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告别春晚21年,至今不肯低头:我不认命,不想让后代蒙羞
来源:雪球App,作者: 自由如风B,(https://xueqiu.com/3583653389/133958100)
有一个人, 他是这个时代的超级另类。
他曾说: “这个社会已经这么烂了,难道还要把余生烂下去?”
这位老前辈是圈里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年少成名,半生流离,晚年一身钢骨正气。
在这个流量时代,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就会被覆盖。但他离开得越久,我们反而更怀念他。
他就是上过11次春晚,却“消失”了21年的喜剧之王--陈佩斯。
39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做艺的大旗,而今65岁,他又将这面旗帜传给了而立之年的儿子。
10月11日,陈佩斯带着儿子接受采访,据了解,这是父子二人一起在成都表演喜剧作品之后,举办了一场见面会。
今年65岁的陈佩斯,这次再露面已苍老明显,但在现场跟大家传授起喜剧知识时,仍旧是过去那个舞台上最亮眼的喜剧之王模样。
01
有人问为什么每年的春晚,陈佩斯都会成为大家讨论的对象,答案很简单: 没有陈佩斯如今春晚的舞台上就不会有小品。
曾几何时,陈佩斯几乎成为了春晚的标配,自30年前开始陈佩斯这个名字就和春晚密不可分,在我的记忆中,春晚如果没有陈佩斯的小品是不完整的。
1984年,整个中国还没有“小品”的概念,直到春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看着他小品长大的那群人,或许看着这些经典画面,还能找回当年的记忆: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演小品《吃面条》,
陈佩斯对着一个空碗呲溜了两碗面条
《羊肉串》里叫卖羊肉串魔性的声音
好像还在耳边回荡。
看着他跑过来,
自动代入了“队长,别开枪!是我!”
“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后来回想起那个时期,陈佩斯坦言, 早几年是没有剧本的,都是即兴表演。
不得不感慨那个年代的大师,就是有这样的底气,把即兴做成经典。
就连开创经典的《吃面条》,最开始也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去做观众见面会时表演的小节目。
当年春晚的总导演,直到开场前还在犹豫,千叮万嘱: “你们记好了,千万别说错话,要是出了重大事故,你们可就害了老哥我了! ”
结果那一年春晚,《吃面条》逗乐了全国观众,陈佩斯和朱时茂一炮而红。
那一年还没有“表演观众”的概念,台下有人捧腹,有人前仰后合,甚至有人笑得从椅子上倒了下去。
陈佩斯彻底火了,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成了中国喜剧的 “陈佩斯时代”。
“陈佩斯”三个字,也一跃成为节目质量和春晚收视率的保证。
和其他的喜剧演员相比,陈佩斯对肢体语言的控制能力相当出色,分寸感和精确度都把握的很好。
我们时常觉得卓别林的喜剧夸张,但是从不觉得尴尬、反感,这就是肢体语言在喜剧中的重要性。
舞台上,他是卖丑浮夸的“蹩脚”演员;舞台下,他已是当下最炙手可热,实力与口碑并存的表演艺术家。
陈佩斯的小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的追求远不止于此。 他希望能让中国的喜剧走得更远。
于是每年除了打磨小品之外,他还成立影视公司拍电影。
他亲自参与导演、编剧,出任主演,不出所料他投资的电影,做一部火一部。
“我们的电影那时候票房都在前三名,前面可能是港台片,但我们的没掉出前三名。”陈佩斯不无自豪的说。
那些年,陈佩斯的喜剧非常红火,那个秃头、小眼睛一脸贼笑的陈小二,可以说是最深入人心的喜剧角色。
那些年,人人都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演员。
却鲜少有人知道, 脱下了喜剧演员外壳的他,还是个铁骨铮铮的硬骨头!
02
陈佩斯11年的春晚之路,在1998年演完《王爷与邮差》后戛然而止。
很多人说陈佩斯“江郎才尽”,所以才在最高峰的时候退下来。可是其实,只是陈佩斯决心退出春晚的原因,比大家想象中要残酷。
那就是后来名震一时的“状告央视”事件。
那一年,央视下属的子公司未经授权,就将他与朱时茂在春晚表演视频VCD肆意出售,他一怒之下,将其告上了法庭。
陈佩斯赢了,赢得毫无悬念,也赢回了他该得的尊重;但陈佩斯也输了,法院的判决让他从此以后再没能登上央视,甚至无戏可演。
在一次谈话节目里,主持人问陈佩斯: “离开春晚,你后不后悔?”
他想都没想,便说:
“不后悔,上春晚的时候,我过得很狼狈,见谁都是大爷,作品里的东西受到太多的限制。
当时我提出过许多的想法,但每一次人家都说“NO!”那么我也有说“NO”的权利,虽然说这个字的代价比较大。”
主持人又问:“9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面临知识产权被侵犯,为什么你就那么忍受不了?”
陈佩斯说:“当然要发声,至少要让人知道,我是被侵犯的,否则五十年一百年后,我们的后代看到,会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
他愤怒的,不是那个侵犯你的人,而是面对侵犯,我们选择了漠视和沉默。 ”
在侵权官司胜诉之后,陈佩斯也曾说过:“ 我不是什么斗士,千万别高抬我。我只是对错误的事情,说了个“不”字。 ”
很快,陈佩斯成了众矢之的,谩骂、恐吓一时全涌了过来。
自此,陈佩斯再没有接到过任何广电系统的演出,各大演出单位和地方台也纷纷响应,演艺生涯遭遇史无前例的寒潮。
同一时期,陈佩斯的影视公司也被迫关闭了。
“当时偷瞒漏报票房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当年派出5个组到河北去监票,有的地方演7场却只报3场,有的地方100%到80%的上座率,但上报却只报40%上座率,非常混乱。”
每部电影盈利的,只刚好够下一部开机。如此算下来,拍一部亏一部,还要为此去负债。
到处都是“灰色地带”,四处都是“潜规则”,周围充满着打压。
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关闭公司。
那时候他搬离了城市,和妻子家人一起搬到了早些年承包的一片荒地上。
“我去种石榴了。”陈佩斯跟好友如是说道。其实那里什么都种不出来,只是陈佩斯想去静一静。
03
一别至今,很多人都在问这些年陈佩斯都在干嘛?
虽然没有了春晚这个舞台,也暂别了小品,但是陈佩斯心中的喜剧之王还在继续。
他将喜剧带到了话剧的舞台上,不管是小品还是到话剧,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执拗。
虽然喜剧舞台转型到了话剧上,不可避免的还是很现实的主题,他总是能够洞察到小人物背景下的这个被扭曲的社会。
告别春晚的这21年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致力于喜剧作品,他有着对苦难的敏感和对残缺的不满,有着与底层的“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气。
2001年,他带着他的首部话剧《托儿》,重新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他很幸运,又或者说是命中注定,上天就想让他吃这碗饭,《托儿》的首场上座率就达到了惊人的95%。
紧接着,他带着《托儿》开始了全国巡演,在全国近50个城市演了120场,观众人数达17万之多。
陈佩斯再次出头了,又或者说是浴火重生。 他让所有人知道,他不是离了央视活不了,他也不是只会演小品,他的艺术造诣深得很!
从此,他一心钻进了话剧的洪流之中。《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阿斗》、《老宅》、《戏台》……一出又一出话剧从他手中诞生,每一部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剧目。
在全国各地演出超过500场的《阳台》甚至被上海戏剧学院纳入教科书,让更多后辈去分析学习,这足以看出陈佩斯的高深造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中国舞台文化最为凋敝的时代,陈佩斯走到了剧场中,并且做出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而他证明,有才华的人走到哪都发光。
他一生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却被大家称作艺术家;他21年没有再出现在小品舞台上,但提到经典,人们还是第一个想起他;
每个去看过他话剧的人,都折服,说原创剧本中几乎无人出其左右;每一个当过他学生的人,都知道他严厉,却从来都服气。
“到了这个年纪,怎么有点气力不足了。” 老爷子不服输,说自己到闭眼那一刻,都做喜剧,可是他也承认自己老了,所以主演的位置让给了儿子。
可他依旧一身桀骜,数十年如一日的穿着老式的黑色布鞋,说话的时候有些散漫的晃悠着小腿。
但嘴里的话,无论是20岁,40岁,亦或是65岁的如今,都一如既往的硬气:什么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我就是要说No!
或许就像那就话说的: 你不怂,生活就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