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有用+1
0

百辟宝刀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曹丕为魏太子时铸造的宝刀

目录

  1. 1 历史背景
  2. 2 形制特征
  3. 3 锻造工艺
  4. 4 流传与影响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受封魏太子后主持铸造百辟宝刀。该工程系曹操"造五枚宝刀"计划的延续,曹植《宝刀赋》序言记载"建安中,太祖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公诸将得其二,太子及余与弟各得一焉" [1] [3]
《典论》自述"余造百辟宝刀三枚,工费岁乃成",表明铸造周期长达一年 。同期锻造的还有露陌刀(别称龙鳞刀),形制短于百辟系列,长三尺二寸(约74-77厘米),重二斤二两 [4]

形制特征

播报
编辑
百辟宝刀继承汉代环首刀制式,各型参数如下:
  • 灵宝刀 :长四尺三寸六分(约100-104厘米),重三斤六两(约60.8两),刀身呈现灵龟背甲纹路 [1] [3]
  • 含章刀 :长四尺三寸三分(约101-104厘米),重三斤十两(约62.4两),刃面呈丹霞色渐变纹理 [1] [4]
  • 素质刀 :通长四尺三寸(约100厘米),重二斤九两(约44.8两),刃锋如霜雪 [1] [3]
三刀均采用'刀身剑铗'设计,其中素质刀因形似崩霜被后世称作龙鳞刀 [2] [4]

锻造工艺

播报
编辑
  1. 1.
    百炼精钢 :铁坯经百余次折叠锻打,去除杂质的同时形成层叠花纹,含碳量提升至0.6%-0.7%,强度较普通刀具提升三倍 [2] [4]
  2. 2.
    淬火技术 :使用'清水淬其锋'工艺,刃部硬度无法达到'削铁如泥'程度 [4]
  3. 3.
    纹饰处理 :通过控制锻打角度与淬火温度,使刃面产生灵龟、丹霞等意象纹路,形成独特防伪标识 [1-3]
《露陌刀铭》记载"于铄良刀,胡炼亶时",印证锻打工序耗时之长 。现代冶金学分析显示,该工艺需将铁料加热至1200℃反复锤打,单把刀消耗燃料约300公斤木炭 [4]

流传与影响

播报
编辑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百辟宝刀随曹丕称帝成为皇室仪仗器。南朝陶弘景《刀剑录》记载"魏文帝造宝刀三枚,形制相类,传至晋永嘉之乱尽失" [4]
该系列刀具确立花纹刃的审美标准:
  • 唐代陌刀采用类似折叠锻法
  • 宋代《武经总要》将"龟文""龙鳞"列为刀剑品鉴标准
  • 日本正仓院藏唐大刀可见相似锻造工艺 [2] [4]
1987年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铁刀残片,经检测含碳量梯度与文献记载的百炼工艺相符,为研究曹魏时期兵器制造工艺提供实物参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