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满城区 陵山 之上,是西汉 中山靖王 刘胜 及其妻 窦绾 之墓。 西汉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 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 [2-3]
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 崖墓 ”,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满城汉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 金缕玉衣 ”“ 长信宫灯 ”“ 错金铜博山炉 ”等器物。 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82年7月23日,满城汉墓被河北省评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中山靖王墓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布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满城中山汉墓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郭沫若主持发掘工作
1968年6月18日晚, 周恩来 总理对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 做出批示,组织考古专家进行实地调查。
1968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开始联合发掘。
1968年7月12日,靖王墓后室的石门被打开,并在后室靠右侧墙边发现 金缕玉衣
1968年7月22日, 郭沫若 在墓室外对墓地的环境、地形进行观察。他指出,汉代盛行夫妻合葬,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往往是同墓地而不同墓穴。按照“同坟异葬”的习俗,认为靖王墓的北部应该还有一个墓室。
1968年8月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可以按照郭老的设想去做。”
1968年8月13日,按照郭老标出的位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部分人员和战士们等原班人马开始对靖王墓北侧120米处进行挖掘,并发现窦绾墓。
1968年9月16日,窦绾墓墓穴后室被打开。墓中出土了一方铜印,两面印文分别为“窦绾”、“窦君须”,由此得知其姓名。
1968年9月19日,历时111天的满城汉墓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1991年5月3日,满城汉墓对外开放。
2014年,原满城县政府对满城汉墓陵园区进行了环境整治,升级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分为未央广场和汉墓核心景区建设两部分。三重仿汉阙式大门、汉代文物展馆已经完成,墓室内灯光也进行了改造。
2021年12月24日,在2021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备受关注的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正式揭晓,满城汉墓入选。 满城汉墓坐落在陵山主峰的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 陵山 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三峰相连,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在墓口前的山坡上有一条宽6~14米的南北古道,此道应是营建墓穴和埋葬死者时人工修建的上山道路。陵山上除了第一、二号两座墓外,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还有18座。
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 崖墓 ”,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满城汉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耳室象征车马房和库房、中室模拟宴客厅堂、后室象征卧室并附有象征浴室的侧室,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靖王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地下宫殿。
靖王墓前堂长约15米,宽约12米,是一个修在岩洞里的瓦顶木结构建筑,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的陶甬和石甬,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依仗等。前厅是象征墓主人生前宴饮做乐的大厅。后室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分石门、石道、主室和侧室。主室是一间石屋,内置汉白玉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室内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墓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整个墓道先用石块填满,后在墓道外口砌两道土坯墙,其间浇灌铁水加以严封。
窦绾墓平面布局于靖王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就墓室建造来说,规模、气魄、开凿工艺均超过靖王墓的水平。
满城汉墓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以山为陵的墓葬。 满城汉墓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种。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错金铜博山炉 等最为珍贵。其中靖王、窦绾两套完整的玉衣,也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
靖王墓除墓道外,其他各洞室都出土大量的随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是车马房,放置产用的车和驾车的马,还有狗和鹿。北耳室主要放置陶器,象征贮藏食物、饮料的仓库和磨房。中室是一个宽大的厅堂,中置铜、陶、铁、金、银、玉石、漆器以及帷帐、俑、 五铢钱 等。后室是内室,除放置棺椁外,还有铜、铁、玉石、料、漆器以及俑和钱币等。铜器是一号墓中主要的和富有特色的随葬器物,共64种419件,都属实用器物,某些器物还刻有铭文。
窦绾墓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内。窦绾墓出土铜器40类188件。与靖王墓相比,兵器很少,多为生活用具。
满城汉墓其他主要文物还有有“当户”铜灯、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透雕双龙纹高钮白玉谷纹璧、铜漏壶、“中山内府”铜镬、鎏金鸳鸯铜戈、错金铁短剑、玉具剑、鎏金银狩猎纹铜当卢、错金银铜锯齿形器、错金银铜承弓器、炉形铜灯、豹形铜镇、玉人、蟠虎钮方形玉印、“私信”蟠龙钮圆形玉印、“窦绾”铜印、花形悬猿铜钩、铜朱雀衔环杯、幄帐构件、熊足铜鼎、蟠螭蕉叶纹提梁铜壶、铜链子壶、行酒令钱、错金银镶嵌铜骰、铜说唱俑、“医工”铜盆等。

满城汉墓 棺椁

靖王墓有一棺一椁,改变了过去诸侯王使用多层棺椁的旧制。髹漆棺椁置于汉白玉石的棺床上。
窦绾墓有棺无椁,为镶玉漆棺,装饰颇为特殊,棺内周壁用192块玉版镶嵌,棺的外壁镶嵌玉璧共26块,棺盖及左右侧壁各镶8块,前后端均嵌大型玉璧一块,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未见于记载,在考古工作中也属首次发现。这一镶玉嵌璧木棺的出土,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首次发现。
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玉衣外观与人体形状一样,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子6个部分,均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以金丝加以编缀。
靖王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衣外貌和男子体型一样,体躯肥大,腹部突鼓,头枕鎏金镶玉铜枕,两手握璜形玉器。全身可分为头、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包括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简、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右鞋等十二个部件组成。袖筒、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开缝。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象。手作握拳状,足部呈方头平底高腰靴状。在“玉衣”内还发现 玉璧 十八块,以及饭含等佩戴之物。
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 头下枕一鎏金镶玉铜枕。在玉衣内,放置玉璧15块。

满城汉墓 错金铜博山炉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出土于靖王墓侧室,熏香用具,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炉体高26厘米,通体错金丝,炉盖镂雕成山峦起伏状,人和虎、豹、猴、野猪等动物置身其间。足部为透雕蟠龙纹,器腹饰错金卷云纹。 炉身似豆形,通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把香料放入点燃,香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博山,乃古代神话中的仙山, 错金 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以象征陆地和群山。炉盖上就山势镂孔,山峦间有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或是蹲在山峰高处或是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则在山中巡猎。炉座把上透雕成三条蛟龙,以龙头擎托炉盘,炉座把上有山、海之间饰龙纹。

满城汉墓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 ,出土于窦绾墓。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通体 鎏金 ,作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整体。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长信宫灯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设计精巧,宫女的造型极其生动。 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字迹比较工整;上部和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字迹稍嫌潦草,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后为 汉景帝 的母亲 窦太后 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满城汉墓 “当户”铜灯

“当户”铜灯,出土于靖王墓中室,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高12厘米。灯作当户跪擎铜灯形象。铜俑身着直襟左衽胡服,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拖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褠,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跪,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钎。灯盘和俑分铸,在俑右臂上用铜钉铆合,盘壁上刻铭文8字,"御当户锭一,第然于"。“当户”系当时匈奴官吏的名称。“锭”同“灯”。“然于”应为器物的编号。铸匈奴官吏形象来跪擎铜灯,反映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矛盾。

满城汉墓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出于靖王墓后室,盛酒器。通体以 鎏金 、鎏银工艺装饰。通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千克。全壶金银相间,黄白互映,异常华丽。壶底铭文显示此壶是主司膳食的官用来盛酒的器物。口部和圈足有鎏银卷云纹装饰带,颈部为鎏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4条独首双身龙,上下盘绕,中间以金色云纹为地。纹饰带之间用金色带状弦纹分隔。壶盖上面饰有3只鎏金凤纹。壶内壁髹朱漆,底部刻有铭文:“楚,大官,糟,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 此壶原属楚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败死,国除,其财产没归朝廷。汉朝又将其转赐给中山王。

满城汉墓 铜朱雀衔环杯

铜朱雀衔环杯 ,出于窦绾墓中室。通体错金,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的兽背上,朱雀展翅翘尾,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
2018年12月28日,由 中国国家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 共同举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品共计151套724件,其中包括来自河北博物院的149套722件文物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件满城汉墓出土的一级文物,一级品数量多达62套(件),占比41%,如刘胜金缕玉衣、铜朱雀衔环杯、错金铜博山炉、错金银鸟篆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透雕双龙纹白玉谷纹璧等。展览以刘胜的人生轨迹为叙事线索,融入西汉盛世的大时代背景,共分为“盛世风貌”“王国往事”“长乐无极”“因山为藏”“发现靖王”等五个单元。
西汉 中山国 ,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 易水 以南、 滹沱河 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西汉中山国有十代王, 刘胜 是第一代王。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 景帝 刘启平定“七国之乱”后,为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对自己的子孙分封。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并改中山郡为中山国。此时满城县为中山国的北平县。 中山靖王墓
因山为葬,即依山开凿,满城汉墓这种“因其山,不起坟”的埋葬方式是效仿其刘胜祖父 汉文帝 刘恒的 霸陵 而成。陵墓的布局模仿了地上的宫殿,有象征厅堂的中室和象征卧室的后室及附设的浴室(侧室)。墓道两侧还有车马房和库房。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相传一日刘胜登上凤凰山(今陵山),见主峰居中,两峰如左辅右弼,三峰相连,形如坐西朝东的太师椅,又似筑有双阙的城堡。于是他就对随从说,自己百年之后便安寝在这座山上。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刘胜死后便葬在凤凰山上,山名也更名为陵山。主峰顶上的祠庙为刘胜祠庙。

满城汉墓 刘胜

刘胜 (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第一代中山王,统治中山国42年。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刘胜去世。

满城汉墓 玉衣

玉衣,史书称“玉柙”或“玉匣”(亦作“框”),为封建贵族特制的葬服,始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西汉和东汉,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 曹丕 曾禁止使用珠襦玉匣。
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以金缕为最高级。按《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时代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等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刘胜仅是诸侯王,却用了金缕玉衣,这可能是西汉时尚未定制之故,或者是汉武帝破格特赐的。
玉衣制作的方法,是把玉石精工琢磨成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厚0.2~0.35厘米小薄片,并在玉片不同部位的角上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不等,以四孔居多,然后用黄金或银、铜制成细丝编缀而成。玉衣各部件的边缘是以织物和铁条锁边,加固成型,使之整齐美观。

满城汉墓 邮票

2000年10月20日, 国家邮政局 选取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蟠龙纹铜壶、错金铜博山炉、 朱雀衔环杯 这四件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发行 《中山靖王墓文物》 邮票一套四枚。
满城汉墓中的文物创造多项全国之最: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是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计时器铜漏壶是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个古代天文学器物;一个由石磨和大型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是体积最大、时代最早、设计科学、构思奇妙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500多件兵器中,有中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工艺的铁剑,而刘胜的铁 铠甲 ,也是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铁甲;一件玻璃盘和两件玻璃耳杯为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
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品级高、数量多,科技工艺价值含量高,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的发掘,是考古界的盛事,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如首次发现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历史上的金缕玉衣之谜;首次发现了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发现了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整套医疗器具,最早的玉饰齐备的汉代玉具剑、国产玻璃容器、单壶泄水型漏壶,以及最完整的西汉铁甲等。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88年1月13日,中山靖王墓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布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满城中山汉墓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21年10月,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08:30~17:00
门票价格
登山入园票,10元/人;
靖王墓+窦绾墓联票50元/人。
2020年2月,为致敬一线抗“疫”工作者,景区自疫情结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运营时间内),全国医护工作者凭借医生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可享受景区门票免费政策。
交通信息
从保定出发,乘10路公共汽车即可到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