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
《古文辞类纂》是毛泽东很爱读的古籍线装书之一。全书他读过很多遍,写下的批注文字达16条。毛泽东读书不尽信书,而是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看法就表明什么看法。比如他读苏洵《明论》、《谏论》下、韩愈《与崔群书》等后写下的批注,就是用唯物辩证分析方法读书的生动体现。对于书中的内容,毛泽东总是历史地、唯物辩证地、具体地进行分析,从不死读书,也不唯书,这是他读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关键词]
毛泽东;《古文辞类纂》;唯物论;辩证法
我曾是毛泽东晚年的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毛泽东的读书和住地书房存书的管理等服务工作。他老人家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住地书房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有近10万册。其中,《古文辞类纂》是他很爱读的古籍线装书之一。
《古文辞类纂》是清代姚鼐选编的一部古文集,共75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内容着重选录的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以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简要介绍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还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这部书有好几个版本,毛泽东都读过。其中姚鼐编选、同治己巳孟冬江苏书局重刊本是他最爱读的版本。全书他读过很多遍,写下的批注文字达16条。
细读毛泽东在《古文辞类纂》中写的批注,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读书不尽信书,而是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看法就表明什么看法。唯物客观,实事求是。这里举以下三例:
例一:该书论辨类苏洵《明论》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毛泽东读了这段话,在旁边写的批注是:“认识论”,“言物可认识,但不能全知”。他首先肯定了这段话是谈认识论的,针对后面的文字,圣人也好,贤人也好,愚者也好,他认为对于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是可以逐步认识的,“但不能全知”。这是毛泽东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例二:该书论辨类苏洵《谏论》下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读了这段话,毛泽东写的批注是:“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毛泽东短短的批语中充满辩证唯物论,他认为对客观的“渊谷”要作分析,跳越与否不是决定于“勇”和“怯”,而首先要看是不是“大河深溪”,第二要看勇者善不善水。如果是“大河深溪”,勇者又“不善水”,就没有理由跳越。
例三:该书书说类韩愈《与崔群书》的一段文字是:“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省事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毛泽东在旁边写的批注是:“就劳动者言,自古贤者多,不肖者少。”贤者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不肖者指品行不好的人。书中说“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显然是笼统而言,未作具体分析。毛泽东不赞成书上的话,他认为就劳动者来说,自古以来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是很多的,这是毛泽东“人民创造历史”的一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以上三例读《古文辞类纂》的批注,是毛泽东用唯物辩证分析方法读书的生动体现。对于书中的内容,他总是历史地、唯物辩证地、具体地进行分析,从不死读书,也不唯书,这是他读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徐中远,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北京1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