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陶谦之间发生的事情围绕着三个重要人物,首先是曹操和陶谦两大主角,其次则是刘备。之所以提到刘备,是因为三让徐州一事混淆了很多人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首先是认为陶谦是一个仁厚之人,不可能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其次认为刘备的仁德让陶谦都感到佩服,因此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但历史缺少的正是温情,这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人为的干预,想要了解整个来龙去脉,还要先从曹操和陶谦开始说起。
大多数人认为曹操征讨徐州的起因是因为曹嵩死在了徐州,这么说也对,可曹嵩之死只是导火索,在这之前两人早已经结怨。这又要先从袁绍和袁术的恩怨说起,袁绍和袁术在史书中记载是堂兄弟,但实际上两人是亲兄弟,区别在于袁术是嫡子,而袁绍则是小老婆所生,因此两人并不对付,袁术总是说袁绍是自己的仆人,而不是兄弟。
事实上两人的巨大差异在平时也是有所体现的,比如董卓时期表奏袁绍为渤海太守,但是却将袁术任命为后将军。也正是两人地位的不同,才引发了进一步的恩怨,在讨伐董卓联军之中,袁绍因为威望比袁术更高,所以成为了盟主。可是袁术并不认同,在联军解散之后两大阵营也就开始了正式的角逐,只不过这一场角逐是群体战争,不是袁术和袁绍的正面对抗。首先是袁绍阵营,有着兖州曹操和荆州刘表。袁术方面则是有着公孙瓒和徐州的陶谦。
所以双方阵营开始主力对抗相对的敌人,其中公孙瓒和袁绍大打出手,刘表则是负责袁术,自然陶谦也就负责抵御曹操。而且陶谦和曹操的过节早已有之,在曹嵩事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是出现了两次交锋,第一次是曹操带兵帮助袁绍击退了陶谦和公孙瓒的联军,之后则是陶谦趁着兖州内乱进攻曹操。但是陶谦在打仗上并不擅长,以至于不断被曹操给蚕食,最后也是失去了很多城池。
接下来则是关于曹嵩之死的问题,实际上史料当中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有着很多的见解和解释,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给其盖棺定论,那就是曹嵩死在了陶谦的部将手里,对方见财起意,将曹嵩给杀害。但是在《三国志》当中的记载是陶谦一直对曹操很怨恨,所以得知了曹嵩在琅琊之后,便将其杀害。而持有相同观点的有着《后汉书》以及《世说新语》,但是认为陶谦不是凶手的有着《资治通鉴》和《吴书》。不过鉴于后者的时间和记载准确度不如前者,我更倾向于陶谦是凶手。
但是与《三国志》所不同的是,我认为陶谦事先是不知道曹嵩在徐州的,不然也不会之前没有动静,而等到曹嵩要去找曹操的时候动手。推理过来陶谦应该是得知了曹嵩的踪迹之后,派遣自己的部下埋伏,将其杀害。
给出这一理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陶谦不是后来所想象的那么仁慈,相反也有着狡黠和刚烈的一面。《三国志》引《吴书》中记载“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可见陶谦向来不是什么文人,而是一个武将,曾经和名将皇甫嵩一起对抗羌族的入侵。而且性格上陶谦也不是文弱的性格,皇甫嵩在事后被宦官污蔑获罪,随后张温替代皇甫嵩,陶谦不服从张温,曾经是当面在百官之前羞辱张温,这些事充分表达了陶谦不是善茬。
另外在让徐州给刘备的事情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三国志》当中给了陶谦一个评价,那就是“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匿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徐州内部的团结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让给刘备是不是陶谦的本意尚且不知,当然如果是本意那也并不单纯。当时徐州已经处于弱势,曹操的大军就在门外,让给刘备无疑是推进火坑。
总而言之曹操讨伐陶谦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曹嵩的死只是让曹操更加痛恨陶谦,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陶谦并不是冤枉的。然而曹操攻打徐州却产生了不小的连锁反应,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惊讶历史的神奇,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
转折点就在于刘备和诸葛亮,原本两个人能够提前相遇,却因为曹操的原因擦肩而过。曹操在攻克徐州之后下令屠城,而当时诸葛家族正在琅琊。被迫无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三兄弟逃难荆州,这个过程之中诸葛瑾失散,最后去了江东成为了东吴大将军,其次诸葛亮则是前往荆州躬耕南阳。自然刘备也是这一次事件的受益者,从名不经传成为了徐州的实际掌控人,而后在战败时前往荆州,又再一次遇到了诸葛亮,这才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和之后的三分天下。
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
所以历史总是如此偶然,却又走向必然,奇妙,奇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