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山文化的发展与研究

龙山文化研究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约从1932年—1959年);发展阶段(约从1960年—1978年),这一阶段以海岱龙山文化明确地从泛龙山文化中分离出来开始,到70年代末海岱龙山文化内部地方类型的研究展开为止;全面振兴阶段(约从1979年—现在)这一阶段的考古调查工作,由于进行了几次全省性的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成倍增长,总数已达千处以上。

二.典型遗址

海带龙山文化遗址已发现1000余处,经过发掘的也有60余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东省的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临淄田旺、寿光边线王、潍坊姚官庄、临朐西朱封、潍县鲁家口、日照两城镇、东海峪和尧王城、泗水尹家城、兖州西吴寺、栖霞杨家圈;河南的永城王油坊和造律台、鹿邑栾台等。

三.分期、特征与年代

典型遗址的分期:尹家城遗址(划分为六期)、丁公遗址(划分为五期)、三里河遗址(划分为四期)。陶器的演化可以反映各个分期的不同特点。

2、各期的文化特征

第一期:本期遗存见于东海峪、尧王城、大范庄、尹家城、西吴寺、前掌大、丁公、三里河、呈子和狮子形等遗址。房址主要为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较小,已经开始出现台基式房屋;墓葬均为中小型墓;陶器的颜色,墓葬和居址差别很大。

第二期:瓷器遗存主要发现于东海峪、尧王城、尹家城、丁公、城子崖、姚官庄、呈子、三里河、狮子行、邹家庄和杨家营凤凰台等遗址。房址中半地穴式、地面式和台基式建筑并存,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居多;陶器中黑陶的比例上升。

第三期:本期遗存主要见于东海峪、尧王城、尹家城、西吴寺、栾台、尚庄、城子崖、丁公、凤凰台、田旺、西朱封、姚官庄、三里河和狮子行等遗址。房址中半地穴式建筑较少,地面式建筑较多;发现少量特大型墓;陶器以黑陶居多。

第四期:本期遗存主要发现于尧王城、化家村、尹家城、王油坊、尚庄、城子崖、田旺和三里河等遗址。房址以方形和长方形的单间地面式建筑为主,某些地区还有双间或多间相连的建筑;大中小型墓均有发现;陶器以黑陶最多,灰陶次之。

第五期:瓷器遗存主要见于两城镇、尹家城、造律台、王油坊、栾台、青堌堆、莘冢集、尚庄、南陈庄、邢寨汪、城子崖、丁公和田旺等遗址。房址、墓葬和第四期相比没有产生大的变化;灰陶比例上升,黑陶比例下降。

第六期:本期遗存主要见于两城镇、尹家城、济宁程子崖、王油坊、青堌堆、丁公、火山埠和杨家圈等遗址。房址多为方形和长方形地面式建筑;墓葬均为小型墓;陶器以灰陶为主。

海岱龙山文化延续了约600年的时间,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的分界,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后。

四.地方类型

1、城子崖类型: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中上游和徒骇河流域的鲁西北地区。

2、尹家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汶河、泗河中上游的泰安、济宁、枣庄地区。

3、姚官庄类型:主要分布于潍河、瀰河流域地区,西界大约在淄河沿岸,东侧似未越过胶莱河。

4、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河、沭河中上游地区和日照、赣榆沿海一带,西、北两侧分别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连,向南似未越过陇海铁路。

5、杨家圈类型: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及其沿海岛屿地区,三面环海,西南部与大陆相连,分界约在胶莱河一线。

6、王油坊类型:主要分布于鲁西南、豫东和皖北地区。

五.社会经济

1、农业:稳固的定居生活是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发展的基础。种植的谷物有粟、黍和水稻。晚期阶段亦有十分发达的酿酒业。

2、家畜饲养业:龙山文化饲养的畜禽以猪的数量最多。

3、狩猎与捕捞:是一种补充经济成分。

4、手工业:制陶业、玉石骨蚌器加工业、建筑业、冶铜业、纺织业。

六.社会性质

1、城址:城的出现是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海岱地区目前已发现古城址4座,即城子崖、边线王、丁公和田旺。

2、文字:文字的创造和使用是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丁公龙山文化文字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已经产生比较成熟的文字。

3、铜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龙山文化已经进入铜器时代。

4、礼制:龙山文化埋葬制度等级分明;礼器成为人们社会等级名分的象征和标志。

5、宗教:神权的地位逐渐下降,由与王权并重转化为依附于王权。

龙山文化时期国家进一步发展,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已进入初期文明社会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成熟。

七.与近邻地区同时期诸文化的关系

1、与小朱山三期文化的关系:海岱龙山文化和小朱山三期文化之间交流、传播和影响的趋向,始终是以前者对后者的输出为主,而小朱山三期文化对大海南岸的影响则十分微弱。

2、与后冈二期类型的关系:城子崖类型对后冈二期类型的传播是主要的,居于主导地位;而后冈二期类型对城子崖类型的影响则比较微弱,居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3、与王湾类型的关系:在总体上,王湾类型对王油坊类型的影响较大,到晚期阶段,有明显的增强趋势。相反,王油坊类型对王湾类型的影响比较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