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在洛阳立国后,太学再度繁荣起来。
曹芳
继承皇位后,决心整理《
熹平石经
》碑石,并刻经石作为补充。于是就有了从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开始刻制的《正始石经》。
北魏时,地方官建寺缺乏石料,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石经的石碑。东魏建都邺城,统治者欲通过水路将两种石经一起从洛阳搬迁到邺城,但运至今孟州市境内时,遭遇塌堤,近半石经掉入黄河,运到邺城时,《汉魏石经》只剩下52块了。
公元579年,北周统治者又将石经从
邺城
迁回洛阳。
隋朝建立后,统治者又将部分石经从洛阳运入长安,不久被隋朝某政府部门改制成柱础。
到唐朝初年,魏征收集石经时,已“十不存一”了。目前,国内所有《正始石经》残碑存留的文字也不过2500余字。
三体石经
概况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洛阳白马寺村南龙虎滩发现《尚书·君奭》篇残石110字,古文占36字,初归丁树祯,后归周进。
1922年12月间,洛阳城东南三十里朱圪塔村发现《尚书·君奭·无逸》和《春秋·僖公·文公》残石,而《君奭》篇正好与龙虎滩所出相衔接,原石大,估人从中折为两段,共1771字,古文约580字,归河南图书馆,后又出有《尚书·多士》和《春秋·僖公九年》残石,共229字,古文占76字。此外还有一百多块碎石,小者1、2字,大者40余字,散落在各收藏家手中,字数无法统计。
1945年,西安市许土庙街(为唐时中书内省旧址)首次发现三体石经《尚书·康诰》残石一片,仅表刻,无背刻,共35字,其中古文占11字。
1957年6月,在西安市距离上述出土地附近又发现石经残石一片,表刻《尚书·梓材》篇,存10行33字,古文8字,背刻《春秋·文公元年二年》经文,残存10行50字,古文15字。
|
发现时间
|
处所
|
内容
|
石经字数
|
古文字数
|
|
1053年
|
|
《尚书·大诰·文侯之命》
《春秋·桓公·庄公·宣公·襄公》
|
819字
|
307字
|
|
1895年
1922年
|
洛阳白马寺村
洛阳朱圪塔村
|
《尚书·君奭》
《尚书·君奭·无逸》
《春秋·僖公》《尚书·多士》
|
110字
1771字
229字
|
36字
580字
76字
|
|
1945年
1957年
|
西安许土庙街
西安许土庙街
|
《尚书·康诰》
《尚书·梓材》
《春秋·成公》
|
35字
33字
50字
|
11字
8字
15字
|
|
|
|
3047字
|
1033字
|
《三体石经》的古文,应和《
说文解字
》中的古文来源相同,但字形偶有不同,当是古书抄写中讹误所致。北魏
江式
在《
论书表
》中称,《三体石经》“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说明石经的古文字法与书法,已经异于汉朝所传的古文。《说文解字》中录写的古文,与发掘出土的
战国文字
如长沙
缯书
、侯马盟书、长沙简策、
中山国
铜器铭文均不同,古文字学家
张政烺
说:“
许慎
所谓古文大约就是邹鲁(也许还有齐)
儒生
习用的文字。” 《三体石经》上书刻的古文,许多笔画“头粗尾细”,并且呈弯曲状,像蝌蚪之形,但魏国古文的笔画不是全部类似蝌蚪形,比如横和竖,两端尖锐,中间粗,似柳叶状,这是笔画形态的特点。古文的结构特点,和秦篆比较,有的繁化,有的简省。这些写法与《三体石经》上的小篆异形,正说明古文是战国时期“
六国古文
”的遗绪。曹魏时期,兼通儒学的书法家对古文的重视甚于小篆,所以三体中首列古文。在汉代,研究古文是为了读通古文经,因此精通古文的书法家同时是文字学家。曹魏时期,尽管新书体时髦,但没能动摇古文书法的地位。
《三体石经》从宋代至二十世纪所见残石,约得三千字以上,其中古文占三分之一强,可得一千字以上,这个数字虽仅占石经刊立时总数的四十九分之一,但石经的面貌已大体可见,特别是这一千多字的古文,在古文史上尤为可贵,汉语古文字学家
曾宪通
1980年将此一千多字古文加以整理,汰其重复,得单字四百四十文,再加粗略分类,得出如下几个数据:
(1)、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古文者七十文,约占总数百分之十六。
(2)、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篆文者一百五十五文,约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五。
(3)、石经之古文同于
甲骨文
及
金文
者八十七文,约占总数百分之二十。
(4)、石经之古文同于六国文字者五十六文,约占总数百分之十三。
(5)、石经之古文形体讹别不知所从者六十五文,约占总数百分之十五。
邯郸淳卫觊嵇康三家说
关于碑文出自谁人之手,主要有
邯郸淳
、卫觊和
嵇康
三种说法。
邯郸淳是汉、魏间著名的书法家,萧梁
袁昂
《古今书评》评其书“应规人矩,方圆乃成”。以邯郸淳为《三体石经》书人出于北魏人江式的上表。北齐魏收《
魏书
》载江式514年(延昌三年)上表云:“陈留邯郸淳亦与(张)揖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
六书
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
汉碑
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
说文
》,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唐人
李延寿
《
北史
》所记载的也略同上说。宋人
王应麟
《困学纪闻》、清人
阎若璩
《尚书吉文疏证》、清人
杭世骏
《石经考异》、清人
孙星衍
《魏三体石经遗字考》及
姚晋圻
《汉魏石经考序》等皆从之。
全祖望
于《石经考异序》则认为是出于邯郸淳而由嵇康书写。此说(按:出于邯郸淳之说)流传甚广,如台湾省
林尹
、高明主编的1968年版《
中文大辞典
》“石经”条;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年的修订版《
辞源
》“三体石经”条;
俞剑华
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出版的《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邯郸淳”条及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正始石经”
释文
等皆取此说。
卫觊亦一代书法名家,刘宋
羊欣
《
采古来能书人名
》称他“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谓卫觊为《三体石经》书人源于晋人卫恒《四体书势》。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引《四体书势》云:“魏初传古文音,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卫觊)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冯登府
《魏石经考异》及近人
杨守敬
《魏三体石经残字跋》都主卫觊书,云:“此石经即卫敬侯书,不然,石经失淳法与敬侯何涉而载之于《恒传》耶?此亦从未经人道破者。”
嵇康的书法也很有名,尤精
草书
。唐人
张怀瓘
《
书断
》谓“叔度(嵇康字)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列入妙品。说嵇康为《三体石经》书人是依据同时代人
赵至
亲眼目睹。《晋书·赵至传》云:“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嵇康子
嵇绍
《赵至叙》亦云:“(赵至)年十四,人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清人朱彝真《经义考》、刘传莹《汉魏石经考》及
周贞亮
《魏三体石经残石拓本跋》等皆据此非邯郸淳书,主嵇康书。
除上述三说外,又有
张揖
和
韦诞
二说。案二说征于史籍皆无确据,多出臆断,故本文(按:即《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不取。
卫觊说质疑
:据《晋书·卫瓘传》,卫瓘“父觊,魏尚书,瓘年十岁丧父。”查卫瓘被害在291年(西晋惠帝元康元年),“时年七十二”,则年“十岁”当229年(
魏明帝
太和三年),是为卫瓘卒年。而《三体石经》建于241年,时卫觊已卒12年,岂能来书写石经。
嵇康说质疑
:《晋书·赵至传》云:赵至卒于280-289年间(西晋太康中),“时年三十七”。以此推算,则他的生年当不会早于242年,据上考,时《三体石经》已经建立。而《晋书》和《赵至叙》却又说他“年十四”,才见嵇康“于学写石经”。如以赵至生于242年推算,“年十四”当在256年(甘露元年),时《三体石经》建已15年。可见嵇康此时来太学写石经应是抄写或摹写之意,这同《
后汉书
》述《熹平石经》“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和《晋书》说
石季龙
“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一样,决非书写或写刻石经。
二、历代流传最多,影响至今的邯郸淳、卫觊和嵇康三人虽然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但他们不仅不可能单独书写石经,而且三人皆不可能参与石经的集体书写工作。
三、至于《三体石经》书写人的具体名单,因原碑损毁严重,自宋以来出土残石均未见有书人姓名,加上《三国志》等文献的阙载,在新的考古资料发现以前,尚不宜妄加推断。
由于《三体石经》碑文不同于《熹平石经》仅用隶书一体。而是以古、篆、隶三种不同的字体写刻,因此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古文一体历来为人们所尊崇,北宋
郭忠恕
著《汗简》,引用《三体石经》古文有122字,
夏竦
著《
古文四声韵
》,引用石经古文亦达114字。
故宫博物院藏三体石经残石。
存文古篆36字,小篆39字,隶书35字,计11行110字。
(残)嗣前(残)施于(残)天弗庸释(残)受命时则有(残)衡在大戌时(残)家在祖乙时(残)惟兹有陈保(残)纯若命则商(残)甸矧咸奔走(残)若卜筮罔不(残)嗣天灭威(残)。
三体石经
石经残石题跋
曹魏三体石经春秋残石
据载:魏废帝曹芳正始年间,昭以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刻《尚书》《春秋》二经,立于洛阳太学之前,其书写者已不可考。晋时始有崩坏,然《旧唐书》唐六典均言,书学生课业,“石经三体书,限三年成读”。知其唐时大体尚存,后屡经丧乱损毁,最终末于土中。至晚清始,陆续有残石出土,亦渐有拓本传世。余曾见清拓数种,此虽稍后,亦不曾逊色,足以宝于箧中,留待秘玩焉。因篆于前以志之。
古文本于六国之迹,发现于西汉
王莽
时,列入学官,东汉以古文经盛,书法亦有传习,汉末渐入旁流,旧貌不复,可见
卢植
上灵帝书。所谓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者殆此,《四体书势》亦言及因科斗之名遂效其行之风气,此石经文字即其证也。余概言之为装饰书体。
小篆始于秦汉,承之而于笔法有所改易,悬针垂露之类乃出,然此石经能恪守玉筋正传,其画有若铁石陷壁,而气势恢宏,足以为百代法,堪与秦囗诸刻媲美。其隶书已不复炎汉之自然生动,后世有方折平硬,如折刀头之目,或以为传自
梁鹄
、毛宏一系,然无证。其时钟繇亦擅此法,有妙尽
许昌
之碑、之叙论,推誉甚隆,世人争效之。虽则若是,此经之隶,仍不失能品,亦便初学可宝也。
戊子年孟秋时节,有幸得观千古名迹,感慨颇多,因为之题识,以效前贤焉。文登丛氏文俊于丰草堂。
曹魏三体石经春秋残石,记鲁僖公廿八年至卅年事。此其旧拓,为余所见第四本,弥足珍贵,可宝也。文俊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