生的事迹,全部引自李镇的文章:《他自画中来——献给远行的钱家骏先生》,《当代电影》2011年第11期,第37页。
  7. 同上。
发布于 2018-09-30 18:11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