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打酱油的小虾米  ·  Ignore files in your ...·  1 年前    · 
霸气的烈马  ·  C++ .h 与 .hpp ...·  1 年前    · 

俄乌局势未来将会何去何从?“营级战斗群”与传统苏/俄陆军作战单位相比又有哪些区别?本文将从这两点入手,对俄乌关系的走向及俄陆军“营级战斗群”的情况做以详细阐述。

“割裂鸿沟”还是“母亲之河”?

第聂伯河是乌克兰人的“母亲河”,但这条纵贯整个乌克兰的大河也同样是乌克兰东西部的分界线——河两岸的命运自1654年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国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签署《佩列斯拉夫和约》以来便被历史推向了殊途。

当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乌克兰地区再次迎来统一时,两国在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思维层面的差距早已天差地别:

东乌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接纳了大批俄裔移民,并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基础雄厚及苏联政府的大力扶持已形成了完善的工业、农业及畜牧业体系,而直到战后才划入苏联版图的西乌克兰地区直到苏联不复存在也没有摆脱其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传统农业、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

苏联解体虽然结束了乌克兰自《佩列斯拉夫》条约以来的“俄罗斯从属国”地位而成为了独立的政治实体,但这种政治上的独立却并没有带来足够的实际利益。

独立初期的乌总统克拉夫丘克极其继任者库奇马在提倡“拥抱欧洲”的同时努力地维持着与俄罗斯的密切联系,但伴随着2005年爆发的“橙色革命”的爆发,两国的关系开始波澜乍现:

2013年新任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迫下台,政权落于西乌民族极端势力之手。随后,乌东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亲俄地区开始组织民兵与乌政府军展开对抗,随即乌政府派出军队实施镇压,乌克兰内战由此爆发。

“营级战斗群”的由来

伴随着2014年初俄军进入克里米亚并将当地乌军解除武装,俄乌关系开始跌入史上最低点。乌政府军与东乌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也在其后数年里不断升级。在此期间,不断有西方媒体爆料“俄军已秘密参与了东乌的军事行动”。而从而乌东部民兵组织不断壮大的技术兵种中,隐约也能看见一些“小绿人”的影子:

2021年12月3日,《华盛顿邮报》披露,俄军已在俄乌边境集结了包括100个营级作战群(BTG-Battalion Tactical Group)在内,多达17.5万人的庞大兵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营级作战群”这一说法并最初并非源自于俄军方的官方军事学说: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官方网站中所对应的词条是“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Общевойсковые Такические Группы)”,“营级战术群(BTG-Battalion Tactical Group)”这一词最早为美军所提出。

但根据塔斯社报道,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在2021年8月10日的“俄罗斯青年论坛”上表示“俄军已经组建了168个营级战斗群(Батальонно Такических Группы)”来看,这种说法已经被俄罗斯的官方军事学说所接受。

在解体后的相当一的时间里,俄军在陆军部队编制方面秉承前苏军基于冷战环境而惯用的“摩步团+兵种营”或“坦克团+兵种营”的配置结构,强调各军兵种应以团级编制大规模集中使用,并在不打乱团级建制的情况下实施大纵深、宽正面的攻防作战。

与此同时,侦察感知、指挥控制、电子对抗、通信保障、火力打击等专业部/分队则交由军/师一级统一调配使用。

该编制虽具有可在短时间内集中技术装备对敌实施侦察、打击的优势,但在面对小规模的对手方面却“倍感乏力”:1995年的格罗兹尼之战,由于车臣武装广泛采取化整为零、藏军于民、并借助熟悉地形的优势频频以小分队的形式对俄军薄弱环节(诸如野战医院、指挥所、后勤补给线)实施突袭,导致俄军庞大的合成作战集群“有劲使不上”。反倒是编制更为灵活、小型化的空降兵、海军步兵、山地步兵和内卫部队颇有斩获,表现优异。

在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俄陆军虽然表现可圈可点,但其架构臃肿、反应迟钝的缺点并未解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加剧(如俄第58集团军司令员阿纳托利·赫鲁廖夫遭遇格军伏击受伤)。历年军事行动所暴露出来的弱点终于使俄陆军痛定思痛,对原有的臃肿编制“痛下杀手”。

“营级战斗群”还是“合成作战群”?

基于苏/俄军队立足冷战时期大规模、高烈度、长时间、高消耗的传统战争思维,俄军一直以来继承了苏军传统的军-师-团-营及军-旅-营并行的编制体制,并保留了大量的训练师(人员在位率70%左右)、架子师(仅保留教练人员和机关单位,人员在位率10%-15%)和武器存储基地(同架子师,但保留全部作战装备)以备战时动员之用,这导致俄陆军本不充裕的经费更显得捉襟见肘。

基于以上情况,时任俄国防部长的谢尔久科夫于2008年开始“新面貌”改革,其在陆军作战部队层面的改革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 精简指挥层级 全面取消“军-师-团-营”四级指挥体系,统一为“军-旅-营”三级指挥体系,简化指挥结构;
  • 裁撤非满员单位 训练师、架子师全数裁撤,武器存储基地降级缩编(师降旅),实现了陆军作战部队的满员化、常备化;
  • 组建合成部队 全面放弃传统的摩步团、坦克团等作战部队编制,将陆军野战部队按装备类别分为轻、中、重型合成旅,并将部分技术兵器的使用层级下放。
  • 尽管与之前相比变化巨大,但此次军改的进步却极为有限:合成旅内的营级作战单位依旧以技术专业划分为坦克营、摩步营、榴炮营、防空营、侦察营、通信营、工兵营、后勤营。

    此外由于行政级别的降低,原有的师属防化、卫生等单位均降为连级编制,最大的进步也仅是旅内增加了1个电子对抗连。

    这一改革对俄军的影响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首先,片面地追求精简军官导致了专业军官的大量流失,指挥层级的精简使得旅级指挥员急需在短时间内学会跨兵种专业的指挥技能,增加了任职难度。同时大量退役军官的退役金也掣肘了财政支出的能力;

    其次,指挥机关整体缩编为指挥连,导致机关编制缩水,加之俄军指控一体化系统整体较为落后,使得部队的组织能力和行动效率大大受限;

    再者,撤销准尉军衔,积极与西方军衔对标,使得部队管理出现巨大空档(俄军准尉相当于高级士官,主要担任财务、技术、管理骨干岗位);

    最后,盲目而低效的“合成化”导致部队日常开支增加,同一营区内多兵种的后勤保障消耗巨大,经费难以承担。

    2012年11月,绍伊古在继任俄联邦国防部长后,对谢尔久科夫改革进行了修改,修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恢复“军-师-团-营”与“军-旅-营”并行的制度,部队恢复之前以单一兵种部队的训练、驻扎及管理模式;

    恢复准尉军衔;

    大力推广临时编成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

    根据俄军军语词条解释,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指“快速组建的联合作战部队,具体规模取决于战斗任务、作战序列及环境条件。通常以摩托化部队为骨干、配属坦克(部分情况下没有)、空降部队、空中或水面载具、火力打击单位、电子对抗单位、特种作战部队及医疗卫生单位。”而根据上文塔斯社同篇新闻报道所示,“营级作战群”是临时抽调合成的单位可见,该作战编组形式灵活,可以随意按照任务需求实施调整。

    目前根据美军分析,一般一个“营级战斗群”包括有1个摩步营,1-2个坦克连、1-2个榴炮连、1个火箭炮连、1个指挥部连、1个侦察/特种作战排、1个通信排、1个防空排、1个电子对抗排、1个后勤排,本质上是将谢尔久科夫的合成旅“缩小一号”和“下降一级”,但实际上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例如俄军2014年在克里米亚解除乌军武装的行动中,参与任务的部队基本未曾动用重型装甲车辆,尽管俄军行动部队之前已实施必要的欺骗性伪装,但从其使用的武器装备、单兵装具仍可分析出其隶属于不同的作战单位,从具体情况而言完全能够证实其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的定义。

    “合成作战群”的缺点及不足

    针对于国内某些声音提出的“俄军营级战斗群步兵力量不足”等声音,俄联邦武装力量网站的解释已明确说明:“在师级单位中一般建立旅级多兵种合成作战群,在旅/团级一般对应建立团/营级多兵种合成作战群。”而在组建完“营级战斗群”后,摩步团/旅/师仍旧有大量兵力可供调遣,无论是步兵、坦克、火炮均成为了可以临时增减的模块,因此“步兵力量不足”并不是主要面临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均已完成了陆军作战部队的合成化建设,但俄军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仅仅是做到了“战备而不常备”,尽管绍伊古声称“营级战斗群拥有在一小时内完成出动前准备的能力”,但这一能力主要是根植于俄军营区一般是以团为单位驻扎的情况下。如若按照军事词条解释实施旅、团级别的合成战斗群组建,恐怕这个时效性要大打折扣。

    “合成作战群”虽然本质上满足了俄军对快速反应部队的需求,但却并不能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这种“集中精锐作战部队实施快速反应”的作战单位一旦遭遇毁灭性打击,其所属的作战单位必定元气大伤。

    此外,由于部队的日常管理还是围绕原有的军兵种编制实施,因此部队实际上的协同作战能力还是值得仔细斟酌的。

    在陆军作战部队的模块化与合成化日益精进的今日,俄军这种现代版的“杀鸡取卵”的方式背后,恐怕还是口袋羞涩的本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