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观察|南阳书院及南阳教育记忆

山东观察|南阳书院及南阳教育记忆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学术机构,始于唐朝,宋朝最为盛行。明清以来是各地学子科举备考之地,废除科举制度后改为学校。书院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学术机构,有的以教育为主,有的以研讨学习为主。书院学生称为生员,教学方法以自修为主,相互讨论、集体讲解为辅。所用书籍仍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也有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清代中后期,官府加紧对书院的控制。教学、研究受到很大干扰,学术空气减弱,书院失去原有的性质,但仍不失为培养人才的较高级地方。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无论年龄大小、学识高低,所有的有学之士必须经过县、府、院三次童试。程序大概是,先经知县考核圈定送知府复试再定。然后由提学副史主持院试。考中者称“秀才”。“秀才”再经过提学使举行岁考和科考,按成绩分六等,一等者才可以参加“乡试”,合格者举为“贡生”。贡生可以参加每三年(逢子、卯、午之年)一次的乡试,中者称“举人”。乡试的次年(丑、辰、木之年)在京举行会考,中试者称“贡士”。“贡士”由皇帝召集进行殿试。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
南阳书院由朱宫保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5年)创建,作为名儒讲学和供祀之地。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刘解梁重修。据传,南阳书院规模大,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布局雄伟,采光好,环境优,是读书的好场所,附近有钱人的孩子纷纷被送到南阳书院读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秀才、举人、进士,知名道姓的就有20多人,仅马家就出了文武两举人,马秀才还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状元。清末,南阳书院日趋败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名为学堂。
南阳书院前为河神庙,左为文公祠、后是火神庙。

南阳是历史文明之乡,是古运河上的重要码头,特别是明朝嘉靖年间,朱衡开通漕运新渠之后,南阳迅速繁荣,教育事业也随之更加发达,当时私塾很多,分蒙馆和经馆,蒙馆是以儿童学习认字和写字为主,经馆则开始讲解文章和写作,学生的年龄比蒙馆的大些。多数是15岁以上的青少年,据不完全统计,南阳镇上的私塾就有30多家,私塾教学设备因陋就简,授课没有统一进度,根据学生的智力,因人施教,学习年限不固定。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四书”指《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学生初入学,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教材,在此基础上再学“四书”、“五经”,后再读唐诗宋词,学古文,最后练习写诗作文。思想教育主要是讲孔孟之道、灌输封建道德和封建理论教育。
旧式教育,还有一处介于私塾、书院外的教育机构叫“义学”,是以分教式学田收入作为先生报酬的,与私塾、书院最大的区别是学童可以免费入学。据《鱼台县志》(光绪版)载: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南阳镇东西两首各建义学一所,在校学生200余人。
解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得较快,私塾已不存在,1948年南阳解放,成立了第一所小学,政府设有一名负责抓教育工作的助理员。
1953年,微山建县后,南阳区设有一名文教助理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管委设有文教部,有部长1人,1962年撤销文教部恢复文教助理员,1970年撤销文教助理,成立了教育组,共二人负责抓全公社教育工作(包括东姚联中,现为南阳二中)。
1974年,南阳公社教育组增设扫肓干部1人,刘德明负责扫肓工作。
1985年,撤销教育组,成立了教育委员会,由分管文教的副镇长或副书记任教委会主任,下设教委办公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现在为教育办公室,有主任1人,副主任2人。由副镇长分管教育工作。
解放前的小学教育概况

南阳镇是古运河上的重镇,自从明嘉靖四十年(1565年)朱衡开通漕运新渠后,南阳逐渐繁华,因此,教育事业也随之兴旺。当时,官办和私办的私塾较多。
然而,这些私塾只有那些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才能进去学习,广大贫苦的渔湖民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
经考查,在明末清初官办、私办的书院、私塾就有30多家,唯有马家高台子办的私塾时间最长,出了不少秀才、贡生、举人、贡士等。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鱼台县出资在南阳东西两首各建义学一所,可免收学费。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废科举兴学堂,1920年在山东省立三中(济宁高级中学)学习的南阳人马文杰,毕业返回家乡,在南阳创办了第一所学堂,学堂设1—4年级,开设的课程是国文、算术、体育、中国历史、地理、国画、音乐等。
1934年(民国二十九年)土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学堂时停时开,同年,校长马文杰被暗害。
1935年,马著炳就任南阳小学堂校长,并从事我党地下工作,学堂有70多名学生,教师6—7名。日伪军侵占南阳,马著炳调离,学校停办。
解放后的小学教育发展

1945年南阳镇第一次获得解放,随之办起了小学教育。1946年解放军北撤,国民党又重占南阳,小学教育遭到破坏,开明人士马希瑞夫妇自筹资金,重新修建南阳小学,开学时共3个班级,学生60多名。
1948年,南阳第二次解放,南阳小学又在原小学的基础上开始扩建,当时积极筹备的有段景昌、马驭寰等人。1949年由凫山县人民政府教育科批准正式建校。段景昌为校长 ,学校设1—4年级,三个班(有一个为复式班)。
1950年全镇(区)小学逐渐扩增,先后办起了马闸、建闸、东姚、南田、李埝、王楼、于屯、李桥、渡口等十几处小学。高小(五、六年级)共4个年级,初小(1—4年级)共30多个班级,在校学生千余人。
1958年,南阳小学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全社共有完小6处,小学15处,计54个班,在校学生2100余人,其中女生542人。
1966年全国掀起了“文化革命”运动,学校受到很大影响,南阳各小学师生也闹起了“革命”,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读书无用 ”的思潮泛滥。学校以毛主席语录,报纸为主要教材,辅以其它文体活动。
小学教育制度是五年制,1-3年级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体育,4、5年级的课程是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自然、体育、美术、音乐七门。
1983年以来,全镇小学教师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评教学能手,创优质课”活动,小学教育质量得以不断提高。1990年镇小学在全县统考中,成绩较好,跃入全县先进行列。
1985年,省委、省政府在微山召开的“南四湖开发现场办公会”上,决定对在“三岛”南阳岛、独山岛、微山岛,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上的民办教师录用为全民所有制固定工 ,以工代教,这次南阳镇共有53名合格民师转正。
学校“六室”齐全,仪器配套,各项指标均达到省定义务教育标准。
中学教育

南阳镇第一中学。原名微山县第七中学,创建于1960年9月,校长是邵德正,校址是现在的南阳卫生院。由徐广贞和宋文成二同志经手购买了建民队的十亩地,邵德正同志负责建校,学校建房18间。当年招收新生108名,初建规模较小,1962年暂停办。
1962年为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撤销微山七中,在校学生并归微山三中(校址:两城乡东单村)。
1968年,为了发展湖区中学教育,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完小一律下放到大队来办,在原南阳中心小学校址(现在的南阳镇一中)建立了南阳公社中学,后更名为南阳中学。
同时撤销微山七中建制,从1968年——1971年每年招收初中新生110名。
1971年开始招收高中,1971年——1972年每年招收高中两个班,1973年——1975每年招收高中一个班,1976年——1978年,每年招收高中两个班。
1980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高中停办,该校只设初中班,1972年——1980年招收的高初中班均为两年制。1981年恢复三年制。
1982年,按照上级指示,又将南阳中学恢复为微山七中,1991年后又更名为南阳镇第一中学。
南阳镇党委、政府,狠抓教育工作,在资金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建成教学楼两幢,面积为3400平方米,2001年学校建成教工宿舍楼一幢,面积为1200平方米,结束了南阳镇没有教工宿舍的历史。
1990年以来,学校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设备不断更新,目前有先进的语音室、设备仪器齐全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音美室、教职工活动室。
由1990年的6个班发展成12个班,在校生已有近600人。教职工50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有20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1人。1998年9月满昌美同志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杨芳同志获“济宁市语文教学能手”称号; 褚小雁同志获“济宁英语优质课一等奖”;黄书琪同志获“济宁市基本比赛一等奖”。
南阳一中历年来坚持以教学为主线,一切为教学一线服务的原则,全面开展业务活动。学校以“抓好质量、开展活动、留住学生、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南阳镇第二中学。南阳镇二中的前身是东姚联中,始建于1968年,校址座落在昭阳湖中的东姚村。1969年开始招收初一生34名,当时教室宿舍共9间。后来由于湖里蓄水,水位升高,渔湖民迁至新京杭运河岸上居住,为了解决渔湖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东姚联中也随之迁到运河南岸王楼村,遂更名为王楼联中。
由于各村小学毕业生增多,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不能升入初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镇党委、政府决定,将王楼联中收归镇管理,1990年更名为南阳镇第二中学。
南阳镇二中于1975年筹建,县教育局拨款1.2万元,由东姚管区出工,共建教室、宿舍18间,1976年开始招收初一新生54名。
南阳镇二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教委办直接管理,学校由于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校风校貌有了新的变化,因而每年的升学率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学的基本建设,1991年镇党委、政府下拨款一万元,扩大教室6间,筑建了围墙,安装了铁制大门,当年扩招一个班,新生54名。

1994年建瓦房19间,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后经多次改建,增加教学设施。
到2010年底,全校共有3个年级,8个班,在校学生440人,学校占地面积7亩,教室20间,学生宿舍7间,教职员工19名。
南阳公社渔业中学。为了提高湖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普及渔业科技知识,经微山县教育局批准,于1964年成立了南阳公社渔业中学。
当时,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公社资金短缺,无力拨款建设,渔业中学借用了南阳村民房6间作教室,由公社文教助理员彭元祥兼任校长,马广胜任副校长。聘请了3名教师教学。
学生半工半读,实行勤工俭学。每天上午授课,下午劳动实习,渔业中学成立4年,共为湖区培养了60多名渔业技术人才。对发展渔、湖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8年,经微山县教育局批准成立了南阳公社中学,渔业中学随之停止了招生。(周冰凌)

发布于 2022-10-29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