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迎还汉献帝?

按理说,汉献帝是董卓专权,行废立之事搞起来的,应该算是“伪”帝,但是曹操为什么会在董卓死后还承认他?我知道当时少帝已经死了,汉献帝是灵帝唯一子嗣。 可…
关注者
51
被浏览
29,442

13 个回答

讨董的政治合法性 真不需要题主来操心的。

比如你去看袁绍在建安元年上书给汉献帝的奏章上如何表忠心的,献帝都没有下诏继续责难袁绍当初做的脏事(策划幽州牧刘虞称帝),可以说,在这个政治立场问题上,袁绍已经属于安全着陆了。

我节选一段,关于袁绍解释反董的内容。

范书《袁绍传》: 会董卓乘虚,所图不轨。 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苟惟宁国之义,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时卓方贪结外援,招悦英豪,故即臣勃海,申以军号 ,则臣之与卓,未有纤芥之嫌。若使苟欲滑泥扬波,偷荣求利则进可以享窃禄位,退无门户之患。然臣愚所守,志无倾夺 ,故遂引会英雄,兴师百万,饮马孟津,歃血漳河。


至于官渡之战,如果袁绍打赢了曹操,题主更不用操心,袁绍有没有洗白自己的舆论方式。

献帝被董卓拥立是在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到曹操迎献帝入许,是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整整七年,中间发生了什么事,绝不能忽略不计!

简单列一下:

189.9,献帝刘协继位。

190.1,关东反董。刘辩遇害。

190年末,袁绍与韩馥谋求另立刘虞称帝,当事人刘虞拒绝。

192.4,董卓遇害。

192.6,李傕入主长安朝廷。

192.8,朝廷派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安抚关东。

193年初,袁绍、公孙瓒接受赵岐劝和,答应日后会师雒阳,迎接献帝。

范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赵)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195.3,长安爆发李郭之乱。

195.7,献帝东归启程。

195.12,献帝至安邑,与追击的李傕、郭汜和解。

196.5-7,献帝至雒阳。

196.8,曹操至雒阳。

196.9,曹操将献帝迎至许,定都。


很简单,在李傕掌政之时,赵岐带着长安朝廷的诏书转达给袁绍等人之时, 双方(长安与关东)的政治矛盾已经和解 ,所以袁绍才会答应以后会参与至雒阳迎驾的事。

按照《赵岐传》的记载,曹操也参与了迎接赵岐的活动,这些事,他也明白。所以,曹操得到兖州之后,会派王必去长安进贡,希望获得朝廷给他颁发兖州牧的印绶。

到了建安元年(190年)初,献帝尚在安邑,关东军阀(袁绍、曹操、袁术等)都曾考虑是否要参与迎献帝回雒阳。

袁术是手中有玉玺,早就有了自立之意,所以否决了。

袁绍是在幕僚充分讨论过后,决定不去的。

曹操的会议中,反对者也是有的,荀彧则是支持。曹操听荀彧的话,决定去见献帝。

陈志《荀彧传》:太祖议奉迎都许, 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雒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荀)彧劝太祖 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太祖遂至雒阳,奉迎天子都许。


总结

曹操迎献帝这件事,只涉及曹操军事集团的利益和未来的规划方向,题主关心的政治立场问题根本不是个问题。

曹操对汉献帝持何种态度,主要取决于袁绍对汉献帝的态度。

  • 190年讨伐董卓时,袁绍在其官方歃血誓盟里,就已经承认了汉献帝的合法地位。

河内的袁绍等人誓盟内容,与酸枣的刘岱、张邈等人誓盟内容,是不一样的。

190年讨伐董卓时,袁绍、韩馥、王匡一伙在河内、邺城。刘岱、张邈、张超、袁遗、桥瑁,也包括曹操等人,都在酸枣。因此讨董联盟是两帮人,只不过是遥推袁绍为盟主。 而盟约内容也类似“一盟各表”, 也就说一个盟约,两帮人是各自表述。

袁绍和韩馥等人【合冀州十郡守相】誓盟的时候,汉少帝也就是弘农王刘辩已经在190年1月死了,所以誓盟内容出现了【戮杀弘农,提挈幼主】,汉少帝刘辩直接降级成了【弘农】,而董卓【提挈】的【幼主】自然是汉献帝刘协了。然后就是【同奖王室,翼戴天子】,汉献帝都成【幼主】了,这【翼戴天子】,当然是【翼戴】汉献帝刘协了(注1)。

而刘岱、张邈、张超等人的誓盟内容,就有差别了,是【汉室不幸,皇纲失统】,就是朝廷的法规,失去了纲纪。董卓【纵害,祸加至尊】,应该是指董卓杀了汉少帝刘辩,但后面似乎没有提到汉献帝刘协。换句话说:

  • 不管袁绍等人私下里有无认定汉献帝的血统,但至少袁绍等人在官方誓盟里,承认了汉献帝的合法性,而刘岱、张邈、张超等人,在官方誓盟里,对汉献帝的合法性,则没有表态。
(注1)献帝春秋曰:绍合冀州十郡守相,众数十万,登坛歃血,盟曰:‘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兵甲之众,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 戮杀弘农,提挈幼主 ,越迁秦地,残害朝臣,斩刈忠良,焚烧宫室,蒸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过恶烝皇天,浊秽熏后土。神祇怨恫,无所凭恃,兆人泣血,无所控告,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义士奋发,云兴雾合,咸欲奉辞伐罪,躬行天诛。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 同奖王室,翼戴天子 。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
(注2)三国志臧洪传: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和韩馥在191年,打算拥立刘虞为皇帝,曹操表态拒绝(注3)。但《武帝纪》玩了一手障眼法,没有写明具体原因,而《后汉书刘虞传》却写了原因,韩馥、袁绍等人认为【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注4),简而言之:

  • 袁绍、韩馥等人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
  • 但汉献帝年纪幼小,受董卓逼迫,又隔着老远,也不知道是否还活着。
  • 所以打算换人,这替换人员就是宗亲刘虞。

由于汉献帝离得太远,袁绍集团即使公开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 还是如吕布鄙视袁绍部下【擅相署置,不足贵也】(注5)那样,在封官名分上有所欠缺,所以为了方便和名分,而要重新里立个皇帝。但要重新立皇帝总要找个借口,所谓汉献帝离得太远,显然不是好理由。

因此汉献帝血统不纯,就被袁绍等人拿来用了。于是为了给被选定的预备皇帝刘虞造势,【时议者】也就是很多人,纷纷开始议论汉献帝【不识母氏所出】(注6),认为汉献帝血统有问题。而袁绍和韩馥,为求得袁术支持刘虞当皇帝,也各自私下给袁术写信。

袁绍、韩馥在信中,分别乱说汉献帝【无血脉之属】(注7),以及【云帝非孝灵子】(注8),袁术当然选择拒绝了(注9)。而各种造势祥瑞也愈演愈烈,什么【神人将在燕分】,什么刻有【虞为天子】的玉印,还有什么【两日出于代郡】等等。

就在大家认为刘虞是【宗室长者】,一致通过决定由刘虞当皇帝的时候,刘虞却死活不肯当。刘虞表示要逃亡匈奴,袁绍等人才停止劝进(注10),后来大家让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刘虞也不肯,当然,刘虞还是与袁绍等人【连和】(注11)。

刘虞不肯【承制封拜】,袁绍就亲自撸袖子上了,自己开府玩【承制封拜】,这就属于后话了。

到了193年初,和平使者赵岐,代表汉献帝到冀州来说和袁绍、公孙瓒不要打仗了。袁绍等人出数百里迎接,在感受到了汉献帝温暖的小宇宙后,纷纷表示,要和平不要打仗。然后袁绍等人又与赵岐约期,将来要到洛阳,迎接汉献帝(注12)。

(注3)三国志武帝纪: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
(注4)后汉书刘虞传: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 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
(注5)英雄记曰: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 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
(注6)吴书曰: 时议者以灵帝失道,使天下叛乱,少帝幼弱,为贼臣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 。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使人报术。
(注7)吴书曰:绍复与术书曰:前与韩文节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 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 ,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
(注8)吴书曰:馥以书与袁术, 云帝非孝灵子 ,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称虞功德治行,华夏少二,当今公室枝属,皆莫能及。
(注9)吴书曰:是时有四星会于箕尾,馥称 谶云神人将在燕分 。又言济阴男子王定得 玉印,文曰"虞为天子" 又见两日出于代郡 ,谓虞当代立。绍又别书报术。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 外讬公义以答拒之
(注10)吴书曰:绍亦使人私报虞,虞以国有正统,非人臣所宜言,固辞不许; 乃欲图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
(注11)三国志公孙瓒传: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为帝。遣使诣虞, 虞终不肯受。绍等复劝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
(注12)后汉书赵岐传:(193年)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 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袁绍从190年讨伐董卓的誓盟内容开始,就在官方立场上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到193年赵岐以汉献帝使者身份来访,袁绍不仅公开承认汉献帝,还表达出将来要迎接汉献帝的意愿。

而期间的191年,由于汉献帝离得太远,袁绍集团曾为刘虞当皇帝造势,通过舆论或私下信件里造谣汉献帝血统不纯,结果刘虞不肯当,袁绍等人只能偃旗息鼓,继续官方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

要是刘虞肯当皇帝,估计袁绍立马就把汉献帝踢开,可惜刘虞不肯当。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绍是实用主义者,一方面官方公开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另一方面私下寻找替代品(刘虞)。

袁绍玩套路,既然无法改变汉少帝已被董卓杀死的结果,那么袁绍索性在讨董誓盟里,先公开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并说明汉献帝正被董卓挟持,要救回汉献帝。

后来袁绍觉得汉献帝太远,封官不方便,袁绍便计划换刘虞当皇帝,于是暗中发动舆论造谣、制造各种祥瑞等,可刘虞死活不肯当,袁绍又继续套路,仍旧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

  • 毕竟袁绍在官方承认汉献帝,和为利益而在信里质疑汉献帝血统,是两码事情。

因此在袁绍从190年开始,就官方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的情况下,长期作为袁绍部下的曹操,为什么会对汉献帝的合法地位有疑虑?

最后,厚颜无耻地给下面这个回答求点赞:

大内义兴:袁术有哪些势力,以至于敢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