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的军阀面目,引发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国会中占多数的国民党议员选举中要罢免袁世凯,袁世凯采用武力威胁手段演出了一场滑稽的闹剧,并且解散国会,清除国民党议员。对历史有所贡献,但头脑发热的袁世凯被忽悠复辟当皇帝,蔡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惶惶而死。但随即军阀混战,张勋借机复辟。剧情在孙中山慷慨激昂地为讨伐张勋,反思过去,激励世人的演讲中结束
公元1890年,清光绪16年,海外传来
日本
国制订“
征讨清国策
”意欲占领
朝鲜
,进攻大清。 此时大清朝廷上下,京城内外,歌舞升平。糜费国库数千万两银子的万寿庆典工程—颐和园,因无银子即将停工。慈禧召来工程总监工,当今圣上之父醇亲王奕环严加训斥。在朝鲜平定内乱而又险遭奸人所陷的袁世凯,此时正躲在红粉知己,京城名妓沈玉英的家中,听说
北洋大臣
,
直隶总督
李鸿章奉召来京,遂星夜求见。与北洋齐名的大清
南洋大臣
湖广总督
张之洞
,对西洋记者莫里逊南北洋的评论愤懑不已,决定亲自带领众记者参观他创办的中国第一铁厂——
汉阳铁厂
。这边北洋为战备要银子,那边颐和园工程尚有750万两的窟窿。而国库空虚,对此束手无策的光绪,带着他的教师军机大臣翁同龢、
户部尚书
阎敬铭
来到宫中。面对坚持要停园工的阎敬铭,慈禧大为恼火,当场撤去阎的差使。这时,李鸿章被召到宫中。
在朝上,面对李鸿章将日本视大清国为头等敌人的陈述,慈禧不以为然。朝后,新掌户部的军机大臣翁同龢公报私仇,拒不给北洋水师一钱银子。无奈,李鸿章来到颐和园工地,欲取得
醇亲王
的支持。孰料亲王正为缺银子修颐和园面临慈禧的怪罪而大伤脑筋,正等着李鸿章来,意欲从北洋水师的军费中将修园子的750万两的窟窿补上。在南方的张之洞,此时焦灼不安,汉阳铁厂因焦炭不足,两座立炉只能一座开工,又因铁水质量不行,生产出的铁卖不出去,面对日日要赔进大笔银两的铁厂,张之洞苦无良策,无奈只好派人进京向朝廷要银子。本以为进京能多少要点银子为北洋水师增添些许大炮,银子一两未得,反而要救亲王于水深火热之中,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帮亲王出点子,以北洋水师海防捐的名义,对外卖官,以补颐和园工程急需。岂料,此举招至全国众官反对,
清流
领袖张之洞更是上书奏陈,历述捐官之弊,在一片骂声中,朝廷停了“海防捐”。
“海防捐”停了,修颐和园的窟窿没补上。李鸿章一面派手下
盛宣怀
私下加紧与四国银行谈判筹措借款,一面利用张之洞汉阳铁厂矿石与高炉不符日日亏损的困境,密谋将铁厂由官办改成
官督商办
,断其官银。 朝廷里,翁同和与弟子密商,上折子参奏李鸿章,更利用身为国师之机,谗言李鸿章。见翁、李不和,光绪皇帝深为担忧。日本
天皇
检阅海军,为与大清国水师一决雌雄,天皇决意每年从个人财产拨出30万银子交与水师,并秘密购买大清国在
英国
所定购的铁甲巡洋舰。派人到朝廷要银子未果,张之洞为救铁厂,情急之下不知是计,将铁厂交由盛宣怀督办。为报李鸿章临危搭救,他在湖广狠抓赌场,八方筹钱,甚至不惜清名,亲手为人写“墓志铭”,终于为李鸿章筹措到了一百万两
白银
。
在盛宣怀的全力筹办下,汉阳铁厂起死回生。重新购置高炉,炼出的铁水终于合格。湖广总督张之洞喜不自胜,盛宴酬谢盛宣怀,并将那一百万两白银捐赠于北洋水师。修颐和园所差的银子也终于如数筹到,光绪皇帝大松一口气。每年一度的
会试
即将开始,各地举子陆续来京,其中就包括江苏的
张謇
与广东的康有为。在点评试卷时,作为主考官的大学士
徐桐
与副主考官翁同和为哪张卷子最好互不相让,面红脖粗地将官司打到了慈禧处,最后钦点江苏
张謇
高中状元。出于对李鸿章筹措750万两银子填平颐和园窟窿的奖励,慈禧决定派醇亲王奕环代天阅兵。为准备朝廷阅兵,李鸿章急召盛宣怀回津,一行人秘访
刘公岛
。所到之处发现北洋水师军纪松懈,官兵为所欲为,更有甚者,贪污购炮弹公款以石头充之。大战之前军心如此,李鸿章杀心顿起。
在天皇与日本百姓的重重压力下,日本议会终于通过了内阁增拨军费预算方案,将本由清北洋订购的军舰卖回日本。日本海军在总吨位、航速与火炮射速三方面全面超过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阅兵,中外记者交口称赞,为大清挣足了面子。朝廷嘉奖李鸿章,李鸿章趁机再次提出请朝廷拨款为北洋水师添购炮弹,而户部尚书翁同龢挟私公报,硬是卡住未给北洋一钱银子。醇亲王被吓死了,
庆亲王
顶了缺,成为颐和园总监工。此时工程即将完工,唯缺
南洋
木材。
内务府
小德子与太监总管马莲英趁机介绍奸商
李光昭
。李光昭暗自将翁同和及其父翁同书书法缀集成书,翁同龢痛痛快快地将本应给李鸿章北洋水师添购炮弹的60万两银子,批给了李光昭。 李鸿章得此消息,私下要盛宣怀看住海关口岸,决定将里面的蹊跷一并查出。
李光昭的南洋木材被海关扣住了,李鸿章亲自提审李光昭,方才弄明白其中的奥秘。60万两白银实际购木只用了10万两,其中40万两被各色官吏中饱私囊。李鸿章决定“这一单买卖,咱们只跟翁同龢做。”光绪皇帝见了李鸿章的
奏折
,大骂翁同龢一生糊涂。由于户部连续五年未给北洋一钱银子,李鸿章决意联合
美国
商人合资办银行。本来十分秘密的事,无意间给底下的奴才泄露了出去。英国、
法国
等其他列强岂容美国独享,纷至沓来,提出抗议,因前有南洋木材一事,翁同龢不便上书奏陈,便夜访后王府,具陈合资之弊。在与慈禧独对时,庆王力陈述合资不利于大清,不料遭到太后训斥,慈禧教导他,有事应多请教李鸿章。朝廷不给银子,与外人合资办银行慈禧又不允,李鸿章心事重重来到
戒台寺
,请教清皇宫中唯一具有雄才大略的
恭亲王
。
李鸿章来到宫里,借请慈禧品尝西洋咖啡之由,陈述合资办银行之利。谁知慈禧恐李鸿章坐大,未予允诺,为示安慰,特派小德子将宫女红儿送与李鸿章。 苦于力量单薄,孙中山抱着希望来到万木草堂,欲与康有为一道策划反满革命。而康有为则不要革命,推崇君主立宪,两人志不和则道亦不同。日本海军此时
羽翼丰满
,主战派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
陆奥宗光
等人密谋利用朝鲜内乱,派兵登陆朝鲜,寻衅清兵,欲与大清开战。 李鸿章收到袁世凯从朝鲜发来的急电,并未看清日军出兵朝鲜的严重性。为参加太后万寿庆典,在家里与红儿练跪,并为送什么贺礼而焦急万分。日本大使小村来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宣布日本与中国断交。宫里慈禧正在为自己60大寿试装,将战与不战的问题一古脑儿推给了光绪皇帝。
《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回国内,群情激愤。孙中山更是羞愤难抑,在
广州
巡抚衙门前,愤而将大清标志--辫子剪去,遭到众清兵毒打;各省
举子
来到京城
都察院
门前,跪书上陈,要求拒和约,惩治李鸿章。康有为带着万言书《上今上皇帝书》,也来到举子中,要求清廷立即实行变法。朝堂上,光绪帝流着眼泪在文书上盖下了章。面对列祖列宗的画像,他感到羞愧万分。慈禧在颐和园看戏,谁知戏子杨三自咽毒药,留下"杨三已死无
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的条幅。李鸿章从日返津,一下火车就被朝廷免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见李鸿章大势已去,从朝鲜返国的袁世凯,欲投到李的死敌翁同龢的门下。为巴结翁,他借故探访李鸿章,欲劝李辞去
大学士
,被李一眼识穿。大清一年岁入不过八千多万,条约上的赔款压得清廷喘不过气,君臣在朝上苦思冥想,终无良策。但慈禧与光绪对翁同龢的组建新陆军之议却颇为赞同,关键是让谁来练呢?
甲午战败,痛定思痛,光绪想从朝政开始改起。改朝政,就须纳新人,可是在现有官吏中,他未发现一可用之人。这时,翁同龢将康有为写的两本书呈递给了光绪掌院大学士
徐桐
来到
翰林院
,给弟子讲授“坐怀不乱”。李鸿章革职后,一直与红儿闲居在京郊的
大觉寺
,养望山林,休身养性,倒也其乐融融。这天西安大将军
荣禄
奉
懿旨
来京,特到李鸿章处拜访,二人二十余年未见,谈兴甚浓。为赔日本款,朝廷拟向诸列强借钱,但翁同龢借口尊严拒不与洋人面谈,洋人气愤得一钱不借。朝廷要练新军,得知消息,袁世凯急不可耐,欲请荣禄举荐,荣悄声告知,人选由李鸿章定。为谋得其职,袁厚着脸皮,麻着胆子来到戒台寺,跪地哭求。李鸿章知其才干,不计前嫌,答应向朝廷举荐。自从败于倭寇,慈禧、光绪夜不能寐,夜深独对。为保大清,慈禧决定放权,让光绪大展拳脚。康有为来到京城,成立
强学会
,广招弟子,鼓动变法,百官捐银,以示支持。孙中山来到
香港
,筹募资金,秘密成立
兴中会
,并欲联合三合会,在广州发动反清第一次起义。
因三合会人员未到,孙中山酝酿已久的
广州起义
仓猝流产,革命志士
陆皓东
英勇就义,孙中山被清廷悬红通缉,被迫出走海外,投奔在美国檀得山的哥哥
孙眉
处。在卖掉家场的牛,筹到款后,准备到日本办革命学堂。新任军机大臣荣禄来到
军机处
,看到各大臣无所事事,地方来的
奏报
草草一看并不处理,怒而去找太后。袁世凯奉旨练兵,来到天津小站。原淮将领不把他放在眼里,幸而跟随他而来的
马三俊
,借着李鸿章的余威与闪闪发光的银子,才将众将收服。老友
徐世昌
来到小站,袁世凯准备大展拳脚,欲将新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们广招人马,安置亲信,不多久,小站亲军已达万人,兵强马壮,威力大增。李鸿章淮军之后又一傲视群雄的崭新军队诞生了。
翁同龢一面派人查抄强学会,一面又在康有为被迫返回广东时,抢在京郊见康有为一面。孙
中山
在日本办起了中山学堂,宣传共和革命思想;他用哥哥孙眉卖掉2000头牛的钱在日本秘密购置军火,为下一次革命做准备。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吸引了大批当时的有为青年,清廷首批派到
欧洲
的留学生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
等人,也加入新军,更是如虎添翼,新军成为清朝廷的新锐之师。新军迅速崛起,引起了朝廷的疑心,借口查处马三俊强奸民女案,派荣禄实地考察。袁世凯借刀杀人,除掉了马三俊,以示他是荣禄而非李鸿章的人;另一方面,在操练场上,他通过亲自给士兵发饷,使得与荣禄一同来视察的将军贝恩福对袁赞不绝口,双管齐下,打消了荣禄的疑心。慈禧放权光绪,内务府的奴才们见风使舵,马上开始巴结光绪宠爱的珍妃,珍妃得意忘形,光绪龙颜大怒。
向列强没借到款,加租加息又怕引起民变,对日赔款日期将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别无他法,只能打地方的主意。谁知各省藩台、臬台来到京城,无不叫苦,都恨不得讨点银子,哪有银子解朝廷之围?光绪主政后,日益感到朝政不可为,苦于无人才,在看了康有为的几次上书后,起用康有为的念头更甚,于是来到颐和园请慈禧恩准。慈禧也有变法图强之意,只是告诫光绪:“不管你怎么变法,用什么人,都要记着,这江山是咱们大清的江山。”接到圣旨,康有为北上京城,谁知半路被袁世凯派人强行"请"去,袁见康忽被圣上注意,料想今后前途不可限量,急欲在朝廷觅得后援,两人见面惺惺相惜。恭王将死,临终遗言,告诉光绪,翁同龢是当今最大奸人。光绪罢黜翁同龢。朝堂上,康有为慷慨陈述变法之利,招来大臣的激烈反对。徐桐、刚毅更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
,根本就不容康有为细说。此情此景,康再也按捺不住,直陈光绪,诛杀反对变法的大臣,一时间,整个朝堂上的君臣都惊呆了。
光绪24年,1898年秋,光绪皇帝下诏实行新政,变法维新。 康有为并未因皇上的召见而在官职上有所擢升,但他并不气馁:没有奏事之权,他就在奏议上大下功夫,发动弟子,从农、工、商、军事诸方面不断写出改革之策,然后通过御史上达天聪。光绪接到奏议后,则不断地下达改革诏书。慈禧见康有为太狂悖,欲重新启用李鸿章辅佐光绪,但李鸿章婉言拒绝,提出留洋考察。荣禄也见势不妙,提出辞去军机大臣,改任北洋大臣之求,欲为慈禧以防万一,控制
北洋军
及小站新军。光绪废四书五经,在会试中增设"经济特科",抬来众多官吏反对。其中
吏部尚书
刚毅与侍郎
徐承煜
更甚,公然抗拒圣旨,拒不代呈条陈,恰好被光绪碰上,一股脑将吏部六堂官革职。军机处内,老庸昏愦之官众多,占位不做事,光绪采取掺砂子之法,任命
谭嗣同
、刘光弟、
林旭
等人参与军机,处理朝政。
孙中山来到宫中见隆裕,二人话不投机。孙中山再次与袁世凯见面,商讨新政府诸事。孙中山表明自己不参加大总统竞选,并答应说服党同内成员,袁世凯松了一口气。高兴之余,袁答应自己的内阁成员全部参加孙中山的国民党。另一面,宋教仁积极筹备建党会议事宜。国民党正式成立,孙中山表明对袁世凯的信心和支持。袁世凯设宴,宣布让孙中山负责筹划全国铁路,并授黄兴全国铁路建设督办。孙中山拿出《建国方略》交与袁世凯。梁启超决定回国为国效力,康有为却表示要忠于大清,等待时机帮助幼主复辟。二人分道扬镳。袁世凯与宋教仁讨论
国会大厦
的建设,宋教仁认为议会权力最大,袁世凯、赵秉钧颇为不快。袁许宋教仁以内阁总理,宋教仁却说自己不想当"钦命"的官,而是要做民选的官,袁世凯心中大怒,表面高兴。赵秉钧又妒又气,认为国民党对自己的
副总统
之位是个威胁。
袁世凯亲自接回国的梁启超,言谈中,对共和颇有悔意,对孙中山的约法和内阁总理制很是不满,认为限制了自己的权力。袁世凯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奉梁启超为党魁,欲与国民党抗衡。另一边,宋教仁带领的国民党竞选国会议员运动,也在南京前总统府全面启动。梁启超亲自到南京,带人将国民党竞选宣传的过程拍下来,亲眼看到了宋教仁热情百倍的工作场面。孙中山与宋教仁亲自到乡间,深入浅出地讲解民主思想。袁世凯看了梁启超带回的录相,深感自己的进步党竞争不过国民党。赵秉钧则担心宋教仁最终会当选总理。宋教仁与记者田沫到一家古董店买东西。与田沫颇为相熟的掌柜王阿发偷偷告诉她,有人要杀宋教仁。田沫大惊,宋教仁却不以为意。孙中山新居中,众人喜闻国民党在国会议员竞选中大获全胜。孙中山与宋教仁激动不已。孙中山准备东渡日本,为保宋教仁安全,托江苏巡查长应桂馨护送宋教仁赴京。
上海火车站
,众人为宋教仁送行,宋教仁遇刺身亡。
孙中山惊闻噩耗,立即从日本回国。梁启超怀疑暗杀为袁世凯所为,愤然找袁质问。袁世凯断然否认,并下令严查凶手。黄兴等人怀疑应桂馨与刺宋案有涉,欲从他身上查出幕后指使者,却苦无证据。田沫设计从应妻手中拿到了应桂馨写给赵秉钧的信。上海检察厅检察长毅然向北京发出传票:传讯嫌疑人,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赵秉钧
。袁世凯陷入尴尬境地。宋教仁灵堂,孙中山悲痛万分,要为宋教仁做点什么。新落成的国会大厦中,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身为参议员的
罗文
在会上提议,在宪法起草之前,对本届内阁和国务总理赵秉钧进行弹劾,众议员纷纷附议。迫于压力,更为了保住自己,袁世凯态度坚决地表示同意罗文的提议,罗文等深感意外。宋教仁的死,令孙中山彻底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孙中山决定发动
二次革命
,黄兴等大多数人却还对袁世凯存有幻想,不同意立即发动革命。孙中山深感痛心。袁世凯正式宣布解了赵秉钧的总理之职,由段祺瑞代替。战战兢兢生怕被人暗杀的赵秉钧,千防万防,却没想到却被袁世凯灭了口。
黄兴
终于承认自己看错了袁世凯,同意发动二次革命,孙、黄二人再次携手走到了一起。为了对付孙中山等发动的二次革命,袁世凯与段祺瑞商量,要向英、法、德、日、俄等国借钱。袁世凯向五国借款,并以利益为饵,让几国同意,不经过民国国会同意,只以他一个人的意见为准,向各国借2500万英镑。孙中山热情百倍地筹划二次革命,黄兴却对各省都督颇不放心,他分析经济、军事及各国态度,对战争忧心忡忡,并指孙中山是纸上谈兵。孙中山卖了新居,为革命筹款,黄兴感动万分。袁世凯以所借外债收买自己的旧部及各省都督,以使他们全心对付孙中山。善于用兵的袁世凯,将战争形式分析得滴水不漏,胸有成竹。十五省都督,只有两个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孙中山万分痛心,却执意要
将革命进行到底
。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被迫再次流亡海外。
孙中山已走,袁世凯开始为竞选正式大总统费尽心机,并提出要先选举总统,后制定宪法。他让自己的儿子拜
梁启超
为师,请梁去为自己说服众议员。大多数国民党议员被假象所骗,投向了袁世凯。远在日本的孙中山却一语道出了袁世凯伪善的目的。孙中山危难之时,宋庆龄来到了他的身边。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得孙中山决意将"集权"之意列入新成立的
中华革命党
党章草案,却遭到了黄兴不留余地的坚决反对。正式总统竞选开始,黎元洪成了袁世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选举会上,袁世凯纠集所谓"公民团"闹场,嚷嚷着要选袁世凯,梁启超却仍不愿相信袁世凯会使出这样的手段。袁世凯不顾众议员反对,以一人之意,强行制定了所谓的《
新约法
》,并狂妄地称自己不知道有什么"人民",他开始清除议员内的国民党党员,并公然地解散了国会。
袁世凯在《新约法》中,废除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容,一再强调加强政府的行政权力,将参政院的权力变为了虚有,并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公然地实行独裁制度。袁世凯目的达到,遂解散责任内阁,将段祺瑞一脚踢开。段祺瑞当庭发难,辞去陆军总长一职,甩袖而去。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黄兴
对颇为极端的誓词大为不满,愤然阻止党员打指模,与孙中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孙中山动情地回顾了国民党的失败,决心要像推翻清朝封建主义一样,去为推翻袁世凯的专制制度而奋斗。黄兴黯然离去。中华革命党内部产生了分裂。
徐世昌
提醒袁世凯,原来皇上的手下都是奴才,而袁的手下都是敌人。家里下人一句"见到一条龙"的传言,让袁世凯下定了要当皇帝的决心。他将
梁启超
和
杨度
找来,提出要改变
国体
,让他们出谋划策。
袁世凯到
天坛
祭天,引起众人猜疑,以为他要将天下还于大清,袁世凯大怒,称自己祭的不是大清的天。徐世昌对袁世凯的做法也颇有微词,令袁世凯很不满。
宋庆龄
也不理解孙中山的做法,孙中山向她解释自己作为一个领袖,为了将来之计,必须实行权宜之计。孙中山去给打算离去的黄兴送行,却遭到了袁世凯派来人的刺杀。黄兴终于不告而别。田沫不满罗文投靠袁世凯,来到日本找孙中山,告诉孙中山,袁世凯实行新闻管制,准备实行他的"
家天下
"。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袁是想当皇帝,他坚定地表明:“只要我还活着,我绝不允许中国有皇帝!”袁世凯给"模范兵团"题了四个字:惟命是从,用以敲打段祺瑞。急于当“太子”的克定伪造了各国日报,上面说各国都表示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袁大是高兴。蔡锷与梁启超密议,准备起兵讨袁。徐世昌劝阻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却心意已定,徐世昌无奈称病告假。袁世凯正式称
中华帝国
大皇帝。孙中山愤然提笔写下《
讨袁檄文
》。 蔡锷往日本见孙中山,商议起兵反袁。
蔡锷起兵,各地纷纷响应,
贵州
、广东、
广西
、浙江相继独立。袁世凯还在为新朝定立年号,各省督抚联名吁请停止帝制,袁世凯气极,想起徐世昌说过的话,知道自己上了这条船,想停都停不住。各国驻华公使联名照会,要袁世凯取消帝制,否则,各国对他称帝后的帝国,将不予承认。袁世凯这才知道,所谓各国同意他称帝的照会,都是自己的儿子
袁克定
伪造的。袁世凯怒打袁克文。一时之间,袁世凯内外交困,不可收拾。袁世凯病倒,却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错,坚持:“我要是输了,那谁都赢不了!”袁世凯万般无奈之下,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国体。他的皇帝梦只发了八十三天。病重的袁世凯要重组责任内阁,段祺瑞趁机要挟袁世凯,要他把大权交给自己,袁世凯无奈,亲笔写下了授权书,任命段祺瑞为总理。袁世凯病逝,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日本,
孙中山与宋庆龄
成婚。
杨度
代
黎元洪
来请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倍感兴奋,欣然应允。
孙中山回到北京,却被段祺瑞派来的军警阻在
正阳门
火车站,称他是民国叛逆,不得进京。段祺瑞威逼黎元洪签署《逮捕令》,拘捕孙中山,并游说他,孙中山到了北京,黎元洪这个不太合法的大总统也当不成了。段祺瑞不理黎元洪的态度,下令在车站拘捕了孙中山,并将他驱逐出京。孙中山要求国会通过议案,公开审判。是黎元洪和段祺瑞各自为政,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天津。二人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都想拉拢徐州督军
张勋
。张勋召集北洋旧部,商议此事。张勋自有主意,两头不靠,自己拉起了大旗。在曹琨的提议下,十三省督军推举张勋为所谓
盟主
,即督军领袖。张勋扬言,能让他心服口服的,只有当今的皇上。孙中山与宋庆龄避居上海。黄兴之子却带来噩耗:黄兴去世。孙中山失去了最好的战友,悲痛万分,并准备亲自主持追悼会。张勋要
复辟
,康有为去找梁启超,称自己多年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梁启超大惊,坚决不同意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梁启超去找段祺瑞,希望他能稳住大局,却正遇张勋。段、张二人一拍即合,决意毁掉共和。梁启超终于看清了段祺瑞的面目,失望而去。康有为陪张勋去见
溥仪
,张勋声称如果复辟成功,他要当一回直隶总督。孙中山让裁缝按自己的设计,做出了“
中山装
”。
张勋复辟
。孙中山在上海演讲,再次深情地讲述“平等、自由、博爱”,“民族、民权、民生”,他依然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有真正实现共和的一天。
-
孙淳为演好袁世凯,有一段时间拼命增肥30多斤,后来拍完了又一下减肥30多斤
。
-
李光洁拍戏时是20岁的中戏二年级学生,是他第一次演戏。当时剧组试了好几个人都不满意,后来到丢满演员自荐表的废纸篓中去找,第一个拿起来的就是他
。
-
王冰拍摄在三九天李鸿章和八国联军谈判时,戏里有一个指斥八国联军的动作,当时他手都冻的伸不开了。剧组有一个翻译是20多岁的日本女孩,在拍签订《马关条约》时,当李鸿章跟日本人谈能不能少点钱时,拍完一下来她抱着王冰老师痛哭,嘴里直说我恨死日本人了
。
-
演员经常在饭桌上不断地聊剧本、聊角色,探讨如何表现。历时十个多月的拍摄,演员们无论有戏没戏都在剧组里,从南跑到北,经历了春夏秋冬,夏天三伏的时候,摄影棚里50多度,演员们还得穿着长袖长裤的戏服
。
-
人物夏天应该戴凉帽穿夏服,剧组因为没有钱,官员只好夏天戴暖帽
电视剧《走向共和》确立的就是“找出路”这一贯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题,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现,描写了像李鸿章、
袁世凯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人物,像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
走向共和
主创团队
《走向共和》酝酿策划摄制前后历经3年多的时间,主创人员为《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原班人马。编剧由作家盛和煜、张建伟出任,导演是张黎,摄像池小宁,作曲徐沛东。而出演剧中主要人物的演员,王冰出演李鸿章、吕中出演慈禧、马少骅扮演孙中山、孙淳扮演袁世凯等
该剧投资4000多万人民币,拍摄辗转大半个中国。演员阵营空前强大,200多名人物形象刻画细致饱满
。成功将电影镜头与电视的高清晰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电视剧拍摄技法上的一大突破。为了拍摄的需要,剧组在北京大兴区建设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国内最大的室内全景式摄影棚。在棚中按照传统宫殿的轴线式布置安置了议会大厅、垂花门、李鸿章住宅、储绣宫、纯佑门、养心殿、玉澜堂等七大场景。各场景间用台阶以及门阁自然过渡,既可分离又可统一。各场景中景物按1:1的比例真实还原,大到门庭檐柱,小到纹雕彩绘,完全重现了旧时紫禁城的皇家风范。为使剧中的场景不重复,棚内设计了许多活动背景,每一个景区都可以移动、拼接。该剧还进入故宫全天拍摄,在青岛动用大批军舰真实还原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成制作大手笔
。
在不少古装戏中,清朝宫廷服都是灰不灰、蓝不蓝的色调。此剧中的服装从颜色、造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从大臣的朝服、皮衣,慈禧的服饰等都非常贴近角色和剧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除此之外,剧中由徐沛东创作的音乐也值得期待,尤其是主题歌《走向共和》、《年轻的向往》经徐沛东、宋祖英的演唱尽显恢弘的气势。
走向共和
正面评价
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于,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第一次把李鸿章放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历史学家才会以公正的角度认识他的,一般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没有拔高一个好人,没有贬低一个坏人。以前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把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描写为坏人,而《走向共和》却非常人性化、设身处地地为前人着想了。但是《走向共和》并不是给这些人物进行“平反”,而是告诉人们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为我们也会成为先人。我们不能总用批判的眼光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问题,应该多看他们的贡献,建立一种同情的理解。(
金羊网评
)
在历史学家眼中,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早已不是简单的“卖国贼”三个字就可以结论的。然而,学术成果的“普及”似乎并不得力,李鸿章的荧屏形象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鸿章形象,让普通观众感到诧异,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说。 该剧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进而把李鸿章放在近代非常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历史的阐释,而不是简单作道德的、充满义愤且带有脸谱化的评判。本剧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在恢复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这一突破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电视艺术本身。(
深圳商报评
)
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制作者们确实充分注意到了学术界的研究进展,较好地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人们看到了李鸿章的另外一面。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对李鸿章进行了大量精细入微的研究,发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之一。这种“善待先人”的态度,应该说是《走》剧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解放日报评)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这一主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取舍和强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思。片中历史人物不再脸谱化,表现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剧起始和落幕的选择用心良苦。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腐朽的清制度走到了即将灭亡的尽头。选择从甲午海战开始,这样一开集的第一场就是一个高潮。选择正剧的落幕事件剧组也用了很长时间。
(北京娱乐信报评)
《走向共和》自播放以来引起世人广泛注目,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大胆地突破了五十年来,甚至近百年来历史学界已经形成的刻板的脸谱化的形象,并大体上使众多历史人物更接近于其历史真实的面目。由于它与人们近百年形成的固定观念与思维定势之间,形成巨大反差,也由于它能借助于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在数以亿计的电视的受众面前尽情地展示自己对历史的新诠释,当电视剧演职员们挟如此巨大的特殊优势,来强化他们与人们刻板形象之间的这种巨大反差时,其影响力冲击力之巨大,就自然而然了。
[24-25]
(网易历史评)
走向共和
负面评价
为该剧过度美化慈禧和李鸿章,对于此二人些许误国误民的言行轻描淡写。比如他们认为,此剧甲午之败上为慈禧和李鸿章开脱淡化,反而推之于翁同龢及张謇,然而他们可能看到的显然是删减版,在一刀未删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错误的决策、而等到灾难酿成后在试图改革时又把过去错误的责任全推拖于他人,比如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将国库支出在兴建颐和园上,没钱再添购军舰加强国防,导致甲午战争惨败;又例如戊戌政变及庚子拳乱后之新政时将过去自我错误责任全推给康有为和光绪帝。而甲午战争后虽然史实上为翁同龢推举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然而和李鸿章之争亦也是事实,在甲午战役前并屡次拒拨银子给北洋舰队,甚至以主战派之名恶整李鸿章,而完全不顾中日军舰在甲午年差异悬殊,甲午战败翁同龢亦难咎其责
。(
和讯网评
)
该剧剧突出洋务派,但对维新变法志士淡化处理,对翁同龢及光绪帝的刻画有丑化之嫌。从创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别人丑化李鸿章异曲同工,实在未见高明;而对于广大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则造成了严重的误导。该剧剧在对洋务运动、李鸿章等洋务人物作了新诠释的同时,却又有“矫枉过正”、过于简单化之嫌。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非常激烈,李鸿章与张之洞的矛盾就很深,这在这部电视剧中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其实,如实地表现这些,更能使人感到历史的复杂与丰富。(
深圳商报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