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值得推荐?
52 个回答
推一本今年刚出的新书《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讲了一段荡气回肠,让人百感交集的盗版音乐发展史。

知乎上大多数人应该都曾下过盗版MP3,在各种正版音乐平台诞生前,拿智能手机或MP3播放器听音乐是很普遍的事,百度上直接就有MP3的专门下载页面,当年我上大学时还花小1000块买过一个魅族MP3。
不过多数MP3用户应该没想过一个问题: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盗版MP3是哪儿来的?
这书从MP3技术的诞生,盗版MP3产业链的繁荣和唱片业的衰落这三条线索,讲述了盗版音乐从哪儿来,怎么火起来,又怎么搞垮了CD唱片业的。
MP3技术的诞生这条线,是一个工程师逆袭翻盘,干翻肮脏大公司的热血故事。
MP3的发明者是德国工程师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他和自己的技术团队在1990年搞出了音频压缩算法(这时还不叫MP3),音质媲美CD,但体积连CD的十分之一不到。

当时还有很多技术团队在研究音频压缩。为了解决算法间的竞争问题,一个叫“动态图形专家组(MPEG)”的标准制定委员会,决定通过竞赛选出最好的算法,获胜者将被推荐为商业标准。
最终在1991年公布的结果中,勃兰登堡的算法和另一个叫MUSICAM的团队的算法,一起获得了委员会的推荐,并被标准委员会命名为MP3和MP2。
勃兰登堡非常不爽:大哥你是“标准委员会”啊,你推荐两个算法标准这不是挑事儿吗?你丫绝对收黑钱了,无耻下流!
勃兰登堡的猜测很有道理,MUSICAM背后有消费电子巨头飞利浦的支持,很可能是飞利浦干预了评选结果。
于是MP3就不得不和MP2展开了好几年的格式大战,结果被吊打。包括数字调频广播、无线高清电视广播、家用DVD音轨在内的多个行业,都选择了MP2作为音频标准。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勃兰登堡团队里都是纯粹的技术人员,不懂商业营销。而飞利浦一方面散布谣言,说MP3过于复杂、非常消耗电脑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各个行业选择MP2。
勃兰登堡团队被逼得没办法,为了推广MP3格式,1995年他们做了个PC版的MP3编码&播放软件,名字叫L3enc,一开始想卖给个人消费者,但结果根本没人来买。

想想也很正常,我为什么要花钱买一个软件,这个软件的功能是把CD转成MP3?我直接听CD不香吗?
最后勃兰登堡一咬牙:JOJO,老子不收钱啦!直接把这软件挂网上供大家免费下载。就是这个软件,打开了免费MP3时代的大门。
到了2001年左右,伴随着MP3的普及,勃兰登堡靠授权费大赚了一笔。从播放器制造商、汽车音响公司到游戏公司,任何厂商在产品上用到MP3技术,都要支付授权费。
保守估计在之后的十来年里,勃兰登堡团队靠MP3授权费赚了有十几亿美元。勃兰登堡也成了世界上最受追捧的科技专家之一,他被提名加入12个不同的标准委员会,并获得了德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德国未来奖。

至于MP3是怎么从1995年的无人问津,到2001年的火爆全球,这是故事的另一条线,讲的是盗版产业链和共享文化的发展轨迹。
这条线的主要人物是宝丽金唱片制造厂的流水线员工格罗夫。
在MP3出现前,网上的盗版音乐都是无损WAV格式,一张专辑能有700MB大,而当时一块硬盘才1G。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下盗版音乐,但在L3Enc出现后,立刻就被破解小组盯上了,开始出现大量体积远小于WAV格式的盗版MP3。
我之前以为盗版MP3的发布者有成千上万,遍布全球。这也没错,但真正造成严重危害,长期发布盗版资源的破解小组并不多,绝大多数盗版MP3都可以追溯到特定的几个破解小组上,而其中最知名危害最大的就是RNS小组。
在1996年成立后的11年时间里,RNS小组总共泄露了超过两万张专辑,单2006年就泄露了四千多张,泄露的歌手包括麦当娜、碧昂丝、泰勒·斯威夫特等大牌艺人,从摇滚说唱,到乡村流行,遍及各种音乐类型。RNS小组是历史上传播最广的网络盗版组织,也是盗版MP3的关键源头。
而格罗夫就是RNS小组最重要的泄露来源,他和RNS小组的合作流程是这样的:
宝丽金工厂里有人会偷卖未发售专辑,格罗夫从偷卖专辑的人手里买下未发售专辑,再用前面说的L3enc把CD转成MP3文件,上传到RNS小组的私人服务器,最后由小组负责人把MP3打包发布到网上。

从2000年到2007年,格罗夫通过卡利泄露了超过两千张的音乐专辑,堪称史上最大的音乐盗版者。从他泄露的专辑上翻录的MP3,可能达到了数十亿首。
用书里的话说:当时随便找个30岁以下的iPod用户,都能从他的曲库里找到格罗夫泄露出来的音乐。
而格罗夫获得的好处,是可以访问RNS小组的秘密服务器,这些服务器里有影院上映还没出影碟的电影,以及好几个月后才会发售的游戏。
靠着这些高品质的盗版资源,格罗夫卖盗版碟赚得飞起,堪称一本万利,比卖毒品还赚钱,收入远超工厂工资,还买了新汽车、新音箱,新房子。
以这些盗版MP3资源为基础,之后又出现了许多下载软件(比如现在我们都在用的BT)和各种盗版资源网站(比如海盗湾),加上iPod为代表的便携MP3设备的大卖,MP3盗版音乐成了人人都能接触到的资源,彻底火遍了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放弃CD,开始听免费MP3。
本书的第三条线,是唱片业巨头这些前浪们对MP3各种打压,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汹涌的后浪,被MP3拍死在了沙滩上(不过后来又找到了新出路)。
这条线的主角是环球音乐CEO莫里斯

他认为MP3威胁到了CD唱片的市场,决心要搞死MP3。从2001年开始,他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但都遇到了问题:
想游说国会,让国会调动司法部直接打击MP3下载网站,国会不愿帮忙。
上法庭控告MP3下载网站侵权,赢了,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倒下一个下载网站又站起来千千万万个,根本禁不过来。
上法庭控告MP3设备制造商,希望禁止销售一切MP3设备,输了,为之后iPod的大卖铺平了道路。
直接控告MP3下载用户,被全社会喷到爆,连环球的音乐人都反对。最后这些控告也都是要么和解要么撤诉。
联手联邦调查局抓捕RNS小组,但这场抓捕到2007年才成功,这时候已经太晚,CD市场在MP3冲击下,销售额从巅峰期下跌了一半,MP3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以上只是对这本书主线的一个概括,书里还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情节。
比如唱片厂员工到底是如何在严密监管下,偷出CD的?破解小组为了提前拿到专辑,都有哪些非常规的渠道和手段?唱片业为什么一开始没尽早拥抱数字音乐?唱片业被MP3搞到半死不活后,莫里斯又是怎么绝地反攻,找到新的利润模式的?
此外本书还对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以及盗版文化的传播土壤,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是一部盗版MP3发展史,也是唱片业兴衰史,好看到飞起。
想想自己每天要听的MP3音乐背后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还真是挺感慨的,强烈推荐~
寒假看的好看的非虚构:《阿加西自传》、《那年夏天——美国1927》、《闯关东的爱尔兰人》、《大西洋帝国——一座城池的兴与衰》。
后来看到中国劳工旅有3000多人在法国结婚,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王志文、何赛飞演过一个法国的电视剧,风景很好,不知道是不是有关。找找找,找到了小说,《走出凯旋门——一个华裔法国人的故事》,不过不是劳工,而是蒋公臣子后代传奇。应该算是传记类非虚构了。
感叹90年代出版尺度真是……很足斤两、跌宕离奇的一块六毛钱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