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眼下,放眼广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趁着晴好天气,农户抢抓农时,筹谋春耕春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从东北平原到江淮大地,从塞上江南到天府粮仓,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挥洒汗水,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
在田间地头奔波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皮肤黝黑、打扮朴素,乍一看像是庄户人,仔细打听才发现原来是农业气象人员。
他们不待在办公室为何会出现在田埂边,他们在忙活什么、关注什么,为这片土地带来什么?中国气象报带您走进农业气象人员的“天”“地”,看看他们如何在泥土中“写论文”。
新疆农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燕云:棉田育“花” 青春十年
2013年,我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硕士专业毕业后,受师从导师开展棉花模型研究的影响,将我工作的方向和落点选在了全国棉花种植大省——新疆,并由此扎根棉田育“花”事业,一干就是10年。
听说单位来了高材生,领导也很关心,很快安排我加入棉花苗期大风灾害试验。在试验室里,看到棉苗被大风吹到萎蔫、干枯甚至失水后叶片卷曲发黑,瞬间产生了想守护弱小棉苗的念头,也找到了学以致用的切入点,感觉自己所学很有价值。
从那天起,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铃而是我的“棉花梦”。在做好棉花气象服务的同时,哪里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我就第一时间到达,给棉农讲述防范办法和应对措施。
郭燕云(左一)在棉田调查农情。
202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史上最大范围高温波及整个新疆棉区,高温持续日数长达 8—20天,多地持续出现 40℃以上高温。我和同事迅速赶到已出现灾情的兵团农七师胡杨河市,看到一些棉农因害怕棉花失水受灾,采取大水漫灌措施致使棉花被烫伤,于是逐户建议棉农利用早晨进行滴灌,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效果欠佳。于是,我联系了兵团农七师科技局,会同市融媒体中心,在棉田录制棉花应对高温防范措施的《田间课堂》。顶着超过40℃的高温在棉田反复拍摄三个多小时后,我中暑了,昏沉中闪过棉农无奈的面容。近10年棉田奔波经验积累,结合近年气候变暖背景和新型栽培管理措施(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围绕高温热害对棉花生产的影响程度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领域,2022年,我申报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气候变暖背景下北疆主棉区棉花高温热害风险区划”,很快得以批复实施。
近年来,随着大型棉花种植企业纷纷在新疆落户,高标准农田种植棉花对气象服务需求尤其迫切。去年,我同新疆利华棉业尉犁县分公司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棉花是喜温且无限生长作物,播种期的早晚决定产量多寡。参与该企业服务后,考虑到去年全疆春季热量条件十分充足,我建议企业一改过去4月中旬开播的传统模式,提前至4月1日。因提前10多天播种,加之当年南疆区域没出现倒春寒和风灾, 利华棉业尉犁县分公司的棉花长势非常喜人,一下子就拉开了与其他晚播棉花长势和棉铃数差距。该公司目前种植约30万亩棉花。据去年年底评估,仅此一项,每亩棉花增产近50公斤。企业看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目前,又有多家企业来单位洽谈合作事宜。
我喜欢田间泥土的芬芳,也喜欢穿行在一片棉田放飞自我的感觉,更喜欢同棉农一起探讨和交流。如今,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潜心棉花气象服务,我动员父母到乌鲁木齐当起了全职保姆。虽然每年在家陪孩子的时间还不足在棉田的零头,但看到更多的棉农丰收后的喜悦、从棉田里找到服务需求甚至更多的科研灵感,我很满足。曾有人说,一生只做一件事,从极简到极致,虽然和极致还有一定距离,但我热爱我的事业,忠于我的研究方向,把所学全部奉献到广袤的棉田,与新疆棉花产业一起成长。(李志宏整理)
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帅细强:按照这个“葫芦”来“画瓢”
说到农业气象服务,我总会想起袁隆平院士的那句话:“按照这个‘葫芦’来‘画瓢’”。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20世纪90年代,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出现了所谓的“369”现象,即1993年、1996年、1999年发生因气候条件造成的大面积种子育性严重不纯事件,社会反响很大,袁隆平十分着急。作为气象团队的骨干,我和团队一起系统地分析了多年的历史气候数据,根据实用型不育系的起点温度指标和时空择优气候生态诊断技术,最终分析确定了湖南省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的适宜气候区域和生产时段。
2000年2月,湖南省气象局汪扩军副研究员带着我一起去向袁隆平院士汇报区划成果,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袁院士。彼时“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气候诊断决策服务系统”研制成功,袁院士在我们的电脑上看到安全区划图像一个葫芦之后,高兴地说:“好!我们的制种基地就按照这个‘葫芦’来‘画瓢’!”
帅细强在常德市澧县开展双季晚稻稻旱情调查。
后来,根据袁院士安排,省“两系办”组织专家利用气象研究成果对全省的制种生产基地进行了一次重新安排。该成果应用后,湖南省农业生产再也未发生过大面积种子育性不纯事件。
转眼,我已工作三十余年,在农业气象领域数十年间,我和农民朋友一样,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也有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欣慰。数十年间,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从县级区划发展为基于GIS的100米×100米精细化区划,服务产品进一步拓展,湖南省市县一体化智慧为农气象业务平台、天帮忙App投入应用,使服务指导更为精细,《早稻高温热害风险预警》《杂交稻制种与气象》等服务材料涵盖农业气象生产方方面面,真正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2022年,湖南夏秋冬连旱综合强度超历史纪录,我们农业气象人员早在3月份就根据“旱重于涝”的气候预测意见,建议省内一季稻选取生育期短的品种,并提前栽种,做好库塘蓄水等工作。2022年,我开展了14次农情、灾情实地调查,赶赴26个县市区具体指导,为确保大旱之年无大灾贡献了气象人的一份力量。
袁院士说的“按照这个‘葫芦’来‘画瓢’”,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这也正是农业气象服务的意义。我们要努力画出更多更好的“葫芦”,给予更精细精准的气象服务指导,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
(曾彦彦整理)
河南省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胡程达:多到麦田“跑现场”
我是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以下简称“郑州农试站”)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气象观测、野外科学试验及气象为农服务。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们农业气象人天天不待在办公室,老在田间地头跑?那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农作物长势以及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灾害之后,我们常常要去“跑现场”。2021年7月,河南遭遇多轮强降雨侵袭,郑州农试站试验田块积水近30厘米。洪灾过后,我们按照上级部署和全省各地农业气象人员立即开展灾害调查,利用无人机、ASD光谱仪及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等设备测量了各地秋粮作物长势,估算对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到这年秋天,罕见的秋汛又造成全省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加上国际形势、新冠疫情和极端天气的综合影响,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胡程达(右一)和同事在开展农业气象观测。
为了深入分析晚播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我们组织开展小麦分时段播种对比观测试验,监测分析不同积温、光照等气候条件对小麦长势和产量的影响。为了保证冬小麦观测数据可靠和连续,我直接驻守在站内,天天在田里,不间断上报观测数据和服务材料,保障做好分区域、全链条小麦气象服务工作。这一年,河南小麦再获丰收,也有我们农业气象工作者的一份贡献。
今年开春,我们又在地里忙活起来。重点工作任务就是参与中国气象局冬小麦不同播种期区域联合试验和河南省优质冬小麦品质气象预报联合试验。目前,河南省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正是加强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实现稳穗增粒的关键时期。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依据业务需求,开展上、中、下三种类型田块冬小麦的长势调查,测量分蘖数、大蘖数、密度、叶面积、生物量以及越冬死亡率等指标,同时还到荥阳市高村乡前圈子村和崔庙镇龙门口村开展大田调查,力争做到精准研判、精细服务。
现在,我们不仅利用多种科技手段,还加强了联合行动。比如我们还联合了商丘、泛区、安阳、鹤壁和信阳等五个农试站开展“一站带五站”不同播期、不同品种小麦返青期调查,利用无人机、ASD光谱仪、叶面积指数仪和叶绿素仪,测量冬小麦多光谱成像图、光谱特征,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实现由全省冬小麦由点到面的监测;利用光合作用测量系统(LI-6800)测量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探明冬小麦长势以及受春季低温冷害的影响情况。通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全面了解目前全省冬小麦生长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全省农气会商、产量预报及适播期预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周爱春、郭鹏整理)
贵州省黔南州气象局农气服务人员高红梅:土地与气象的“双向奔赴”
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比较强,凸显出山地农业特征。
2020年,黔南州气象局成立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我从预报预警岗转到农业气象服务岗,觉得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去。农业实际开展的播种、移栽、施肥、管理、修枝、收获等环节,在办公室里是无法了解的,只有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环节,再结合气象预报、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实实在在为农业服务。
我对农业有深厚的感情。父母都是农民出身,尤其父亲一直以来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小时候,我也跟着父母到地里,在基地里面看父亲指导农民嫁接、修枝、施肥等。那时候,觉得父亲经常不在家,都在乡下,生活上陪伴较少,长大了就理解了,现代农业发展就是需要实实在在在地里奔波的技术人员,同样,气象为农服务也需要到田间地头去服务。
高红梅(右)在小麦种植地开展农情调查。
通常,我们要对本地农业生产发展有详细的了解,需要实地调研,了解主要种植作物、种植生长气候环境、生产环节等,要向当地的种植户、合作社、企业等了解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要把我们掌握的未来气候趋势分享给种植经营者,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020年9月,黔南州出现连阴雨,对水稻收获造成严重影响,那是我正式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第一年。2020年8月,我们就积极与农业农村局会商,加强天气预判,但9月出现的秋绵雨还是超出预判,大部分地州秋绵雨达到重级以上,甚至秋收一度中断。不过,后来我们到县市调研,一户水稻种植户说,他们根据天气预报提前收割,收成没有损失,感到我们的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农业在向现代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虽然农业设施和技术都发展很快,但气象影响仍然非常大,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灾害来临前有助于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减灾就是增产。(杨春竹整理)
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农气专家孙秀邦:一份不能闭门造车的工作
我出生在农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业有着天然的亲近,大学也是农学方面专业,同时学习了一门农业气象学课程,当时就充满了兴趣。本科毕业后,我获得了学校的保送生资格,正好学院里有气象学硕士专业,就毫不犹豫选择了这个专业。
做这个工作深切感受到,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才能给农民提出符合农业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等实际的建议。可以说,我们的农业气象服务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不会脱离群众,才不会闭门造车。
农业气象工作首先要开展作物和物候方面的观测,了解农时农事和当地耕作种植习惯,平时到田里需要观测作物发育期,作物长势,量取作物密度、高度,同时观察病虫害等情况,必要时还需要取样到实验室分析作物生长量和叶面积等要素。
孙秀邦(右)和同事开展一季稻水稻分期播种试验叶龄观测。
2021年3月23日清晨,宣城市中南部部分地区下霜,部分茶园出现霜冻。泾县、宣州、宁国、旌德部分早芽品种和白茶茶园采摘面部分芽叶产生不同程度冻伤。不过,由于在2020年前我们就开始应用网格化预报产品,提前一周关注了这次霜冻过程,及时发布服务产品并电话通知了重点联系服务户,做到应采尽采,采取一些覆盖措施,获得了很好的霜冻服务效果,减轻了茶叶大户的损失。
农业气象工作的价值在于趋利避害,减少农业投入和自然灾害的损失,同时为农业生产赋值,近年来,我们也在开展农业气象资源的挖掘、气候好产品赋能等工作。
春耕春播即将开始,现在我们重点关注烟苗移栽、双季早稻播种、春茶生长采摘,开展低温冻害的预报和监测等。这些农事活动与气象紧密相关。
(王兵整理)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