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

[hóng wài xiàn]
频率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
展开 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红外线(infrared ray)又称红外辐射,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波长范围为0.76-1000微米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 [5] 它是频率比红光低的不可见光。红外线的英文名是Infrared,其中的infra-意为意为“低于,在…下”。
在物理学中,凡是高于 绝对零度 (0K,即-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以及其他类型的电磁波)。现代物理学称之为黑体辐射(热辐射)。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 远红外线 。红外线具有 热效应 ,能够与大多数分子发生 共振现象 ,将光能(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分子内能(热能),太阳的热量主要就是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
在电磁波谱中,把位于红光之外,频率比可见光低,比微波高的辐射叫做红外线(位于紫光之外,频率比可见光高,比X射线低的辐射叫做紫外线),红外线 肉眼 看不见,属于不可见光。
中文名
红外线
外文名
Infrared ray
所属学科
光学 物理学
定    义
频率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
本    质
电磁波
频    率
0.3THz~400THz
性    质
热效应、共振效应
波长范围
0.76-1000微米 [5]

涵义

播报
编辑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 不可见光线 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 赫歇尔 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 红外热辐射 ,热作用强。他将太阳光用 三棱镜 分解开,在各种不同 颜色 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介。红外线的英文名是Infrared ray [5] ,其中的infra-意为意为“低于,在…下”。 太阳光谱 上红外线的频率低于 可见光线 频率 为 0.3THz~400THz,对应真空中波长为 1000μm~0.75μm。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 近红外线 (高频红外线,能量较高),波长为 (3~2.5)μm~(1~0.75)μm 之间; 中红外线 (中频红外线,能量适中),波长为 (40~25)μm~(3~2.5)μm 之间; 远红外线 (低频红外线,能量较低),波长为1500μm~(40~25)μm 之间。红外线具有很强的 热效应 ,它能够与生物体内大多数无机分子和有机大分子发生共振,使这些分子运动加速并相互摩擦,进而产生热量,因此红外线可以用于加热,也可以应用于分子光谱研究中。远红外线在科研中又称“太赫兹射线”或“太赫兹光”,与微波频段相邻,具有红外线和微波的双重性质,在科研上得到了很多关注,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子光谱学、有机合成等学科领域中。 [1]

分类

播报
编辑
近红外线 (Near Infra-red, NIR):2.5μm ~ 0.7μm
中红外线 (Middle Infra-red, MIR):25μm ~ 2.5μm
远红外线 (Far Infra-red, FIR):500μm ~ 25μm [1]
极远红外线 :1000μm ~ 15μm [2]

物理性质

播报
编辑
1. 能够与大多数分子发生 共振现象 ,具有 热效应
2. 衍射 能力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 [1]

辐射源

播报
编辑
红外线辐射源可区分为四部分:
白炽发光区(Actinic range):或称“光化反应区”,由白炽物体产生的射线,自可见光域到红外域。如灯泡(钨丝灯,TUNGSTEN FILAMENT LAMP)、太阳。
热体辐射区(Hot-object range):由非白炽物体产生的热射线,如电熨斗及其它的电热器等,平均温度约在400℃左右。
发热传导区(Calorific range)由滚沸的热水或热蒸汽管产生的热射线。平均温度低于200℃,此区域又称为“非光化反应区”(Non-actinic)。
温体辐射区(Warm range):由人体、动物或地热等所产生的热射线,平均温度约为40℃左右。 [1]

发现历史

播报
编辑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 威廉·赫歇尔 发现太阳光中的红光外侧所围绕著一种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光源,波长介于 1000μm ~ 5.6μm 的“远红外线”,经过这种光源照射时,会对有机体产生放射、穿透、吸收、共振的效果。但是根据 黑体辐射理论 ,一般的材料要产生足够强度的远红外线,并不容易,通常必须藉助特殊物质作能量的转换,将它所吸收的热量经由内部分子的振动再发放较低频率的 远红外线 出来。 [1]

特点

播报
编辑
红外线频率较低(频率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 无线电 、微波、红外线、 可见光 ),给人的感觉是热的感觉,产生的效应是 热效应 ,那么红外线在穿透的过程中穿透达到的范围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如果红外线能穿透到 原子 、分子内部,那么会引起原子、分子的膨大,从而导致原子、分子的解体。真的是这样吗?而事实上呢,红外线频率较低,能量不够,远远达不到原子、 分子解体 的效果。因此,红外线只能穿透了原子分子的间隙中,而不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内部,由于红外线只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间隙,会使原子、分子的振动加快、间距拉大,即增加热运动能量,从宏观上看,物质在融化、在沸腾、在 汽化 ,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原子、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效应。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红外线的这种激发机制来烧烤食物,使有机高分子发生变性,但不能利用红外线产生 光电效应 ,更不能使原子核内部发生改变。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用 无线电波 来烧烤食物,无线电波的波长实在太长无法穿透到有机高分子间隙更不用说使其变性达到食物烤熟的目的。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的波穿透达到的范围越大;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小的波穿透达到的范围越小。 [1] [3] 而对于 衍射 能达到的范围而言,则是相反的:波长越长,衍射能力越强;波长越短,衍射能力越弱。

应用

播报
编辑
红外线是频率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 电磁波 频率 为0.3THz~400THz,对应真空中波长在1mm至750nm之间,是频率比红光低的非可见光。覆盖室温下物体所发出的热辐射的波段。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在通讯、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俗称红外光。真正的红外线 夜视仪 光电倍增管 成像,与望远镜原理完全不同,白天不能使用,价格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医用治疗红外线主要为近红外线(NIR, IR-A DIN)、高频短波红外线(SWIR, IR-B DIN)、中频中波红外线(MWIR, IR-C DIN)、低频长波红外线(LWIR, IR-C DIN)。近红外线或称高频 短波 红外线,波长1.5μm~0.76μm,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低频长波红外线,波长400μm~1.5 μm,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医用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 色素沉着 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μm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低频长波红外线(波长1.5μm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高频短波红外线(波长1.5μm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 淋巴管 神经末梢 及其他皮下组织。
在红外线区域中,对人体最有益的波段就是 14μm ~ 4μm 这个波段范围,这个在医术界里面统称为“生育光线”,因为这个红外线波段对生命的生长有这促进的作用,这个红外线对活化细胞组织,血液循环有很好的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
红外线红斑
足够强度的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可出现红外线红斑,停止照射不久红斑即消失。大剂量红外线多次照射皮肤时,可产生褐色大理石样的色素沉着,这与热作用加强了血管壁基底细胞层中 黑色素细胞 的色素形成有关。
功效
红外线治疗 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 组织细胞 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 平滑肌痉挛 以及 促进神经 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 慢性感染 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对血液的作用
因为红外线能够深入人体的皮下组织,所以利用红外线反应,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复活酵素,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对细胞恢复年轻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改善贫血。调节血压:高血压及 动脉硬化 一般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等细小动脉收缩及狭窄所造成。远红外线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能使高血压降低,又能改善低血压症状。
红外线对关节的作用
红外线深透力可达肌肉关节深处,使身体内部温暖,放松肌肉,带动微血管网的氧气及养分交换,并排除积存体内的疲劳物质和乳酸等老化废物对消除内肿,缓和酸痛之效果卓越。
红外线对自律神经的作用
自律神经 主要是调节内脏功能,人长期处在焦虑状态,自律神经系统持续紧张,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头痛,目眩,失眠乏力,四肢冰冷。红外线可调节自律神经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上症状均可改善或祛除。
红外线对护肤美容的作用
红外线照射人体产生共鸣吸收,能将引起疲劳及老化的物质,如乳酸、 游离脂肪酸 、胆固醇、多余的皮下脂肪等,籍毛囊口和皮下脂肪的活化性,不经肾脏,直接从皮肤代谢。因此,能使肌肤光滑柔嫩。远红外线的理疗效果能使体内热能提高,细胞活化,因此促进脂肪组织代谢,燃烧分解,将多余脂肪消耗掉,进而有效减肥。
红外线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远红外线照射的全面性和深透性,对于遍布全身内外无以数计的微循环组织系统,是能完全照顾的理疗方式。微循环顺畅之后,心脏收缩压力减轻,氧气和养分供应充足,自然身轻体健。强化肝脏功能: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学工厂,是血液的净化器。远红外线照射引起的体内热深层效应,能活化细胞,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促进细胞生长,强化肝脏功能,提高肝脏解毒、排毒作用,使内脏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可说是最佳的防病战略。
红外线对眼的作用
由于 眼球 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因而一定强度的红外线直接照射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与高频短波红外线的作用有关;波长大于1.5μm的红外线不引起白内障。
光浴对机体的作用
光浴 的作用因素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 热空气 。光浴时,可使较大面积,甚至全身出汗,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并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光浴作用可使 血红蛋白 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 增加,轻度核左移;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 植物神经系统 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3]

红外线光源

1. 红外线辐射器
红外线辐射治疗仪
电阻丝 缠在瓷棒上,通电后电阻丝产热,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碳棒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发射低频长波红外线为主。红外线辐射器有立地式和手提式两种。立地式红外线辐射器的功率可达600W~1000W,或更大。
近年我国一些地区制成远 红外辐射 器供医用。例如有用高硅氧为元件,制成远红外辐射器。
2. 白炽灯
在医疗中广泛应用各种不同功率的白炽灯泡做为红外线光源。灯泡内的 钨丝 通电后温度可达2000~2500℃。
白炽灯用于 光疗 时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地式白炽灯:用功率为250W~1000W的白炽灯泡,在反射罩间装一金属网,以为防护。立地式白炽灯,通常称为 太阳灯
手提式白炽灯:用较小功率(多为200W以下)的白炽灯泡,安在一个小的反射罩内,反射罩固定在小的支架上。
3. 光浴装置
可分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二种。根据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内安装40W~60W的灯泡6~30个不等。光浴箱呈半圆形,箱内固定灯泡的部位可加小的金属反射罩。全身光浴箱应附温度计,以便观察箱内温度,随时调节。
红外线治疗的操作方法
1. 患者取适当体位,裸露照射部位。
2. 检查照射部位对温热感是否正常。
3. 将灯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侧方,距离一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灯距应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灯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灯距在20cm左右。
4. 应用局部或全身光浴时,光浴箱的两端需用布单遮盖。通电后3~5分钟,应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光浴箱内的温度应保持在40~50℃。
5. 每次照射15~3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疗程。
6. 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患者应在室内休息10~15分钟后方可外出。
注意事项
(1)治疗时患者不得移动体位,以防止烫伤。
(2)照射过程中如有感觉过热、心慌、头晕等反应时,需立即告知工作人员。
(3)照射部位接近眼或光线可射及眼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
(4)患部有温热 感觉障碍 或照射新鲜的瘢痕部位、植皮部位时,应用小剂量,并密切观察局部反应,以免发生灼伤。
(5)血循障碍部位,较明显的毛细血管或血管扩张部位一般不用红外线照射。
照射方式的选择和照射剂量
1. 不同照射方式的选择
红外线照射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在个别情况下,如小儿全身紫外线照射时也可配合应用红外线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热作用较深,则优先选用白炽灯(即太阳灯)。治疗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可用局部光浴;治疗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可用全身光浴。
2. 照射剂量
决定红外线治疗剂量的大小,主要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的功能状态等。红外线照射时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均匀的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的红斑则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准,否则可致烫伤。
主要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支气管炎 ,胸膜炎, 慢性胃炎 慢性肠炎 ,神经根炎,神经炎,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痉挛性麻痹、弛缓性麻痹, 周围神经 外伤,软组织外伤, 慢性伤口 ,冻伤,烧伤创面,褥疮, 慢性淋巴结炎 ,慢性静脉炎,注射后硬结,术后粘连,瘢痕挛缩, 产后缺乳 ,乳头裂,外阴炎, 慢性盆腔炎 ,湿疹, 神经性皮炎 皮肤溃疡 等。
(二)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高热, 活动性肺结核 ,重度动脉硬化, 闭塞性脉管炎 等。
处方举例
(1)红外线照射双膝关节:灯距40cm,30分钟,每日一次,7次。适应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2)红外线照射右侧胸廓(下半部)灯距50cm,2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右侧干性胸膜炎。
(3) 太阳灯照射腰骶部:灯距40cm,20~30分钟,每日一次,6次。适应症:腰骶神经根炎。
(4)全身光浴:箱内温度40~45℃,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5)左小腿局部光浴: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左侧腓总神经外伤。
生活中高温 杀菌 ,红外线夜视仪,监控设备,手机的红外口,宾馆的房门卡,汽车、电视机的遥控器,洗手池的红外感应,饭店门前的感应门 [4]

夜视仪

具有成像清晰、制作简单等特点,但它的致命弱点是红外探照灯发出的红外光会被敌人的红外探测装置发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出被动式的热像仪,它不发射红外光,不易被敌发现,并具有透过雾、雨等进行观察的能力。
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4月13日半夜,英军攻击阿根廷守军据守的最大据点斯坦利港。3000名英军布设的雷区,突然出现在阿军防线前。英国的所有枪支、火炮都配备了 红外夜视仪 ,能够在黑夜中清楚地发现阿军目标。而阿军却缺少夜视仪,不能发现英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在英军火力准确的打击下,阿军支持不住,英军趁机发起冲锋。到黎明时,英军已占领了阿军防线上的几个主要制高点,阿军完全处于英军的火力控制下。6月14日晚9时,14000名阿军不得不向英军投降。英军领先红外夜视器材赢得了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
1991年 海湾战争 中,在风沙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由于美军装备了先进的红外夜视器材,能够先于 伊拉克 军的坦克而发现对方,并开炮射击。而伊军只是从美军坦克开炮时的炮口火光上才得知大敌在前。由此可以看出红外夜视器材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光波炉

光波炉的烧烤管由 石英 管或者铜管换成了卤素管(即光波管),能够迅速产生高温高热,冷却速度也快,加热效率更高,而且不会烤焦,从而保证食物色泽。从成本上来讲,光波管成本只比铜管或者石英管增加几元钱,所以,光波管在微波炉技术上的使用非常普遍。
光波炉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不挑锅具,保留电磁炉使用方便,外形美观的优点。 弥补了电磁炉只能使用铁质锅具的缺陷,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的平底锅具,被人称为永不挑锅具的炉具。
优点二:采用高级微晶晶玻璃面板,面板可承受950℃高温,烧不破裂,不变色,面板明亮如镜、容易清洁,环保。
优点三:绝不存在 高频电磁波 的辐射,众所周知,一个普通电磁炉相当于15部手机的辐射,而光波炉远红外线,具有保健取暖,红外波以87%集中在15μm~8μm,红外线辐射转换率70%以上,红外能量765.9W/m²,长期使用能起到保健理疗功效,特别是能有效活化组织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具有防臭、除湿、抗菌、抗疲劳、抗老化、保健强身的作用。
优点四:功能之好,做出的饭菜味道好,由弱到强的火力设计,热能强劲,热力均匀,确保菜色、香、味俱全。而且,它是专为安全设计的炉具,内设智能过热保护装置、可根据时间自动关机,即使您用后忘记关它,也决无后顾之忧。
优点五:升温快,最高温度可达到700℃,通过多段精确强弱功率控制,可急速烹调,且热源集中、节能、省电。
优点六:全新微电脑控制,高、低压绝对分开,防过热保护,防漏、防水、安全可靠。
优点七:无明火,不产生一氧化碳,烹调时可见卤素光,令使用者,轻易识别炉具是否正常工作。 [4]

热成像仪

起源:六十年代早期,瑞典AGA公司研制成功第二代红外成像装置,它是在红外寻视系统的基础上以增加了测温的功能,称之为红外热像仪。
开始由于保密的原因,在发达的国家中也仅限于军用,投入应用的热成像装置可的黑夜或浓厚幕云雾中探测对方的目标,探测伪装的目标和高速运动的目标。由于有国家经费的支撑,投入的研制开发费用很大,仪器的成本也很高。以后考虑到在工业生产发展中的实用性,结合工业红外探测的特点,采取压缩仪器造价。降低生产成本并根据民用的要求,通过减小扫描速度来提高图像分辨率等措施逐渐发展到民用领域。
六十年代中期,AGA公司研制出第一套工业用的实时成像系统(THV),该系统由液氮致冷,110V电源电压供电,重约35公斤,因此使用中便携性很差,经过对仪器的几代改进,1986年研制的红外热像仪已无需液氮或高压气,而以热电方式致冷,可用电池供电;1988年推出的全功能热像仪,将温度的测量、修改、分析、图像采集、存储合于一体,重量小于7公斤,仪器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九十年代中期,美国FSI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由军用技术(FPA)转民用并商品化的新一红外热像仪(CCD)属焦平面阵列式结构的一种凝成像装置,技术功能更加先进,现场测温时只需对准目标摄取图像,并将上述信息存储到机内的PC卡上,即完成全部操作,各种参数的设定可回到室内用软件进行修改和分析数据,最后直接得出检测报告,由于技术的改进和结构的改变,取代了复杂的机械扫描,仪器重量已小于二公斤,使用中如同手持摄像机一样,单手即可方便地操作。 原理: 红外热成像仪 是根据凡是高于一切绝对零度(-273.15℃)以上的物体都有辐射红外线的基本原理、利用目标和背景自身辐射红外线的差异来发现和识别目标的仪器。
特点:由于各种物体红外线 辐射强度 不同、从而使人、动物、车辆、飞机等清晰地被观察到,而且不受烟、雾及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白天和夜晚都能工作。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先进的夜视观测器材。但由于价格特别昂贵,目前只能被应用于军事上,但由于热成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电力、地下管道、消防医疗、救灾、工业检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红外热成像 这项高技术在二、三十年内必将大规模地应用于民间市场、为人类做出贡献。 [4]

污染问题

播报
编辑
红外线在军事、 人造卫星 以及工业、卫生、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红外线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红外线是一种 热辐射 ,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后是造成烧伤。红外线对眼的伤害有几种不同情况,波长为13000Å~7500Å的红外线对眼角膜的透过率较高,可造成眼底视网膜的伤害。尤其是11000Å附近的红外线,可使眼的前部介质(角膜晶体等)不受损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视网膜烧伤。波长19000Å以上的红外线,几乎全部被角膜吸收,会造成角膜烧伤(混浊、白斑)。波长大于 14000Å 的红外线的能量绝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内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Å以下的红外线才能透到虹膜,造成 虹膜 伤害。人眼如果长期暴露于红外线可能引起白内障。
红外线可以人为制造,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在焊接过程中也会产生,危害焊工眼部健康;一般的生物都会辐射出红外线,体现出来的宏观效应就是热度。
热产生的原因,是组成物质的 粒子 做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同时也辐射出 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大部分都是红外线。
1. 太阳光到了晚上的确是几乎没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质都会辐射红外线,有的强烈有的平静。红外线照相是通过接收各种物质发出的红外线,再把他们展现出来,但是其本身不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照相的。
2. 红外线透视和夜视是分别利用了红外线的不同性质。前面的夜视是因为人的肉眼不能看见红外线,而特殊设计的照相机和夜视仪却专门接受红外线,所以会出现我们觉得一片漆黑,而相机却能拍到东西。因为实际上到处都是红外线,对于红外照相机和夜视仪来讲是一片光明。
透视则是利用红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要低,可以穿过一些可见光不能通过的面料(比如混棉和 尼龙 ),所以通过一定的选择滤波,可以得到这些面料后面的图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