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年,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再发力。随着今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高校有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施工图”。除了已入围的147所“双一流”高校之外,不少未拿到“车票”的实力“双非”院校(本文仅指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开始在新的建设周期内,奋力争先!

4月19日,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在今年的排名中,一些“双非”高校表现抢眼,这也对于“双一流”动态调整的有力竞争者名单带来了一份数据上的更新与支撑。 软科在今年大学排名(主榜)中摘取了排名靠前的50所“双非”高校 ,让我们来共睹这些高校的风采!

最强“双非”:除了名头,应有尽有

在今年激烈的竞争中, 浙江工业大学 摘得最强“双非”桂冠。 深圳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紧随其后,与浙江工业大学一同占据“双非”榜单前5席。这些高校发展带来的惊喜,是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建设成果的有力佐证。同时也展现出这些高校正摩拳擦掌,向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发起冲刺!

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双非”高校是沉默的大多数。比知名度,他们未见得有名气;比综合性,他们未见得有明显优势。但是,比专业性,他们不见得没有底气;比领域贡献,他们不见得没有亮点。尽管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榜上无名,但不可否认,很多高校有着自己的独家优势,“人才摇篮”、“学科摇篮”……是这些高校容易被忽略的“硬实力”。

作为长三角第一个获得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校, 浙江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块得分位居全国第50名,居“双非”高校之首。 自建校以来,该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优秀人才30余万人;据学校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连续7年创新高,2021年已达41.42%,这些数据直观地显示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与成绩。除此以外,浙江工业大学在科学研究等方面优势明显。2022年,浙江工业大学预算经费接近40亿大关,稳居浙江省地方高校经费第一名;近日,浙江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刊发Science,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突破,表明该校的科研水平又上新台阶。在今年大学排名(主榜)排名靠前的50所“双非”高校中,浙江工业大学由去年第五名到今年位居第一,可谓是后来居上。

北望英才,求之若渴,建设一所深圳自己的大学,成为特区早期的一大梦想,由此 深圳大学 应运而生。深圳大学创造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大速度”,当年建设、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用25年的时间走过了内地高校50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在国际国内排名中持续保持加速度,尤其在办学资源、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实力首屈一指。自建校以来,深大就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的使命,培养了20多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5%以上扎根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江苏大学 在师资规模与结构、服务社会等模块优势明显。江苏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比例达41%,以行业顶级专家领衔学科建设;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在“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47项(连续6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扬州大学 在重大项目与成果模块表现突出。“十三五”以来,扬州大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获得部省级自然科学类成果奖116项(第一完成单位),人文社科类部省级成果奖74项(第一完成单位),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新机制。

南京工业大学 在服务社会模块排名位居“双非”高校前列。该校始终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发展目标,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推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建设工作,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地方“突围”:百舸争流,后劲十足

从地区分布来看, “双非”50强高校分布在我国的20个省市,其中浙江占据8所, 比去年新增1所; 山东占据6所;江苏占据5所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高地之一,2021年浙江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但是,每每提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洼地”,浙江是突兀的存在,在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虽然浙江拥有了一所国内顶级学府,但省内高校存在断层,中上层次高校仍有空缺。

近年来,为加快打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格局,浙江省积极探索“ 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 ”建设模式,高校建设驶入快车道,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目前,浙江省正着力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等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同时,加强 杭州师范大学 等应用型高校建设,支持其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在经济格局中,浙江是我们言必提及的省份,而在未来,浙江省也将在高等教育领域被时常提起。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强省。2021年山东省有5所高校进入“双非”高校50强榜单,位居第四位;今年山东省共有6所高校进入榜单,逆风翻盘位居第二,这彰显出了山东省内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的不懈努力。除了3所已入选“双一流”的高校, 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等也为山东力争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发挥作用。今年新入围榜单的 齐鲁工业大学 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70多年来,全面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并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8万名,并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沃土”。

除了经济发达、高教发达地区备受关注外,今年的分布版图迎来了新的变化,地处西南地区的 重庆邮电大学 在全国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实现“突围。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以来,该校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同时,重庆邮电大学的“突围”也让城市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压力。2021年1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提出加大“双一流”高校建设力度,重点支持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建成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剑指”“双一流”,既是重庆寻求地方高校资源的分布平衡之举,也是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短板、建设高等教育创新高地的追赶之举。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双一流”不只是一个金字招牌,更是各大高校的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时代的潮头上,行稳方能致远,要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需要每一所高校拿出“看家本领”奋勇争先。在“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与竞争格局中,哪些高校能够实现“逆袭”,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