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是怎么进入重庆南开中学的
《杨超越的辍学和王源上重庆南开中学就是对教育不公四个字,最大的诠释》
首页推送了这篇文章,看得我好生气,作者还关评论了。
截取一部分内容:
”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小学毕业,给你一个月时间,给你最好的老师全天候教导,能从200分到550么?有人不理解200分的概念,假设有人小学毕业水平,重庆考试语数外各150分,正常使用中文的人,语文考个80分不成问题,思想品德总分50分,只要不反党反社会,能得25分,英语大部分是选择题,全选C也有30分,那就是135分了,然后数学物理化学总分300,选择题能蒙个60来分,历史读过点书怎么也能考个10分吧……那就是205分了,还没算体育,也就是说,正常小学毕业考200分,不成问题。然后你想想,你小学毕业,突然给你一个月塞进那么多知识,你吃得消么?有人说初中知识少,550不难,那我就说,英语别的不说,他说考了130,那就至少得有2500的词汇量,语文最难提升,答题模板,字词句篇全是知识点,数学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个二次函数,平面几何就够玩一个月了,物理初中学的只是简单的受力分析和电学知识,有个好老师还是有机会及格的,化学比较难,光是让他理解取代置换复分解反应估计就得不少时间,而品德历史,一个月能记得多少?所以,请注意,我不是在针对他,这样的提升换谁都得被质疑!当然如果他承认是靠学区房和择校费进去的,当我没说。“
”王源提到他回到学校之后,模考只考了200分,此时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如果是正常学生,这时候就开始准备后事吧,但是王源何等人也?他去和老师同吃同睡,住在了老师家里,愣是靠着吃好喝好睡好觉,一个月考上了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重庆南开中学。
我想问的是,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么?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把老师请在家里来,同吃同睡,也没怎么背单词没怎么学课文,一个月纯吃好喝好挤进百强名校?
我有些无语,也有些难受。
杨超越呢?杨超越15岁的时候,深知家庭没有负担自己读高中的能力,选择了退学,在王源吃好喝好考南开的时候,她身为一个15岁的女孩子,在后厨洗碗……我不想多说,说多了又有人在说卖惨。
可这!难道不是教育不公的体现么?为什么,有的人,能从模考200分一个月到考上市重点,而有的人,却在15岁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为家庭打算?以至于放弃中考?“
通篇臆测,一个无限捧高,一个无限贬低,还要装的自己好像很客观,截图摆些所谓的证据。然而逻辑死,假设前提不成立,洋洋洒洒得出来的结论也宛如fp,这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作者的基本素质?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的读过重点中学。
王源考上南开初中的时候还没出名呢,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那个时候他家住鱼洞,隔南开中学所在的沙坪坝十万八千里,根本不存在学区房就读的可能性,他是自己考上南开初中的,证明他本身学习能力不差,成绩也还可以。
他初一的时候还没有很忙,有大把时间上课,只是每周末早上一大早起来,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公司训练。真正通告多起来是初二,但初二以后他也不是完全不学,出门在外有公司安排的私教,回到学校找老师补习,多次在各种记录里面看到他赶完通告无论多晚,也在看书写作业,就这样默默坚持了两年。
闭关前的一段时间非常忙,有理由相信他复习的时间不够,所以模考考了200分,毕竟很多公式需要记背,很多课文只是熟悉写不完整,他参加的考试少也缺乏考试技巧。但 有背有学,因为没有复习和考试经验,可能也没有考好得来的200分,跟作者说的小学毕业后连蒙带猜就能考的200分,是一个概念吗? 前者潜力大,一个月内拔高400分不是问题,后者200分已是极限,一个月拔高400是奇迹。
我当过优等生,也做过差生。高一成绩很差,年级一共800名,我考750,最差的是物理化学,但考前一天背个公式上考场套用一下至少能提到几十分。因为我上过课,基本概念知道,也知道套用什么公式,只是公式记不清楚。但你给一个小学优等生一个晚上让他背这个公式,他能看得懂?
替王源觉得委屈,也替南开觉得委屈。
他本身家境一般,只是本人比较聪明又努力,无论在多忙的通告期间也坚持学习,中考前最后一段时间在有经验的老师帮助下,从200分提升到了500多,最终顺利进入南开。
本来是一个非常励志、非常温暖的故事。
然而他三年来的努力和坚持,却被作者一句臆测的钱和房子非常残忍地抹去,还要倒扣一个走后门的罪名,呼吁什么教育不公。
我想问作者知道他初三闭关复习那段时间耽误的通告换成钱有多少吗?如果真的有后门,那他何苦还要闭关呢?直接保送不行吗?既然都能暗箱操作,初中部保送上高中部的也不少见,试都不用考也不会落人话柄。而且如果南开这么功利地想把王源留住,这么想要一个名人校友,最好的方法就应该是不让他参加中考啊,没有中考成绩根本报不了其他学校——这是初中部留住优等生的一般操作,王源也不用苦哈哈的闭关学习了,双方皆大欢喜。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要说教育不公,所有城市的小孩都在享受教育不公的正面,所有农村的孩子都在背面。为什么有钱人能上一年十几二十万的学校?为什么山村里的孩子连老师都请不到。教育不公肯定存在,这里假借虎皮来给王源扣帽子却是有点好笑。
王源以自身的知名度,一直在传播无论多苦多累也要坚持学习,坚持追梦的精神,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和大学,给很多迷茫的孩子无形的鼓舞和精神支持——知难而上,自强不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放弃学习,即使成功如他,也在坚持。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的不公。是有的人再苦再累也没有放弃学习,却仅仅因为身份就被人质疑——他那么忙那么有名,肯定是因为走后门进去的啊。有的人不想学就自我放弃,仅仅因为家里条件一般,就有一万个借口说她多不容易。
心偏的这么厉害,就别装理中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