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有两大水文化世界遗产,一个是世界文化遗产浙东古运河,一个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诸暨赵家桔槔井灌工程。这都是大禹治水文化的延续和见证。
大禹文化作为绍兴又一高速运转的“文化引擎”,给绍兴旅游、文化、经济注入无限活力,也促进了绍兴对大禹文化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
新时代的绍兴,必须是因水而美的大美绍兴,也必须是依水而兴的发展绍兴,更应该是人水和谐的和谐绍兴。
人水和谐,是本深奥的书。幸运的是,绍兴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稽山鉴水绿意盎然。 (记者 袁云 摄)
“一城一水”发展新格局
四月的绍兴,天朗气清,灵秀的浙东古运河微波泛动、蜿蜒东流。金色的阳光尽情地倾洒在古运河两岸,莽莽之景尽收眼底。
站在古运河的堤岸上,恰如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约见。
位于越城区稽山公园的又一村码头,游人如织。每天,有一趟游船往返于又一村码头和柯岩风景区鲁镇二号码头之间。
今年2月,鉴湖水上新游线正式开通,全程约13公里,这是绍兴市区水路客运规划的10条主线之一,单程航行70分钟左右,是目前绍兴最长的一条水上旅游航线。它将世界文化遗产古运河、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古老的鉴湖和绍兴古城串联在一起。
沿途的风景中,有风则江、马太守庙、钟堰遗韵、快阁揽胜、鉴湖诗廊、杏卖桥、画桥、秋水长天阁、柳姑亭、陆游故里、古纤道、柯岩风景区……
古运河两岸,那些烟雨中的楼台,清晰可识的古迹,幽深的宅院,湖泊中的轻舟,古老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城池,和在大运河上来而复返的一支支船队……
一切都恍若隔世,渺如云烟。
来自绍兴水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今年清明假期,近7000名游客乘坐了乌篷船畅游浙东古运河绍兴城区段,体验了绍兴水乡的乌篷文化。
斗转星移,大禹治水精神代代相传,留下了诸多著名的水利瑰宝,浙东古运河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成果。这条绍兴的母亲河,流淌了数千年,见惯了红尘繁华,但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而渐渐没落;好在时隔不久,随着浙东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的推进,尘封的历史被开启,古运河又再现当年的绮丽古朴之风。
“治水、护水就是为了市民亲水、爱水,最终实现人水和谐。”绍兴市旅游集团董事长沈安龙说,从今年开始,市区旅游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逐步从旅游门票经济转向旅游产业经济,通过5年发展,形成“古城+水城”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绍兴深入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将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作为首要目标,贯穿在绍兴“十三五”规划中。而根据绍兴文化旅游“十三五”规划,绍兴将大力发展全市域旅游,推出古运河文化、水城风情等10条文化主题经典游线。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之旅资源,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水道、环城河、古鉴湖、浙东运河、八大湖、东湖、东鉴湖水乡风貌示范区、浦阳江流域、曹娥江流域、口门大闸等发展水文化旅游项目,传承大禹精神。
绍兴全市除了诸暨五泄、西施故里、白塔湖,新昌水库,柯岩等已有的几条水上游线,今年,绍兴港航部门还将重点谋划嵊州艇湖湿地、东鉴湖湿地公园、柯桥瓜渚湖水上游线和诸暨白塔湖至西施故里游线开通工作,同时也将加快曹娥江水上旅游的开发。
《大禹治水》绍剧里程碑
1996年3月,浙江绍剧团进京公演《大禹治水》。
北京人民剧场,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大幕开启,大禹扮演者周剑瑛走上舞台,喧闹的观众席瞬时安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迎着掌声,周剑瑛往舞台中央慢慢靠拢。掌声还未平息,周剑瑛轻抚着身上的远古装束开唱。紧接着,那极具穿透力的绍剧唱腔在剧场响起。
当年才30岁的周剑瑛被选中担当《大禹治水》的男一号,他自言压力很大。为了保持自己极具穿透力的绍剧唱腔,周剑瑛日夜推敲。“当时我还是一名国家三级演员,但是当时这部戏的导演、舞美、作曲等可都是一流的,人最怕有压力,压力大了就更唱不好了。”
导演杨小青等看到这个问题后,与周剑瑛做了很多交流,让他提前释放了压力。
绍剧《大禹治水》一鸣惊人。该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作曲奖”“文华舞美设计奖”“文华表演奖”等奖项,成为绍兴戏曲发展史上继上世纪60年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部绍剧,囊括了文华奖六个奖项里的其中五个,非常不易。”回忆当年,周剑瑛说,这部绍剧不仅演得好,更关键的是它所传递的大禹精神让观众竖起了大拇指。
文化部艺术局邀请首都戏曲界前辈和同行对该剧进行座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出气势恢宏、极富特色的好戏。编剧杨小白、顾颂恩根据简单的史料,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堵为疏”写得顺情合理,衍变成一出感人肺腑、有声有色的佳作,突出了大禹精神民族魂,很有现实意义。大禹前赴后继、为民造福的奋斗精神,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风险精神,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科学治水的求实精神,无疑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折射出当今的时代需求和艺术家们的美好愿望。导演杨小青、林如炜、段建平尊重剧种特色,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全剧充满阳刚之美,好看,好听。
《大禹治水》进京公演一炮而红,随即剧组召集原班人马,将其拍摄成戏曲电影。电影在全国一些城市上映后,反响热烈。
与此同时,《大禹治水》剧组奔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
对于这部绍剧,导演杨小青也是记忆犹新。1995年4月,绍兴公祭大禹后,开始创排绍剧《大禹治水》。
“这部戏贯穿了大禹的一生,每个阶段的大禹表现也不一样的。这部戏与传统绍剧有很多不同,比如服装,没有传统绍剧的戴大胡子穿高靴,而是穿类似远古的服饰,作曲上也是有所创新,既能体现绍剧的高亢,也能体现故事的细腻。”
周剑瑛说,当年排练时,他不断设想尝试大禹的走路方式:大禹平时治水时是怎么走路的?脚泡烂了怎么走?还有经年累月的劳苦,大禹单腿落下残疾,传说中的“禹步”怎么走?
1995年,绍剧《大禹治水》在绍兴演出10多场,让市民感受了一个不一样的大禹。
“对于大禹的了解,大部分观众的印象停留在大禹治水的传说当中,其他的情况知之不多,好像大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周剑瑛说,通过一个个文艺作品将大禹精神完整地呈现出来,展现一个凡人大禹形象,可以更好地让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
事实上,除了绍剧《大禹治水》,我们还有《大禹纪念歌》、轻歌剧《大禹治水》、油画《大禹治水》、动漫电影《大禹宝藏》、越剧《鉴水吟》等等,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大禹的治水精神。
千年井灌申遗旺旅游
诸暨市赵家镇泉畈村的村民都能体会到申遗成功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个在诸暨市区东南方20公里,地处会稽山山麓宁静而美丽的村落,自古就因井灌而得名。
年过六旬的村民何永根正在田边巡查,1号古井就位于他家的田边,可灌溉10余亩地。
“我们家里的2亩多地种水稻,七八亩山林种着香榧,还种了100多棵樱桃树,有了这些古井,即使遇到干旱,庄稼也能丰收。”何永根说。
“2015年申遗成功后,村里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全力保护好这些水文化。首先,现有的古井都要好好保护,农药瓶、垃圾等不能扔到井里去。其次,现在一些农户习惯用抽水泵代替桔槔汲水,村里呼吁大家尽量恢复原有的生产方式,恢复村庄桔槔古井的风貌。等村子名气大了,客人多了,再发展慢生活。”何永根说,泉畈村如今正在努力打造古井古田畈景区,开发独特的农耕文化体验区。
何永根打趣说“原来一到假期村民都是赶到别人家门口旅游,现在,是别人来我们家门口旅游了。”
2016年8月,一条长达89米的文化长廊出现在了千年古井景观的入口处,向每一位前来寻觅历史的访客细细讲述这些古老文明。作为长期规划,附近还将配套建设一个公园,围绕古井灌溉遗产核心区保护开发,打造以井灌为主题的综合旅游公园。
当地文史专家赵校根老人说,泉畈村一带的古井已有上千年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泉畈村和附近的花明泉村、赵家新村共有古井8000多口,可谓星罗棋布。这里的桔槔提水井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这是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发展农业的见证。
“亲水,护水,更要敬畏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教授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史,绍兴在治水过程中,把对水的爱护意识深入到灵魂深处,进入到信仰领域,这一点难能可贵。
谭徐明说,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水文化申遗和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要把水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结合起来,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与建设人文生态城市结合起来,着眼于维护生态、保护资源,着眼于传承水文化文脉、延续历史风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利用,实现文化、经济、生态、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的协调统一,使绍兴的水真正成为延续绍兴历史的文化长廊、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