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善良的筷子  ·  旅_百度百科·  1 年前    · 
善良的筷子  ·  铃芽之旅的拼音-抖音·  1 年前    · 
善良的筷子  ·  宾馆_百度百科·  1 年前    ·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众人聚集在旗下,本义指军队。引申指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说文·㫃部》:“军之五百人为旅”。也有说两千人的,《 国语 ·齐语》:“故二千人为旅”。也指“旅”的将官。“旅”还引申出众多、驻扎、军令等与军队有关的义项。由于军队经常出征,所以又引申出路途、旅游、旅行、旅人等义项。
会意字。图1是商代“父辛卣”里早期金文的“旅”字,图形中间像一杆军旗(“ ”),旗杆顶部还有一些装饰物,旗子是竖长方形的;旗下有三人,古时常用“三”表示多数。整个字就表示众人聚集在旗下。旗帜在古代是军队的标志,所以“旅”字所代表的就是军旅。在图2的金文中还加上了“车”旁,表示作战的“戎车”之意,更加突出了军旅的形象。车上载旗,大约有些像《周礼·春官·司常》所说的“斿车载旌”一类,只不过“载旌”的是兵车罢了。
图3是甲骨文的“旅”字。因为甲骨文用刀在坚甲硬骨上契刻不便,所以字形大大简化并且变形。原来旗杆顶的装饰物变成了三叉形,旗帜本身也省作两根斜线了。图4的西周金文就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有的文字还加上了表示行动的“辵”(图7-9)。发展小篆(图11)阶段,旗杆讹变为“方”字旁,旗面变得像个“人”字头了。发展到汉隶(图13-15)阶段,旗杆顶部变为一点一横;旗下二人,已一变人旁,一变撇捺人了。发展到楷书阶段,旗杆依然是“方”,但旗面却变成横人头“𠂉”,旗下二人又进一步变化。现代的“旅”字是屡经讹变而来,且早已看不出来群聚纛下拥旗而进的形迹了。
“旅”的本义是军队。再引申为军队的编制单位。《说文解字》:“旅,军之五百人为旅。”是说五百人的军队为一“旅”。现代军队的编制“旅”是隶属于师或集团军(军),下辖若干个营(或团),与古代不同。
因为军队常常行军走路,远征作战,因此引申出“寄居、客处”的含义;军人出门在外,身份就如同客人一样,所以“旅”便引申出“旅行”“旅途”等意思。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指军队。
army
《诗经· 大雅·皇矣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韩非子 ·存韩》:“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懃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
军旅;劲旅
军队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
brigade
周礼 ·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
旅长; 一成一旅
离家在外的人;旅行的人。
traveller
左传 ·宣公十二年》:“老有嘉惠,旅有施舍。”
孟子 ·公孙丑上》:“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行旅;商旅
〈文言〉众;众人。
disciples
《左传·昭公三年》:“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
汉·刘向《 九叹·离世 》:“去郢东迁,余谁慕兮?谗夫党旅,其以兹故兮?”
旅力;旅见
〈文言〉道路。

尚书 ·禹贡》:“蔡、蒙旅平(蔡、蒙:山名)。”

〈文言〉次序。
order
仪礼 ·燕礼》:“宾以旅酬于西阶上。”郑玄注:“旅,序也。以次序劝卿大夫饮酒。”

周易 》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艮下离上。参看“ 旅卦



〈文言〉旅馆,旅舍。
hotel
《诗经· 大雅·公刘 》:“止旅迺密,芮鞫之即。”

〈文言〉官名。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文言〉通“ ”。脊骨
backbone
《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周礼·考工记·函人》:“权其上旅与其下旅。”

〈文言〉通“ ”。同伴;伴侣。

《诗经·周颂·有客》:“敦琢其旅。”

动词
在外地做客;旅行。
travel; journey
晋·潘岳《西征赋》:“岁次玄枵,月旅蕤宾。”
旅途;旅客;旅居;旅游;旅行;寄旅
〈文言〉寄居外地,旅居。
travel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君之惠也。”
旅骨;旅冢;旅寄
〈文言〉陈列。

《诗经· 小雅·宾之初筵 》:“笾豆有楚,肴核维旅。”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及旅,而召公鉏”。(公鉏:人名)

〈文言〉陈列祭品祭祀。

《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

〈文言〉陈述。

《尚书·召诰》:“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文言〉不种而生,野生。
wild
左思《 魏都赋 》:“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故荆棘旅庭也。”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文言〉奉养。

《汉书·武帝纪》:“故旅耆老,复孝敬。”

〈文言〉通“侣”。结为伴侣。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彊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

〈文言〉通“ ”。地名。

《诗经·大雅·皇矣》:“以按徂旅。”

副词
〈文言〉俱,共同。
together;
completely
《礼记·乐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
(参考资料:《古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说文解字

【卷七】【㫃部】旅 lǚ 力举切
之五百人为旅。从㫃从从。从,具也。
𣥏,古文旅。古文以为鲁卫之鲁
【注释】 ①军: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军字泛言,犹营伍也。”②鲁:鲁、旅上古同鱼部,来纽。

说文解字注

“旅,军之五百人”注: 大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注云:此皆先王所因农事而定军令者也,欲其恩足相恤,义足相救,服容相别,音声相识。引申为凡众之称。《小雅》:旅力方刚。传云:旅,众也。又引申之义为陈。《小雅》:肴核维旅。传云:旅、陈也。又凡言羁旅,义取乎庐。庐,寄也。故大雅庐旅犹处处、言言、语语也。又古假为卢弓之卢,俗乃制玈字。
“从㫃,从从”注: 句。从㫃者,旌旗所以属人耳目。
“从,具也”注: 说从从之意。力举切。五部。
“𣥏,古文旅”注: 《左传》: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正义》曰:隶书起于秦末,手文必非隶书。石经古文虞作𣥐,鲁作𣥐。手文容或似之。者字以为声。
“古文以为鲁卫之鲁”注: 此言古文假借也,《周本纪》: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即书序旅天子之命。旅者,陈也。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旅;部外笔画:6
古文:𣥏、𣃨、鲁、𣥐
唐韵 》力举切。《 集韵 》《 韵会 》两举切,并音吕。《说文》:军之五百人为旅。《书·大禹谟》:班师振旅。传:师入曰振旅,言整众。《诗·小雅》:我师我旅。笺:五百人为旅。《周礼·地官·小司徒》:五卒为旅。注:旅,五百人。
又《博雅》:旅。客也。《易·复卦》:商旅不行。
又《旅卦》疏: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诗·大雅》:于时庐旅。笺:庐舍其宾旅。《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注:旅,客也。
又《书·禹贡》:蔡蒙旅平。传:祭山曰旅。《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注:大旅上帝祭于圜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
又《书·牧誓》:亚旅。传:亚,次也。旅,众也。众大夫其位次卿。《左传·文十五年》:请承命于亚旅。注:亚旅,上大夫也。
又《书·旅獒》:西旅底贡厥獒。传:西戎之长。
又《诗·小雅》:旅力方刚。传:旅,众也。《仪礼·士冠礼》:旅占卒。注:旅,众也。
又《诗·小雅》:肴核惟旅。传:旅,陈也。
又《诗·周颂》:侯亚侯旅。传:旅,子弟也。
又《周礼·天官·小宰》:掌官府之征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数。注:旅辟下士也。
又《周礼·地官·司徒》:旅师。注:旅,犹处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权其上旅,与其下旅。注:上旅谓要以上,下旅谓要以下。疏:谓札叶为旅者,以札众多,故言旅。
又《仪礼·乡饮酒礼》: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注:旅,序也。
又《礼·郊特牲》:台门而旅树。注:旅,道也。
又《礼·乐记》:进旅退旅。注:旅,犹俱也。
又《后汉·光武纪》:至是野谷旅生。注: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今字作稆,音吕。古字通。
又姓。《前汉·功臣表》:昌平侯旅卿。
又《集韵》:凌如切,音胪。陈也。
❶左窄右宽,顶部“方”低,左部底部低。❷“方”,第二笔横从横中线起笔,略向上斜。❸右半部“𠂉”在右上格,撇尖接竖中线;第三笔撇收于田字格中心,㇙(竖提)沿竖中线下行提出,末笔捺与第三笔短撇相接不相交,捺脚超出上部。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l
i̯o
王力系统
l
ǐa
董同龢系统
l
jaɡ
周法高系统
l
iaɣ
李方桂系统
gl
jagx
西汉


东汉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j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jo

齐梁陈北周隋
jwo

隋唐
高本汉系统
l
i̯wo

王力系统
l
ǐo

董同龢系统
l
jo

周法高系统
l
io

李方桂系统
l
jwo


参考资料: [15-16]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八语
开口呼
次浊
力举切
ljo
集韵
平声
上平九鱼
合口呼
次浊
淩如切
liɔ
上声
八语
合口呼
次浊
两举切
liɔ
礼部韵略


上声




两举切

增韵


上声




两举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撮口呼

次浊

liu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郎矩切

洪武正韵

上声
四语


次浊
两与切
ly
分韵撮要

阳上
第四诸主着






参考资料: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y
214
上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ly
55
上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y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y
42
上声
文读
ni
42
上声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y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ly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y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ly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li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løy
34
阳上

湘语
长沙
li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ly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li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li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løy
23
阳上

粤语
阳江
lei
2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厦门
lu
5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潮州
li
35
阳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ly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ly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