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 》定义,即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划入罕见病。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建立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以加强中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截至2022年2月,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中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
是由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 黑色素 或黑色素体 生物合成 缺陷,从而表现为皮肤、眼睛、毛发等色素缺乏的一种遗传病症。白化病患者的皮肤和毛发呈 白化现象 ,易 晒伤 、大多有 眼球震颤 、怕光、 低视力 等现象,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是脑下 垂体 因增生或 肿瘤 而引起 生长激素 分泌过多引起的皮肤及骨骼 异常增生 性疾病。未成年人发病引起 巨人症 ,成年人发病表现为皮肤 弥漫性 肥大增厚,面部皮 肤纹 理增粗,皱纹加深, 鼻唇沟 增宽,舌、嘴唇变厚。同时 垂体肿瘤 压迫导致器官病变且 恶性肿瘤 发生率 也会相应增加,寿命缩短。发病率6~18人/百万。
是一种罕见的 心血管病 ,发病率每年1~2人/百万,女性发病率较高。60%的患者表现为 呼吸困难 、气喘、 胸痛 等,病情严重的出现 心包积液 ,导致 右心衰竭 ,只能卧床不起。患者 平均年龄 在30岁左右,目前是不可治愈的重度 慢性疾病
缺乏 丙酮酸 羟化酶 苯丙氨酸 只能靠 转氨 生成 苯丙酮酸 ,患者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育出现障碍。新生儿患病的机率约是5万分之一,一年约有6~7个患有此种病症的新生儿出生。
是由 线粒体DNA 核DNA 缺陷引起。 基因缺陷 导致了 线粒体呼吸链 上的 功能蛋白 结构蛋白 发生改变,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使能量合成受阻,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常见的有 癫痫 偏头痛 、痴呆、偏盲、四肢酸痛且活动后乏力明显、视力下降、 眼睑下垂 神经性耳聋 以及 身材矮小 糖尿病 心肌病 白内障 等。
2018年5月,国家5部门联合发布了《 第一批罕见病 》目录,共涉及121种罕见疾病。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建立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以加强中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2019年2月27日,国家卫健委制定印发《罕见病诊疗指南》,对纳入罕见病管理的121种疾病逐一明确诊疗指南,并依托行业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罕见病规范化诊疗能力。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罕见病的诊疗指南,对121种罕见病详细阐述了定义、病因与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并对每一种罕见病提出诊疗流程。
2019年3月1日起,中国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 原料药 ,参照 抗癌药 对进口环节 减按 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
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建立开发的 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 正式投入使用。 截至2022年10月,已有2860种药品进入国家 医保目录 ,国内67%的已上市罕见病用药都在其中。
2022年11月3日,2022年中国罕见病大会消息,2022年国家医保 药品目录 调整,对罕见病用药开通单独申报渠道,支持其优先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2018年以来,通过谈判新增19种罕见病用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52.6%。国家罕见病登记注册平台已建立200余个罕见病研究队列。 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