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畸形严重或症状明显者需保守或手术治疗
疾病定义
人正常的脚底是自然的弓形,但有扁平足者,脚底基本是平的,没有明显的
足弓
,站立时,脚底内侧可以直接触地。
扁平足(flatfeet),又称平足畸形,是指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因导致的足内侧
纵弓
低平或消失,常常伴有后跟外翻,前足外展畸形。扁平足大多数无症状,少数伴有足踝部疼痛等症状,此时可称之为“平足症”。
平足症,是以足内侧纵弓塌陷为主要表现的足部畸形,同时伴有足踝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的统称。
流行病学
国内文献报道扁平足的发生率为3.7%~8%;国外文献报道则为2.7%~22%。
研究显示,扁平足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体重相关。
-
一般认为正常人体
足弓
形态发育成熟的年龄为6~10岁,3岁的扁平足发病率为54%,6岁时降至24%;
-
男孩扁平足发生率高于女孩,分别为52%与36%;
-
体重与扁平足发生率呈正相关,肥胖儿童扁平足发病率为62%、超重儿童为51%、正常体重则为42%。
疾病类型
根据病因分类
先天性扁平足
大部分儿童和青少年为先天性扁平足。
后天性扁平足
又称获得性扁平足。成人的扁平足可由先天性扁平足延续而来,也可因其他原因继发获得。
根据软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分类
柔韧性扁平足
也称姿态性扁平足。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表现为软组织虽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的弹性,负重时足扁平,除去承受的重力,足可立即恢复正常。
僵硬性扁平足
在青少年中多数由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如骨联合、垂直距骨等)所致,手法不易矫正。
柔韧性扁平足随着年龄增长往往会发展为僵硬性扁平足。
僵硬性扁平足还可进一步分为痉挛性扁平足和挛缩性扁平足。
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韧带的功能不全,骨骼结构异常,以致无法维持正常的
足弓
生理结构,导致
足弓
塌陷,形成扁平足。
基本病因
先天性扁平足
遗传因素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患有扁平足,或可遗传给子女。
跗骨联合
跗骨是组成足后半部的短骨,共有7块,包括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和3块楔骨。
跗骨联合是一种少见的骨骼发育畸形。指原本独立的两块及以上跗骨长到了一起,跗骨之间的关节活动度降低甚至消失。
在先天性扁平足中,跗骨联合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其中跟距跗骨联合和跟舟跗骨联合较为多见。其他跗骨联合,如距舟联合、跟骰联合、舟骰联合、舟楔联合等较为少见。
副舟骨
舟骨为7块足跗骨中的一块,副舟骨是一种先天异常,指在舟骨结节处形成一个额外的、独立的副骨。
正常情况下,胫后肌腱经过舟骨的内侧面的“下面”,而副舟骨的存在,迫使胫后肌腱走形于副舟骨内面的“上面”,且比较牢固地止于副舟骨上。
这一改变破坏了胫后肌腱提起足纵弓及使足内翻的作用。
先天性垂直距骨
可分为骨性畸形与软组织病变。
-
骨性畸形:表现为舟骨与距骨颈的背侧形成关节,将距骨锁在垂直状态。
-
软组织病变:包括胫舟韧带和距舟背侧韧带挛缩,跟舟韧带被拉伸、松弛,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及跟腱挛缩,腓骨长肌、胫后肌腱移向踝前方起背伸肌的作用等。
后天性扁平足
胫后肌腱功能不全
后天性扁平足最常见的病因。
胫后肌腱就如同桥梁的悬拉索一样牵拉维持着
足弓
的正常形态,一旦胫后肌腱出现炎症或者退变,足弓的高度就会开始逐步地塌陷。
骨与韧带的损伤
如足部外伤、足
跖跗损伤
(Lisfranc损伤)、医源性损伤等。
足骨与关节的病理性破坏
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神经肌肉病变
脊髓灰质炎患者,足内外在肌力失衡后,可遗留扁平足。
功能性损伤
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怀孕、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等,使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的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长期患病卧床、缺乏锻炼,以致肌萎缩、肌张力减弱时,在负重时可有足弓下陷。
退行性变
扁平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由于年龄增加,胫后肌腱逐渐变性,逐渐难以保持足弓结构,导致扁平足发生。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有足踝部及小腿下部疼痛症状,常常伴有站立姿态和行走步态的改变。
典型症状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无明显症状。
有症状者可表现为足中部内侧疼痛,向脚踝及小腿内侧延伸,提踵(抬起脚后跟)、长时间站立或步行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患者还可表现为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内缘饱满、足纵弓低平或消失、舟骨结节向内侧突出,步态异常,如外八字步态等,患者鞋子后跟的内侧缘可因此而容易磨损。
此外,患者足弓塌陷及疼痛的程度严重时,还可出现行走或运动能力下降。
伴随症状
可伴有足踝关节肿胀,或伴有拇趾外翻、后跟外翻或膝关节X型腿畸形等。
无症状者通常无需就诊,如出现足踝部疼痛、关节僵硬、行走障碍等症状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若家长发现孩子有扁平足症的可能,也应及时前往医院确诊。
通常情况下,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足部情况结合询问患者病史即可诊断。
就诊科室
优先前往骨科就诊;小儿患者可前往儿科就诊。
在基层医院也可选择外科或者全科医学科就诊。
相关检查
该病行辅助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以及寻找造成足部疼痛的原因。
足印法
足部浸水或蘸印泥后站立于白纸上,测量
足弓
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比例。正常值为2:1,扁平足为1:1、1:2,重度扁平足则无空白区。
X线平片
足部侧位X线片可很好的显示
足弓
的结构,测量
足弓
的角度改变。此外,亦可以发现关节情况。
CT
能够提供比X线平片更为清晰、细节更多的画面。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性解剖,对鉴别骨性畸形,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有较大帮助;同时,还能够明确骨关节炎或其他骨破坏的严重程度、累及范围。
磁共振成像及超声
在怀疑扁平足由于软组织损伤或肌腱损伤引起时,可行磁共振成像或超声检查。
鉴别诊断
扁平足需与其他足部相关疾病进行鉴别,如足底筋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等。通过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通常不难鉴别。
足底筋膜炎
主要为足底靠近足跟处疼痛,有明确压痛点。足部外观正常,可见明显的
足弓
结构。X线片无明显异常。
跗骨窦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或者足背外侧疼痛,多发生在足崴伤后。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跗骨窦周围积液、水肿,合并有软组织和韧带损伤等。
6~8岁及以下的儿童,足弓尚在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无症状的柔软性扁平足无需任何治疗。当患儿出现症状时,虽然支具是否能长期矫正扁平足畸形的尚无定论,但目前仍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开始穿戴矫形支具。
成人扁平足患者在无症状时无需特殊治疗,但是扁平足患者由于特殊的足弓,导致无法耐受剧烈或长时间的行走、运动,因此需根据个人情况,在咨询医师后,对生活及运动方式作出适当调整。
有症状时,大部分扁平足患者可通过穿戴支具矫形器缓解疼痛、改善站立及行走姿态,但对于成人来说,支具矫形器无法纠正足部骨骼畸形,小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无论扁平足处于何种阶段,均可考虑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出现疼痛症状时应尽量减少患肢活动、及时休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改变活动及生活方式等,必要时还可穿戴矫形支具或矫形鞋垫。
在扁平足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矫形支具,足弓垫仍是最常用的扁平足矫形支具。当患者轻度畸形且畸形柔软可复时,半刚性的足弓垫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足弓垫的内侧呈楔形抬高,支撑足的内侧
纵弓。
后跟杯的设计可限制并纠正后跟的位置,将外翻的后跟维持在中立位。
其他矫形支具还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UCBL)定制型后跟稳定支具、亚利桑那系带式足踝部支具、足踝部铰链型支具等。
药物治疗
扁平足的药物治疗主要为镇痛,如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扁平足一般不采用甾体类药物局部注射(封闭治疗),因为这有可能进一步削弱肌腱的功能。
手术治疗
如果扁平足患者症状较重,以致影响生活质量,且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扁平足畸形出现进行性加重时,则可考虑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软组织转移修复术、骨性手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
软组织转移修复术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是成人引起扁平足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最常用趾长屈肌健转位或拇长屈肌腱转位重建胫后肌腱。其他如腓骨短肌转位、胫前肌转位、内侧三角韧带修复、跟舟韧带(弹簧韧带)修复、跟腱延长等根据病情的需要酌情采用。
骨性手术
跟骨内侧移位截骨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骨性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能够可靠地纠正扁平足跟骨外翻畸形,恢复内侧纵足弓,减轻跟舟韧带及内侧韧带的劳损,改善足的负重和足踝部的生物力学特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此外还有内侧楔骨开放跖屈截骨术(Cotton截骨)、外侧柱延长截骨术(Evan截骨)、三关节融合术等,需根据扁平足的类型和阶段进行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距下关节制动术
主要是应用于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
青少年扁平足症的治疗与成年人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成年人主要是矫正力线与畸形获得一个稳定的跖行足、改进或者恢复足的功能。而对于青少年,不但要考虑达到成人的治疗目标,更要考虑到治疗是否有利于足的生长发育与自身的功能恢复与重建。
因此,手术应该尽量避免关节融合和在骨骺的部位进行截骨。距下关节制动术以不破坏骨骼的方式制动距下关节,抬高距骨头,从而改变足部整体骨骼的位置形态。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足底按摩:可以将适当大小的圆球(如网球等)或瑜伽柱置于脚底来回滚动,可以有效改善足弓的柔韧性,以及缓解足底疼痛。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扁平足患者是否要佩戴矫正支具?
6~8岁及以下的儿童,足弓尚在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无症状的柔软性扁平足无需任何治疗。
对于其他足弓发育完全的、无症状性的柔软性扁平足患儿是否需要采用支具治疗,存在较大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足弓垫无法长久改善扁平足骨骼形态或足踝部功能。而近年发表的一些长期临床研究认为,足弓垫能够显著改善甚至纠正远期儿童的行走步态,足弓及足部骨骼形态。
当患儿出现症状时,虽然支具是否能长期矫正扁平足畸形的尚无定论,但目前仍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开始穿戴矫形支具。
成人扁平足患者在无症状时无需佩戴矫正支具,有症状时,大部分扁平足患者可通过穿戴支具矫形器缓解疼痛、改善站立及行走姿态,但对于成人来说,支具矫形器无法纠正足部骨骼畸形,小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大部分扁平足无明显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当扁平足畸形伴有足踝部疼痛,进展成为平足症时,不同病因以及不同阶段的平足症预后差异较大。
绝大部分平足症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其症状及行走功能亦可获得较大的改善。
并发症
-
扁平足由于足弓的缓冲结构消失,可能导致在跳跃、运动时外力冲击对足踝部以上的骨与关节甚至内脏、大脑等器官造成损伤。
-
扁平足也可诱发足部关节的退变,造成关节炎的发生,或者导致跖骨的疲劳性骨折等。
-
站立位时,扁平足的外翻畸形会导致小腿内旋从而使得膝关节外翻,引起膝关节疼痛。小腿内旋、膝关节外翻进而还可导致股骨内旋、骨盆前倾,脊柱生理弧度丢失,从而引起腰背部疼痛。
扁平足日常注意控制体重、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管理
-
控制体重、劳逸结合,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足踝部功能锻炼。
-
选择一双带有较硬且稳定的鞋帮以及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并且鞋最好不要有鞋跟。
-
适度运动或行走后应及时休息,可进行足底按摩。
日常病情监测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无需治疗,不过仍需注意是否出现明显症状,如疼痛或扁平足畸形显著加重等,必要时还需及时就医,在医师指导下对扁平足进行合理的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
日常需注意避免穿不合脚的鞋子。
-
当平足症的疼痛症状出现时,需要及时休息,减少活动。
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足部肌肉强度的锻炼起到对扁平足的预防作用,如用脚趾拾取弹珠或鹅卵石,踮起脚趾走路等。
如果有体重过重的情况,需要进行减肥锻炼,以减轻对足弓的负担。
王正义等. 足踝外科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78.
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 外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604-605.
Dare DM, Dodwell ER. Pediatric flatfoot: cause, epidemi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Curr Opin Pediatr. 2014 Feb;26(1):93-100.
Harris EJ, Vanore JV, Thomas JL, Kravitz SR, Mendelson SA, Mendicino RW, Silvani SH, Gassen S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Pediatric Flatfoot Pane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flatfoot. J Foot Ankle Surg. 2004 Nov-Dec;43(6):341-73.5. Halabchi F, Mazaheri R, Mirshahi M, Abbasian L. Pediatric flexible flatfoot; clinical aspects and algorithmic approach. Iran J Pediatr. 2013 Jun;23(3):247-60.
Castro-Mendez, A., Munuera, P. V., Albornoz-Cabello, M.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custom-made foot orthoses in subjects with excessive foot pronation and lower back pa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linical trial. Prosthet Orthot Int. 2013 Oct;37(5):384-90.
Bernasconi A, Lintz F, Sadile F. The role of arthroereisis of the subtalar joint for flatfoot in children and adults. EFORT Open Rev. 2017 Nov 8;2(11):438-446.
举报不良信息
|
投诉侵权信息
|
申请删除词条
|
意见反馈
|
贴吧讨论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