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张会讲850周年 -
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抵达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切磋学问,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形成自由讲学、论学的风气,对湖湘文化和岳麓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张会讲850年之际,特开此纪念专栏,一同怀忆当年的学术盛况。
“朱张”之 “朱”
“朱张”之 “朱”,即朱熹,
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经过朱熹的综合与总结,才确定了自己独特的规模与体系,深刻影响学术思想七百余年的发展。
朱熹与张栻、吕祖谦讲学为友,并称“东南三贤”。
朱熹与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与朱熹存在着一种不可割断的历史联系,主要由两件事形成:
一是被学术史上传为佳话的“朱张会讲”。
其开启了理学中闽学和湖湘学的交融汇合。
一方面,朱学即闽学影响了湖南文化的发展,促使了朱学在湖南的传播。另一方面,湖湘学也影响了朱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闽学的发展。
二是朱熹知潭州时兴学岳麓和更建书院。
他制定的一系列兴学岳麓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岳麓书院以后千年的历史发展。
这两件事,都是岳麓书院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都曾对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朱张会讲”乃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什么原因
促成了朱熹的湖南之行呢?根据朱熹
《中和旧说序》
的记载,朱熹此行有他明确的目的。
朱熹的老师李侗死后,他在学术上遇到了对
《中庸》
之义不解的疑难,从而萌动了湖南之行的念头。
当时,朱熹在中庸之义问题上最感困惑的是师说不一
,也就是说,在已发未发问题上,二程
(程颢、程颐)
和其门生弟子间的观点并不是一致的,且程颐本人解释是前后不一贯的。
正当朱熹苦无人指点迷津时,适闻张栻得衡山胡氏
(胡宏)
学,使他萌发了对张栻“往从而问焉”的愿望。
一言以蔽之,与张栻切磋学术乃是促成朱熹湖南之行的根本原因。
仅此而言,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湖湘学在朱熹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
作为湖湘学派基地的岳麓书院在学术教育界的影响,可能也是促成朱熹湖南之行的原因之一。
岳麓书院的历史与湖湘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岳麓之名闻天下而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曾是湖湘学派活动的基地。
当时士子们
“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
。可见,当时学者以从学湖湘岳麓为荣。
被朱熹所称道和尊敬的胡宏屡拒朝廷征召,无意仕途,而他却上书不与其为伍的秦桧自求当岳麓书院的山长,虽未果,但朱熹对此情形不是不知道的。
无疑在他接受湖湘学的过程中必然对岳麓书院有所了解
,岳麓为诸学子所向往,朱熹当然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事实证明,朱熹对岳麓书院是有感情的,后来他知潭州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学岳麓,刚赴任便在
《潭州到任谢表》
中提出:
“学兼岳麓,修明远自前贤,而壤达洞庭镇”
,表示
“假之师帅之职,责以治教之功”
。
这种对岳麓书院的关心,是跟他与湖湘学者长期联系与交往有密切联系的。
因此,朱熹湖南之行,既是“往从而问”张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出于他想访问岳麓书院并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
按照当时朱熹的安排,他与张栻会讲岳麓本应在乾道二年(1166)夏进行,是年湖南安抚史刘珙曾遣人迎接朱熹赴潭州相会,但因天气炎热未能成行,延到次年才如愿。
"湖南之行,劝止者多,然其说不一。独吾友
(石子重)
之言为当,然亦有未定处。后来刘帅
(刘珙)
遣到人时已热,遂辍行。"
(《朱子文集》卷三十九)
御制朱子全书序
朱熹与张栻“讲究此道”虽然早已进行,但像此专与张栻岳麓切磋学术,进行会讲则还是第一次。
朱熹在潭州
(长沙)
停留二个月,受到了张栻的热情接待,讨论了理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总之,朱、张岳麓会讲,是结成朱熹与岳麓书院之特殊关系的一件大事。
绍熙四年,朱熹出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史。
在任期间,朱熹除“降武备,戢奸吏,抑豪民”外,把兴学作为从政的大事,在
“本州州学之外,复置岳麓”
。
岳麓书院本是朱熹与张栻会讲之所,当年在此讲学,重来旧地,自有一种特殊感情。此时的岳麓很不景气,已非昔日可比,
“比年以来,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议者惜之”
。
朱熹当年到岳麓是一个白衣书生,而今是身穿朝服的重臣,面对书院的不振,他确有能力整顿。
朱熹到职潭州便提出《
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
,采取了一系列兴学岳麓的措施。
第一条措施便是聘请讲书职事与学录。
聘请朱子门人贡士黎贵臣充当书院讲书职事,另又聘请张栻门生郑一之为学录,掌管学规和辅助教授。
其次,朱熹亲自执教,亲自督课。
朱熹
“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侧至到,闻者感动。”
(《朱子年谱)卷四上)
“甲寅(1194)八月三日,盖卿以书见先生于长沙郡斋,请随诸生遇晚听讲,是晚请教者七十余人。”
(《朱子语类》卷一百六十)
《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
不仅如此,朱熹还亲自到岳麓书院督课,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有一天,朱熹
“至岳麓书院抽签,子请两士人讲(大学)语意,皆不分明。先生遽止之。乃谕诸生曰: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某自到官,甚欲与诸公相与讲明,一江之隔,又多不暇,意谓诸公必皆留意,今日所说,反不如州学,又安用此赘疣。明白烦教授诸职事,共商量一规程,将来参定,发下两学,共讲磨此事。若只如此不留心,听其所之,学者本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岂有固而留之之理。”
(《朱子语类》卷一〇六)
身为管辖六十多个州县安抚史的朱熹对学生如此负责的精神,实属难得。实际上,朱熹是不挂名的岳麓书院的山长,也是不挂名的岳麓书院的教师。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重订学规,虽
“屡欲寻访湖学旧规,尚此未获”
(《朱子语类》卷一〇六)
,
于是把他制定的白鹿洞学规揭示岳麓,以此规训学生,被称之为“朱子书院教条”,影响岳麓书院长达千年。
除此以外,朱熹还为岳麓书院别置额员,增其廪给。
原刘珙重建岳麓时,定养士额二十人。朱熹别置额外学生十人,以满足不由课试而入者;给来院的学生以膏火费,并以安居;所廪给经费若田租不足,还从官费拨给。
根据材料的记载,朱熹还更建了岳麓书院:
“绍熙四年(1193),诏除文公为湖南安抚,累辞不允。越明年五月至镇。……是刘公(珙)所创书院,岁久寝圮,公修复之,更建于爽嵦之地,规划一新焉。”
(杨茂元《重修岳麓书院记》)
总之,朱熹从聘请书职事、学录和亲自执政、督课乃至谋划更建岳麓,都对岳麓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中包括了朱熹的一份业绩。
*本文原载自陈谷嘉编:《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略有删改。
整理:文娜、逗你玩儿
编辑:沁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