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itter line
研究生: 蔡佳潔
研究生(外文): TSAI,CHIA-CHIEH
論文名稱: 從元雜劇到京劇——論魯智深、李逵之形象及其演變
論文名稱(外文): From Yuan Zaju to Peking Opera: A Study of the Images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and Their Evolution
指導教授: 羅麗容 羅麗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LUO,LI-RONG
口試委員: 羅麗容 沈惠如 陳慶煌
口試委員(外文): LUO,LI-RONG SHEN,HUEI-RU CHEN,CING-HUANG
口試日期: 2024-07-09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魯智深 李逵 水滸傳
外文關鍵詞: Lu Zhishen Li Kui Water Marg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0
  • 點閱 點閱:164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0
從元雜劇到京劇——論魯智深、李逵之形象及其演變
摘要

傳統戲曲中的元雜劇到京劇的發展,分別代表了戲曲藝術發展的不同階段。魯智深和李逵是傳統文學中廣為人知的兩個經典人物形象,其中以《水滸傳》的描寫為最。本論文旨在探討這兩個人物形象在從元雜劇到京劇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如何演變,以及這種演變反映了傳統戲曲藝術和社會文化的變遷。
雜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戲劇形式,注重故事情節的緊湊性和人物形象的鮮明性。魯智深和李逵在雜劇中的形象大多沿襲了《水滸傳》中的特點,但也有一定的戲劇化處理。魯智深通常被刻畫為一個粗曠、豪邁的僧人,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和正義感;李逵則被描繪為一個性格直爽、敢愛敢恨的英雄人物,常常以其忠誠和暴躁的個性博得觀眾的喜愛。(14世紀到19世紀)
雜劇和京劇是傳統戲曲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峰。與元雜劇和京劇相比,小說在情節的複雜性、人物的多樣性以及表演的藝術性上都有了顯著提升。本論文探討魯智深和李逵這兩個《水滸傳》中經典人物在雜劇到京劇過程中的形象及其演變,分析其文化意義和藝術特色。魯智深在京劇中繼續保留了他在《水滸傳》中的主要特徵,如豪爽、正義感和反抗精神。而對魯智深的塑造更加注重其內心世界的複雜性和個人情感的深度。在這些劇碼中,魯智深不僅是一個武藝高強的英雄,更是一個具有豐富情感和內心 衝突的僧人。雜劇和京劇通過細膩的情節和生動的對白,展示了魯智深在面臨道德困境和社會壓迫時的內心變化,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
李逵在雜劇和京劇中的形象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在《水滸傳》中,李逵以其直率、勇敢和暴躁的個性而聞名,而在京劇中,他的形象變得更加豐富和多面化。小說和京劇賦予李逵更多的情感層次和複雜的心理活動,使他不僅僅是一個莽撞的戰士,更是一個有情有義、心懷正義的英雄。劇碼通過細緻的情節安排和人物對話,展現了李逵在忠義、情感和道德之間的掙扎,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內心世界。
戲劇在藝術表現上具有獨特的魅力。它們通過精心設計的情節、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舞臺表現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生動。與雜劇相比,小說更加注重情節的連貫性和人物關係的複雜性,京劇由此取材,從而增強了可看性和感染力。同時,戲劇也借鑒了小說、詩詞等文學形式的表現手法,使劇本語言更加優美和具有文學性。
而明清傳奇則著墨較少,由於受到了京劇的影響,水滸戲的故事多集中在於京劇演出,傳奇的部分只有明傳奇《寶劍記(靈寶刀)》,並且此劇以林沖為主角,魯智深、李逵等人為配角;清傳奇《虎囊彈》只剩殘本不見全文,寫魯智深救金氏之女翠蓮、缺李逵。亡佚劇本《聚星記(水泊二旋風)》劇本根據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會考》交代《聚星記(水泊二旋風) 》中缺魯智深。從《曲海總目提要》:「節節按水滸傳為之。無不合者。李逵、柴進、張橫、顧大嫂等,前後點綴。亦皆與傳相符」所述可以得知此傳奇李逵情節與《水滸傳》相同。京的魯智深和李逵在小說、戲曲中的形象演變,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文化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相對穩定和文化的繁榮,人們對英雄人物的理解和期望也發生了變化。英雄不再只是單純的反抗者和戰士,他們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深度。這種變化不僅提升了人物形象的藝術表現力,也反映了人們對正義、道德和人性複雜性的更深入思考。
魯智深和李逵在雜劇到京劇中的形象演變,展示了戲曲藝術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變遷。通過分析這些人物形象的變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戲曲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這種演變不僅豐富了傳統戲曲的人物塑造手法,也為後來的戲劇藝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京劇在十九世紀逐漸成熟,是傳統戲曲的集大成者。與雜劇相比,京劇在表演形式、舞臺美學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了顯著的發展。魯智深在京劇中被塑造成一個更加儒雅但依舊剛強的角色,戲劇表現手法更加注重其內心世界的刻畫和武藝的展示。李逵的形象在京劇中也得到了深化,他不僅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壯士,更是一個有情有義、富有複雜情感的角色,京劇通過唱腔、身段等手段豐富了其人物形象。
魯智深和李逵形象的演變不僅反映了戲劇藝術本身的發展,也折射出傳統社會文化的變化。在元雜劇時期,國正處於元朝統治之下,社會動盪和民族矛盾激烈,這使得魯智深和李逵的反抗精神和草莽英雄氣質得以突出。而到了京劇時期,傳統社會逐漸趨於穩定,文化藝術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階段,人們對英雄人物的要求也從單純的武力和反抗轉向了內在品格和情感深度的展示。
魯智深和李逵作為傳統文學和戲劇中的經典形象,其演變歷程反映了傳統戲曲藝術從元雜劇到京劇的發展脈絡。通過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變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戲曲藝術的演變過程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關鍵詞:魯智深、李逵、水滸傳

From Yuan Zaju to Peking Opera:
A Study of the Images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and Their Evolutio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from Yuan Zaju to Peking Opera marks distinct stages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heatrical arts. Lu Zhishen and Li Kui are two iconic figures 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depicted in Water Margin.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portrayals of these characters have evolved from Yuan Zaju to Peking Opera and how these changes reflect broader shifts in traditional theatrical arts and social culture.
As a multifaceted dramatic form, Zaju focuses on concise storytelling and vivid character portrayals. In Zaju, the images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largely retain the traits established in Water Margin, though with some dramatic embellishments. Lu is typically portrayed as a rugged, daring monk 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and a strong sense of justice. Conversely, Li is depicted as a forthright and passionate hero, whose loyalty and fiery temperament endear him to the audience. (14th century to 19th century)
Zaju and Peking Opera are crucial components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er, achieving new height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mpared to Yuan Zaju and Peking Opera, the novel show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plot complexity, character diversit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two iconic characters from Water Margin, from Zaju to Peking Opera, analyzing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artistic attributes. In Peking Opera, Lu maintains his core traits from Water Margin, such as his straightforwardness, sense of justice, and rebellious spirit. However, his portrayal evolves to emphasize the complexity of his inner life and the depth of his personal emotions. In these operas, Lu is not only a hero with exceptional martial skills but also a monk with profound emotions and internal conflicts. Through intricate plots and vivid dialogue, both Zaju and Peking Opera reveal Lu Zhishen’s internal struggles with moral dilemmas and social oppression, making his character more nuanced and realistic.
Li Kui's portrayal in Zaju and Peking Opera experiences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and depth. In Water Margin, Li is known for his straightforwardness, bravery, and volatile temperament. However, in Peking Opera, his character is portrayed with greater complexity and nuance. Both the novel and Peking Opera add emotional depth and intricate psychological layers to Li, presenting him not just as a reckless warrior but as a hero driven by loyalty and a sense of justice. Through meticulous plot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dialogue, the operas delve into Li’s internal struggles with loyalty, emotional turmoil, and moral issues, offering audiences a deeper insight into his inner world.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have a distinctive artistic allure. With carefully crafted plots, nuanced dialogue, and elaborate stage techniques, they bring characters to life with greater vividness and depth. Compared to Zaju, the novel emphasizes plot coherence and complex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which Peking Opera incorporates to heighten its appeal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Moreover, theater enriches its scripts by drawing on the stylistic elements of novels, poetry, and other literary forms, resulting in a more elegant and literary presenta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ocus on Water Margin stories in Chuanqi was limited due to the prominence of Peking Opera, which highlighted operatic adaptations of these tales. The most notable Ming Chuanqi is Baojian Ji (Lingbao Dao), which centers on Lin Chong and features Lu Zhishen, Li Kui, and others in supporting roles. The Qing Chuanqi Hunang Dan survives only in fragments and portrays Lu Zhishen rescuing Cui Lian, the Jin family's daughter, but omits Li Kui. The lost script Juxing Ji (Shuibo Erxuanfeng), as noted by Zhuang Yifu in Classical Drama Inventory Review, excluded Lu Zhishen. According to the Summary of the Comprehensive Catalog of Traditional Operas: "Each section adheres closely to Water Margin. Characters such as Li Kui, Chai Jin, Zhang Heng, and Gu Dasao are consistently depicted in alignment with the original story."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ortrayal of Li Kui in this Chuanqi is faithful to his depiction in Water Margin.
The evolution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s images in novels and theater reflects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As society stabilized and cultural life flourished, perceptions of heroic figures evolved. Heroes were no longer seen merely as rebels and warriors but were endowed with richer inner lives and greater emotional depth. This transformation enhanced the artistic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and provided profound insights into justice, morality,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s images from Zaju to Peking Opera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atrical art and shifts in social culture. By examining these character changes,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ic qualitie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theater. This evolution not only enriches character portrayal techniques but also lay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stage advancement of dramatic arts.
By the 19th century, Peking Opera had evolved into a cul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heater. Unlike Zaju, Peking Opera saw marked advancements in performance style, stage aesthetics,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Peking Opera, Lu Zhishen is portrayed as a more refined yet still formidable figure, with an emphasis on his inner life and martial prowess. Similarly, Li Kui's character is deepened; he is not only a robust warrior but also a loyal hero with complex emotions. Peking Opera enhances his portrayal through vocal techniques and physical movements, adding richness and depth to his character.
The evolution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s images reflects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atrical art and shifts in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During the Yuan Zaju period, under the rule of the Great Yuan, social upheaval and intense ethnic conflicts highlighted Lu and Li's rebellious spirit and rugged heroism. By the time of Peking Opera, society had become more stable, and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entered a period of relative prosperity. As a result, the portrayal of heroes shifted from an emphasis solely on martial prowess and rebellion to a focus on inner character and emotional depth.
As iconic figures 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drama, the evolution of Lu Zhishen and Li Kui illustrates the progression of traditional theatrical art from Yuan Zaju to Peking Opera. Analyzing these character transformations provides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heater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driving this evolution.

Keywords: Lu Zhishen, Li Kui, Water Margin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6
第一章 水滸故事中的魯智深與李逵………………………………………9
第一節 水滸故事集結之前的魯智深與李逵……………………………………9
第二節 水滸故事集結之後的魯智深與李逵……………………………………21
第三節 水滸故事中魯智深與李逵的結局………………………………………43
第二章 元雜劇中的魯智深與李逵…………………………………………47
第一節 劇情概述………………………………………………………………47
第二節 元雜劇中的魯智深形象………………………………………………52
第三節 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53
第三章 明雜劇中的魯智深與李逵…………………………………………57
第一節 《豹子和尚自還俗》……………………………………………………57
第二節 《黑旋風仗義疏財》……………………………………………………62
第四章 明、清傳奇中的魯智深與李逵……………………………………66
第一節 明傳奇《寶劍記(靈寶刀)》……………………………………………66
第二節 清傳奇《虎囊彈》………………………………………………………69
第三節 亡佚劇本《聚星記(水泊二旋風)》……………………………………71
第五章 京劇中的魯智深與李逵……………………………………………74
第一節、與魯智深之相關京劇…………………………………………………74
第二節、與李逵相關之京劇……………………………………………………89
結論……………………………………………………………………………119—
第一節、戲曲小說中凸顯魯智深與李逵俠義形象之原因……………………119
第二節、魯智深與李逵形象的比較……………………………………………120
第三節、歷史名人對魯智深與李逵之評價……………………………………125

一、傳統古籍(各項皆按朝代先後排序)

(一)史書
〔宋〕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787年)
〔宋〕作者不詳:《大宋宣和遺事》該書為東吳大學圖書館所藏「江蘇吳縣吳頌堯先生藏本」該書卷末有「乙卯八月,孫毓修跋於涵芬樓」之說明。涵芬樓是傳統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藏書樓1904年創立,1907年建於上海,1932年為日軍所轟炸。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中華書局,1988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中華書局,2014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二)文學著作
(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北京大學圖書館,1988年)
〔明〕施耐庵撰:《水滸傳》(三民書局,2019年)
〔明〕施耐庵:《水滸傳》(里仁書局,2023年)
〔明〕羅貫中:《水滸志傳評林》(瀋陽出版社,2012年)
〔清〕《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醉翁談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金聖歎:讀第五才子書法(鳳凰出版社, 2008年)

二、今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工具書
《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輯:《古本戲曲叢刊九集35~40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16)
1~32集由傳統戲曲研究院編輯,1953~1955年出版;33~50集改由《京劇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958~1959年出版:《京劇叢刊》(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
傳統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傳統戲曲志》(傳統ISBN中心出版社,1999年)
王大錯述考;鈍根編次;志強正曲;燧初校訂:《戲考》(中華圖書館出版社,1915年)
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編(第96集以後由北京市戲曲研究編):《京劇彙編》(北京出版社,1957年)
王季烈編:《孤本元明雜劇》(商務印書館出版,1939年)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張伯謹:《國劇大成》(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出版,1969年)
聆英館主編:《戲典》(上海中央書店出版,1948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傳統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
董康:《曲海總目提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6月)
張恨水:《水滸新傳》(傳統文史出版社,2018 年)

(二)研究專書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1981年06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目錄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里仁書局,2002)
羅麗容:《戲曲面面觀》(國家出版社,2008)

(三)單篇論文
大木康〈明末「惡憎小說」初探〉
牟宗三:〈水滸世界〉世界宗教文化, 59 – 62 頁(1995.09)
李李:細品《水滸傳.景陽岡武松打虎》——兼論與〈黑旋風沂嶺殺四虎〉之比較。傳統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0卷,頁81-93。(2005)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 ; 7期, P85 - 113 (2003 / 12 / 01)
柯加恩:試析「黑旋風」李逵的兇殘形象對《水滸傳》的意義。文學前瞻,頁1-13。(2014)
胡萬川:粗魯豪放與肅穆威嚴——說李逵與宋江。傳統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卷,頁191-220。(1981)
徐傳武:「黑旋風」與「小旋風」。國文天地,,頁61-62。(1998)
商隱逸:粗魯豪放與肅穆威嚴--說李逵與宋江。文學思潮,7卷,頁97-120。(1980)
康珮〈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興大人文學報 ; 47期, P185 - 210(2011 / 09 / 01)
張恆豪:從合汗衫、魔合羅、李逵負荊、趙氏孤兒四劇比較。東吳大學傳統文學系系刊,2卷,頁44-51。(1976)
叢靜文:元雜劇生金閣、李逵負荊之分析。藝術學報,33卷,頁77-113。(1983)

(四)學位論文
王嘉瑜《《水滸傳》派生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105/研究生:碩士/教育學門/普通科目教育學類。出版日期20121200
古兆千。『水滸人物之研究』。珠海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86。
古雅君《王文華古典小說之改寫研究—以三國演義、水滸傳及西遊記為例》東海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07/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白金銑:〈《水滸傳》魯智深形象的禪行實踐〉〈《水滸傳》魯智深形象的禪行實踐〉。《「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市:臺大文學院曁佛學研究中心,2008年11月22日),頁315-344。。
朱麗娟。『金聖嘆評點《水滸傳》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2009。
吳正宏。『三國故事對《水滸傳》的影響』。傳統文化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2001。
吳若昕《走出「水滸氣」──《蕩寇志》敘事論衡》國立臺北大學/傳統文學系/101/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呂岐衡《水滸傳人物臉譜設計與分析》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111/研究生:博士/設計學門/其他設計學類
李文瑤。『《水滸傳》女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李宗原。『《水滸傳》宋江忠義精神研究』。銘傳大學應用傳統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2010。
李慧淳。『水滸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博士。
李蕙如:〈析論《水滸傳》中的「身體記號」〉以《水滸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9期,頁185-200
汪淑玲。『「水滸傳」與「南總裡見八犬傳」之比較研究』。傳統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1988。
汪淑萾《金批《水滸》之評點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08/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周家嵐。『清末民初水滸評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2002。
林淑媛《晚明水滸人物評論之研究--以金聖歎評《水滸傳》為範例》國立中央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80/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林詩涵《《水滸傳》思想及藝術研究》明道大學/傳統文學學系(碩士班)/100/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林慶揚。『《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96。
林慶揚。『《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
林曉英。『台灣亂彈水滸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99。
邱彥祺。『《水滸傳》與明清之際續書三種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傳統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2009。
金正起。『水滸傳修辭藝術研究』。東吳大學傳統文學系,博士,2000。
宣中文。『水滸戲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1998。
洪茂發《《水滸傳》中的俠義精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100/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洪詠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2009。博碩士論文頁次頁181-210
翁育詩《《水滸傳》罵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101/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翁菁妤。『《水滸傳》天命思想的運用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翁菁妤《《水滸傳》天命思想的運用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97/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崔省南。『水滸傳寓意學結構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82。
康百世。『金聖嘆評改水滸傳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碩士,1971。
康珮。『《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博士,2008。
張依婷《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插圖研究》淡江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班/103/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張家津。『可譯性限度探討-以沙博理(S.Shapiro)《水滸傳》譯本為例』。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碩士,2010。
張閏熙《金聖嘆擬史批評所見《水滸傳》敘事之史家書法》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99/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張嘉芬《《水滸傳》流氓文化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03/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張慧淑《《水滸傳》兵學實踐研究——以《孫子兵法》為觀察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102/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張錦瑤:《關公與李逵--以元、明(初)雜劇中人物形象研究為論》國立中興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出版年1999
許師用《《水滸傳》內容與立場的衝突述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傳統語文學系/99/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許凱鈞《從浪跡天涯到招安建功:《水滸傳》梁山泊的形成與崩解》淡江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班/99/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郭璉謙《品讀、視聽與翫藏︰水滸故事的商品化與現代化》國立成功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博士班/101/研究生:博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陳兆南。『水滸傳故事之源流演變及其影響研究』。東吳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吉斯。『遊目騁懷:傳統卷軸繪畫與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移動視點(一種德希達式的重讀)』。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1989。
陳怡君。『才子本色──金批《水滸》的性質與批評取向』。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2005。
陳怡君《《水滸傳》之服飾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103/研究生:碩士/教育學門/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陳盈諦《當代靈修現象與降凡文學關係研究──以《水滸傳》為例》東海大學/傳統文學系/102/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陳美伶。『水滸傳之人物刻畫技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90。
陳啟華《《水滸傳》的忠義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08/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陳鳳美。『金聖嘆的小說人物論與人物批評實踐-以《水滸》人物評點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8。
陳獻賓。『《水滸傳》之忠義精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2010。
麥震清。『《忠義水滸全傳》與《羅賓漢傳奇》中「俠義」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統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4。
彭名蘂《聖經、儒林外史和水滸傳女英雄特色比較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06/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外國語文學類。
期刊中正漢學研究
黃聿寧。『《水滸傳》中的女性及其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黃宣諭《林奕華導演作品《水滸傳》、《西遊記》之男性氣概再現與顛覆》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101/研究生:碩士/藝術學門/戲劇舞蹈學類。
黃婉芬《《水滸傳》反映的宋代飲食文化研究》玄奘大學/傳統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02/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黃崇旻。『《水滸傳》小說中的山寨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
黃暖瑗。『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
黃碧玉《《水滸傳》、《金瓶梅》與《紅樓夢》評點借鑑繪畫用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08/研究生:博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楊惠玲《《水滸傳》兒童文學改寫本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99/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楊敬珩《水滸評點闡釋與續書文本的構成──以陳忱、俞萬春為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02/研究生:博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董采華《《水滸傳》的散體敘事》淡江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05/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廖育瑩《以《水滸傳》為參照—金庸武俠小說之「武僧」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102/碩士/教育學門/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蒲俊凱《《水滸傳》、《貝武夫》與《羅賓漢故事》中的英雄原型》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班/110/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趙珮珽《閒人三論:《水滸傳》、《金瓶梅》到《紅樓夢》的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傳統文學系/103/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趙淑美。『水滸後傳研究』。東海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89。
劉佩佩《《水滸傳》詈罵語研究及其在華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100/研究生:碩士/教育學門/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劉映江《《水滸傳》的社會構成與人生價值》《水滸傳》輔仁大學/中文系/98/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劉桂宏《《水滸傳》敘事結構中的行為意涵與精神價值》元智大學/傳統語文學系/100/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劉榕峻。『陳洪綬《水滸葉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2009。
潘伊莉。『秩序與反秩序--《水滸傳》俠文化之考察』。淡江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班,碩士,2005。
鄭光熙。『兩種水滸評點及其小說理論研究之一(以袁無涯本與容與堂本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91。
鄭光熙。『兩種水滸評點及其小說理論研究之一(以袁無涯本與容與堂本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91。
鄭夙婷。『元代俠義雜劇的意義:以水滸俠義雜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8。
鄭夙婷。『元代俠義雜劇的意義:以水滸俠義雜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碩士,2008。
鄭夙婷《元代俠義雜劇的意義:以水滸俠義雜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96/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鄭夙婷《元代俠義雜劇的意義:以水滸俠義雜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統文學系研究所/96/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閻宇隆《《水滸傳》人物與宋代社會階層之考察》南華大學/文學系/106/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閻宇隆《《水滸傳》人物與宋代社會階層之考察》南華大學/文學系/106/研究生:碩士/人文學門/傳統語文學類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博士,1999。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博士,1999。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78。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傳統文學研究所,碩士,1978。
魏惠珍《《水滸傳》中的宋江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9/研究生:碩士/教育學門/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魏惠珍《《水滸傳》中的宋江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9/研究生:碩士/教育學門/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羅國慶。『從《水滸傳》看宋代的民間信仰諸神』。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2010。
羅國慶。『從《水滸傳》看宋代的民間信仰諸神』。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2010。
蘇義穠:《傳統小說的類型人物研究-以李逵類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出版年1990
蘇義穠:《傳統小說的類型人物研究-以李逵類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統文學系碩士出版年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