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

陈光标: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

作者:动机在杭州

作者按:关于陈光标,我觉得

@李松蔚

老师在微博上的评论是非常中肯的:”我一直觉得标哥很萌的⋯其实很多人看不惯他是把他想得太有心机了,把他当成一个用生命在表演的演员就会感到那种深深的蠢萌感。尤其最近被骗钱那件事,特别萌⋯ “

受他的影响,我对标哥的态度也是由粉转黑,再转粉的。我觉得标哥做事从来没有恶意。从来没有人因为想要关注,做得这么彻底,甚至能视金钱如粪土。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传奇。

陈光标做慈善故意高调,公众对他的态度由称赞变为嘲笑

2008年,当陈光标率领一队由推土机、挖土机、吊车组成的救灾抢险队奔波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时,他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货真价实的“中国首善”。当时连温家宝总理都握着他的手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那一年,陈光标拿到了中国官方颁发的所有慈善荣誉,成为感动中国的慈善家。谁也没想到,此后几年,情势急转直下,公众对他的议论越来越多,态度也纷纷由粉转黑。

这一切,源于他被媒体称为“暴力慈善”的高调作风。他在支援盈江救灾现场高举钞票直接派发现金;到毕节开扶贫演唱会,现场向观众派发3000头猪羊;为了倡导环保当众砸了自己的奔驰车,像一个街头艺人一样表演“胸口过大车”;为了配合经济普查,把自己存银行的16吨的百元大钞露天搭建了三面钱墙……标哥每一次出现在媒体中,都是一场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的慈善秀。

最近,标哥的慈善秀开始走出国门。他到台湾发红包,到日本给灾民发现金,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钓鱼岛广告……在纽约中央公园宴请数千名美国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并每人发放300美元现金。不仅如此,他还让这些流浪汉穿上红军井冈山时期的衣服一起唱红歌。

这下,不仅中国人看不懂他,美国人也称他为“怪异的富豪”。他的反应则是,回国后,马上把在美国接受报道的报纸献到雷锋墓前,并下跪磕了三个响头。他说雷锋如果知道他做的这些事,肯定很高兴。但网友似乎并不领情,相关新闻的跟帖下,几乎都是一片嘲笑和谩骂。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不是纯粹的善意助人

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外界一直存在颇多争议。一种声音认为,无论标哥的真实动机如何,他总是拿出了真金白银,我们应该只看行动不问动机,对慈善表示赞许。另一种声音认为,标哥做慈善从来都是动机不良。这种动机不良的“慈善”不仅不是慈善,还破坏了慈善的根基。

慈善的根基是什么?是一个人看到他人受苦时,所产生的人对人的本能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让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痛苦感受,并愿意伸出援手。当然现代的慈善不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助人行为,而变成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同情仍是慈善行为应有的动机和出发点。

动机从来都是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稍微大点的孩子都能判断,打碎了玻璃杯,原因是“为了帮助妈妈做事”和“为了偷柜子上的糖果吃”并不相同。同样在法律上,有杀人动机的蓄意谋杀和无杀人动机的过失杀人所判的刑罚也是迥异。

那为什么慈善中要强调“不问动机只看行为”呢?这并不是说动机不重要,而是说在很难判断别人动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他人的行为保持善意的假设,不做恶意的猜测。

但标哥的种种行为,已经远远脱离了慈善的范畴,让我们无法相信,他的行为是出于纯粹的助人善意。在他的这些行为中,人与人之间同情和互助的色彩变得越来越淡,秀的意味变得越来越浓。他慈善秀开始脱离了具体的人,而跟抽象的国家政策(如节能环保、经济普查)、政治宣传(让美国人也知道中国有慈善家)联系到一起。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如他所期待的那样,“让慈善在中国快速深入人心”,反而让人们因为他的种种举动,对慈善心生疑虑。

陈光标 “爱党敬业”的慈善行动并没有得到官方支持

如此高调的慈善秀,标哥是要闹哪样?很多人对他动机的猜测,指向了驱动我们普通人行动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2011年,《中国经营报》发表长篇调查报道《破解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暗指陈光标捐款掺水,高调慈善的背后,是为了给公司经营牟利。但这些质疑要么没有确凿的证据,要么被陈光标本人或央视等媒体辟谣。

另一种说法是标哥的高调慈善是为了牟取政治资本,他的表演是给高层领导看,标哥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此种猜测既高估了标哥的智商,也低估了领导的智商。

按照中国的政治逻辑,官方会极力避免与有争议的人物挂上钩,更不会把有争议的人物当作自己的代言人。标哥这么多年惹的是非,早已让官方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在去纽约高调行善的过程中,陈光标自己也抱怨,最委屈的是自己 “爱党敬业”的慈善行动没有得到使馆的支持,中国驻纽约总领馆让他“失望”。

所以,给标哥的行为套上厚黑学和阴谋论的假设,很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想多了”。那标哥这么做究竟是为哪般呢?

陈光标属于自恋型人格

如果我们愿意承认,某些人的行为和想法,确实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我们反而更能理解标哥的行为。

DSM-IV的诊断手册,其中有这么几段关于自恋型人格的描述:

“虽然没有取得卓越成就,但希望别人把他看作是卓越的和特殊的。”

“期待能够得到持久的关注、尊重和来自他人的积极反馈。”

“经常幻想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巨大的关注、有巨大的权力或智力。”

“为自己树立不切实际的目标。”

“期待受到不切实际的特殊对待。”

“缺少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产生共情的能力,因此很难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致力于成为“世界首富”的标哥,你中枪了吗?

和其它拥有自恋型人格的人相比,标哥的目标其实还不算太大——毕竟还有这么多人幻想着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首富呢。但这些人的幻想和现实生活往往距离遥远。标哥却真的让自己的幻想与现实生活发生了联系。公众很难理解,一个被社会赞许,被官方媒体报道的亿万富翁,一个真有机会成为“中国首善”的人,却用凤姐式的手段来炒作自己获得名声。就好像明明是正规大商场买真品LV的,却坚持用“好消息好消息,老板跟小姨子跑了,留下一批包包抵债”的广告语,而且还觉得自己很有创意。

可是标哥是打心眼里看重凤姐似的名声。他就像一个闯进成人世界的孩子,意外取得了经济成功。但是当他努力想表现出成功的成年人的样子时,却很快露馅了。标哥也会有孩子般的困惑:为什么我真金白银捐出去了,你说是暴力慈善,做了这么多善事,大家却不来崇拜我,反而来反对我?

他以为,捐了很多钱,有了很多媒体的报道,获得了很多慈善证书就是成功了。他不明白的是,成人世界的成功,还需要问行事动机,还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社会规则。

陈光标的思维还停留在孩提时代

标哥做的不是慈善,他只是在努力表演做慈善。所有他捐出的真金白银,都是这场慈善表演中的道具。而他最后想要的,不过是站在舞台上,让众人欢呼和膜拜的感觉。早在2011年,陈光标就对媒体说过,“世界首善”这个位子还空缺着,他要努力争取,现在他以为如愿以偿。

他说自己目前所捐赠的款物累计已过21亿,奖状、奖杯拿了4000多个,还有3万多条哈达,接近两万面锦旗……每个(奖状)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他在乎每个锦旗和奖杯,“每每萎靡不振,不开心的时候,我就看看这些奖状,马上就有精气神了。”有些荣誉证书还是主动索要的,“我帮助别人,如果不给我证书,我三年后忘记这事儿怎么办?你收了我的钱你该不该给我个证明。”

他挥舞着钞票,风风火火,从大陆到台湾,从日本到美国,让整个世界陪他一起玩了一个游戏,陪他一起做了一个梦。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顺便帮助了很多人。连最不喜欢他的人也会承认,他做事没有恶意,也没有真正伤害过谁。从这个角度,他简直就是自恋型人格的人生楷模,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种传奇。

因为他的单纯,那些配合他表演的人,太容易从中牟利了。那个给标哥颁发“世界首善”并署名United nation的外国骗子,不仅心不够细,胆子也小,只问标哥要了3万美元。其实就算他问标哥要30万美元,标哥也会给的。

孩提时代的陈光标经历了学雷锋、经历了狂热的政治运动、经历了简单又极端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历了努力向美帝证明自己的焦虑。然后他忽然穿越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他见识了媒体的威力,他学会了通过各种秀来吸引眼球,他见识了网络的传播与喧嚣。但他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孩提时代,那个政治至上,黑白分明,人人都在努力表演的时代。

我们该怎么对待陈光标?

2011年,正是陈光标被《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推到风口浪尖的时候。一群敬老院的老人,在面对央视“面对面”的记者采访时,表现出了对非议的愤慨和力挺陈总的态度。老人说,人不能没有良心,陈总每年过年,都来养老院给我们送钱,我们当然要感激他。很多人也都还记得,2008年,陈光标披星戴月,奔赴灾区,开路搭桥。他从废墟中背出女孩的那张照片,让人震撼。无论他做的是不是慈善,以什么样的动机做慈善,我们这些受益的人,都仍该对他心怀感激。你可以说,炒作式的作秀不是慈善,但我们对施予感恩,却是确确实实的慈善。

结语: 陈光标说自己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面对质疑和嘲讽,他希望别人把自己口口相传,“世界首善”陈光标,只是一个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

(原文发表于 网易新闻客户端”理中客“)

编辑于 2014-07-12 19:37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心理学你妹

    生活不太美好,你也不想烦恼。鸡汤总没带勺,道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