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
(微博)
》等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
多年前的著作最近被读者指出涉嫌抄袭
。一位读者比对了他的《青楼文化》一书以及南开大学教授陶慕宁等学者的作品,认为存在剽窃行为。在回答记者求证时,南开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陶慕宁说,孔庆东的确抄袭了自己的作品。此前不久,孔庆东曾公开指责抄袭。昨天他在回应抄袭指控时说:是政治迫害。
【网友定性】
属于“窃取文义”式抄袭
这位读者以“莱卡”为名在网络论坛“凯迪社区”指出,孔庆东的剽窃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改头换面。“就像是偷了人家一辆汽车,使用前重新喷喷漆。”
陶慕宁于1993年出版了《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这是一部大约25万字、被同行引用颇多的古代文学研究著作,2006年再版。他还在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期为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同名的选修课。
主攻中国现代文学的孔庆东,最早于1995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青楼文化》,2008年改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全书10万字左右。
网友“莱卡”认为,两部介绍青楼文化的作品,文字不完全等同,问题在于,两位作者引用的文献材料、这些材料出现的次序、作者对于材料的总结都大致相同,属于窃取文义。
【原作者回应】
是非常低级的抄袭
“实事求是看他的东西,再看我的东西,就会明白,他确实抄袭。”陶慕宁说,《青楼文化》一书的基本框架和观点是抄来的,只是换了一些表述方式。
陶慕宁最早注意到孔庆东的作品不是《青楼文化》,而是《空山疯语》,其中有130多页的篇幅涉及青楼文化,内容与《青楼文化》一书大致无异。
2009年,陶慕宁本人在澳门大学访问时,见到该校图书馆藏有一本题为《青楼文化》的著作。出于对同领域作品的兴趣,他借阅了出来,结果“一看就生气了”。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孔庆东还出过这本著作,而且已经销售了十几年。
后来,陶慕宁指导的一些研究生也发现了孔庆东作品中的抄袭行为,想要公开撰文点名批评。但陶慕宁说,自己虽然被抄得“很不愉快”,但自身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而且孔庆东近年来知名度较高,自己不愿被视为那种“借打名人给自己出名的人”。
如今,陶慕宁也注意到读者“莱卡”对于孔庆东涉嫌抄袭的指责。他认为,孔庆东做的是“非常低级的抄袭”。
“能看得出来他没有(相关的)研究。”陶慕宁说,“我自己写的东西,我心里太有数了,你抄没抄,我一眼就看得出来。”
【孔庆东承认】
没有做过专门研究
“莱卡”还指出,孔庆东《青楼文化》的一些内容还与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刘达临1993年的著作《中国古代性文化》的描写如出一辙。此外,“莱卡”还挑出了孔庆东书中引用古代文献时一些让人费解的错误,称有些错误很低级。
《青楼文化》书末专门为读者列出了10本“参考书目”,包括陶慕宁的《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刘达临的《中国古代性文化》。
而在《后记》中,孔庆东再次强调:“作为一本非学术性的‘科普’读物,基本上还可以交差。无论从知识的介绍上还是涉及的问题上,自认为点与面的结合处理得还算妥切。但是总觉挖掘尚浅,平面罗列有余,而纵深开拓不足。材料准备也很不充分,使这支笔难以做到游刃有余。”他表示:“这些都是由于未曾对青楼文化进行过长期细致的专门研究而导致的必然结果。”陶慕宁教授对此评价:“没有研究你干吗出书啊?”
【网友不爽】
孔的回应是拿大帽子压人
孔庆东本人公开表达过对抄袭的批评。在自己主持的一档网络视频节目中,他针对“方舟子举报朱学勤抄袭事件”点评指出:“我们要看到中国学术界的学风的确非常不正,抄袭的事情特别多,当然界定什么是抄袭,这个要非常谨慎。但是不规范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多的,我本人在学术界,我自己就看到大量的抄袭的现象,实实在在的抄袭,整段整段的,甚至整篇整篇。当然发生在学生身上,主要是我们老师要求不严,但是也有一些发生在学者身上。我觉得这个时代,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我们要反省,我们的学术制度是有错误的。”
“我们国家勇于打假的人太少了,还不够,我们不但要向复旦大学挑战,还要向北大、清华(挑战),我们要严格要求自我,加强监督,净化学术风气。”孔庆东说。
呼吁打假的教授被发现抄袭?网友说这真是“说嘴打嘴”,昨天孔庆东被指抄袭成了微博里的热门话题,网友纷纷喊孔教授出来回应此事,给个交代。孔庆东昨天在微博里回应了此事,称“是政治迫害,每月一次,让他们炒去吧”。后来他又回应另一位网友时说:“是南方系的政治围剿”。针对孔庆东的回应,网友嘘声一片,一位网友这样说:孔教授习惯性地把学术争议归结于政治迫害,反诬人家炒作。只可惜在互联网时代,这招不管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蒙混是混不过去的。既然是学术争议就应该拿事实说话,大帽子吓不到人了。
【网友质疑】
方舟子打假“双重标准”
还有的读者喊方舟子出来打假,并且说明请不要“假打真炒作”。对此,方舟子发了数条微博进行回应,主要意思是,抄袭指控不成立,其中一条这样说:“孔庆东 《青楼文化》是普及性著作,普及性著作的抄袭标准与学术著作不同,无需对观点出处一一注明。他在引用陶慕宁、刘达临著作内容时不是照抄,而是用自己语言做了改写,而且在书后将二者列为参考书,所以不是抄袭。如果引用过多,则涉及版权问题,我没有比对过,不知引用的篇幅多少,对此无法评论。” 对方舟子的这一结论,网友显然不接受,由此展开了抄袭标准的讨论。一位网友说:“把这两本书摆在一起,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来孔庆东只是用自己的话把陶先生的著作复述了一遍,高中写作文时我经常这样干。抄了就抄了,方舟子你站出来说他没抄,你给他作证?孔和尚写这本书时是你在边上伺候着的?”另一位网友则这样评论:“抄袭有两种标准,一种是通常的标准,一种是方舟子的标准:他定义的抄袭,比如朱学勤,通篇文章只有2-3处引用不规范,还是抄了。因为‘抄的多少不影响定性,只决定程度’;孔庆东和他自己就没抄,虽然不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但是方舟子是跨界裁判,手握司法解释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