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华南农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2-09-02 浏览次数: 10


《水生生物学实验》人才培养大纲



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Hydrobiology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 32 课程总学分: 1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而水生生物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水生生物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水生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主要特征、分类等基本知识,学会各类水生生物标本的固定、储存和观察方法,掌握生物图的绘制以及 CCD 图像拍摄技巧,掌握水生生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和编制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识别常见和经济水生生物种类并掌握分类地位,具备独立进行水生生物种类的鉴别能力,为以后的水生生物教学实习及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形态和分类学基础。


二、教学理念

本实验课程主要通过观察各类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 大型水生维管束代表种类的形态结构,掌握

同类群水生生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解剖或直接观察主要特征,借助检索表,对常见水生生物种类进行鉴别分类。 根据实验观察的实物标本绘制生物图制作实验报告,应用 CCD 成像系统拍摄观察的实物标本图像,并训练测量标本大小和处理图像的技巧。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水生生物标本的鉴别能力以及生物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实习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观察常见类群的水生生物标本,掌握主要形态特征。通过实验,学会水生生物的鉴别方法,识别常见和经济水生生物种类并掌握分类地位。开展自主自助式、体验式、思辨式、探究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建立及逐步实施推行教学全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价的开放式、多元化新方法、新体系。加强完善了《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采用数码显微镜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切实保证实验效果。活泼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水生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想象并帮助记忆。培养学生学习的系统观。授课过程注重归纳、总结、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系统观。


1 、实验室教学

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开展,教师可在现场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随后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记录与技能实操训练任务。现场教学利于增强学习体验感,激发学习 兴趣,锻炼动手实操能力。

2 、自主学习

针对现代渔业领域相关科学问题和实际生产问题,发布专题调研任务。要求学生查阅文 献资料或进行社会实践调研,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长期 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解决现代渔业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 / 规格或毕业要求

  1. 知识层面:

1 )掌握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及应用。本课程系统讲述水体中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大型水生植物等的形态学、分类学以及生态学知识,重点介绍水生生物常见种类、经济种类的个体生物学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水生生物以及所学专业的专业兴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特点,掌握各类水生生物学系统分类学知识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生物种类的个体生物学知识。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了解水产养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能力层面:

1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应能独立完成水生生物的鉴定和分类

2 )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本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学生密切追踪水产养殖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引导其对自然科学问题和渔业生产实践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并乐于通过实验和实践手段 开展科学研究。此外,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展前沿新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工作。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逻辑思辨能力。本课程尤其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水产养殖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客观分析当前限制水产养殖发展的瓶颈与争议。通过长期的思维逻辑训练,学生可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现代渔业发展的视角看待并解决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和复杂问题。

能力目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3. 素质层面:

1 )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增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意识。课程应当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课程育人成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要对现代渔业课程知识本身存在的正面价值倾向、家国情怀进行深度挖掘,在传授知识时应当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在课堂教学时,应广泛宣传党中央和渔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渔业相关政策和新理念,将水产养殖业“安全、健康、环保、高效”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并要求学生深入践行。

2 )培养学生“知渔爱渔”情怀,引导学生勇于承担“强渔兴渔”的时代责任。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成功案例,重点突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榜样示范和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受和感悟水产养殖工作者的伟大,体会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爱渔兴渔”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从事本行业工作的自豪感,以期吸引更多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投入到渔业发展的建设中;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以“强渔兴渔”为己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渔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 )鼓励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发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善于发现科学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务实求本的内涵,重视实践,密切关注渔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独立自主寻求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的基本认识;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强调,要学好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但是,也要提醒学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开拓视野,学会从自然和社会汲取营养,除了积累专业知识以外,也要注重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专业意识;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掌握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表

教学内容

学时

分配

思政元素

支撑的课程目标

1 蓝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裸藻门的形态结构观察及分类

4 学时


掌握蓝藻门和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裸藻门的主要特征,掌握他们的特殊的细胞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掌握常见种属的分类特征;金藻的适低温习性和在冰下生物增氧中的作用;了解以隐藻为代表的鞭毛藻类的营养方式、生态习性及其在天然水体中的增殖和饵料意义;掌握裸藻门孢囊的形成与作用;掌握甲藻门、纵裂甲藻亚纲和横裂甲藻亚纲分类依据和细胞形态构造;

2 硅藻门形态结构观察及分类

4 学时


掌握硅藻门的主要特征,硅藻细胞壁构造及相关概念;掌握复大孢子的繁殖方式;掌握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的区别特征;掌握黄藻门的细胞结构以及黄丝藻属与硅藻门直链藻属的区别特征。

3 绿藻门的形态结构观察及分类(一)

4 学时


掌握绿藻门的主要特征,绿藻门各种体制以及各种色素体形态举例说明,似亲孢子繁殖方式;了解小球藻、扁藻等在单胞藻培养中的作用;水绵、刚毛藻等大型丝状绿藻在水环境生物自净中的积极作用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负面影响;掌握水绵和刚毛藻的区别特征。

4 绿藻门的形态结构观察及分类(二)

4 学时


掌握绿藻门的主要特征,绿藻门各种体制以及各种色素体形态举例说明,似亲孢子繁殖方式;了解小球藻、扁藻等在单胞藻培养中的作用;水绵、刚毛藻等大型丝状绿藻在水环境生物自净中的积极作用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负面影响;掌握水绵和刚毛藻的区别特征。

5 浮游植物综合实验

8 学时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逻辑思辨能力。本教学环节尤其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水产养殖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客观分析当前限制水产养殖发展的瓶颈与争议。通过长期的思维逻辑训练,学生可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现代渔业发展的视角看待并解决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和复杂问题。

水产养殖的发展,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己任,树立专业道德和行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水产养殖中,把绿色、安全、环保放在首位,将诚信、敬业、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学生思想深处,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极强的责任心,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1. 调查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底质、透明度、水位、水温、 pH 值)

  2. 收集水生生物标本,并将其固定、编号、保存

  3. 通过使用显微镜和肉眼观察常见浮游植物,巩固他们的形态特征和鉴定方法及其分类地位

  4. 通过浮游植物标本观察,编制检索表

  5. 学习有关的浮游植物标本采集工具的制作和操作方法

  6. 学习有关浮游植物的采集、固定、保存、定性、定量等调查研究方法


6 原生动物门和腔肠动物门的形态结构观察及分类

4 学时


掌握原生动物不同运动胞器,并能举例说明常见原生动物种属的运动胞器;以缘毛目为例,掌握检索表的编制方法;了解水螅虫纲、钵水母纲、珊瑚虫纲、栉水母纲常见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7 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观察和分类

4 学时


掌握典型的椎型咀嚼器构造,了解不同类型的轮虫咀嚼器,掌握常见轮虫种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方法;掌握多毛纲沙蚕的头部构造以及典型双叶型疣足的构造,掌握刚毛的形态构造以及在分类中的作用;掌握枝角类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掌握枝角类第二触角刚毛式、后腹部、卵鞍、壳弧等概念;掌握常见种属的分类特征。掌握桡足类的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掌握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在形态上的主要异同点,了解第五胸足在分类上的重要地位。



六、课程考核

1. 过程性考核: 100 %

序号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

分值(百分比)

1

课堂考勤

每次上课都通过超星平台,进行课堂考勤。

20%

2

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课,要求提交实验报告。

60%

3

综合实验

  1. 收集水生生物标本,并将其固定、编号、保存

  2. 计算浮游植物个体数量(个 / 3 ,个 / 升)和生物量(毫克 / 3

  3. 3. 通过浮游植物标本观察,编制所观察到样品的检索表

20%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教材

  1. 水生生物学实验指导(自编)

  2. 赵文主编。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8

  3.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 . 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 参考资料

  1. 李永函、赵文。水产饵料生物学,大连出版社, 2002

  2. 胡鸿均等 ,1980, 中国淡水藻类志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3. 厦门水产学院水生生物教研组 ,1980, 淡水习见藻类 , 农业出版社 .

  4. B. 福迪著, 1980. 藻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5. 裴鉴 , 单人骅 ,1952,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 , 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

  6. 颜素珠 ,1983, 中国水生高等水生维管束图说 , 科学出版社 .

  7. 沈蕴芬,原生动物学。 1999 ,科学出版社。

  8. 王家楫 ,1961, 中国淡水轮虫志 , 科学出版社 .

  9. 吴宝玲等 ,1981. 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 . 海洋出版社 .

  10. 杨德渐,孙瑞平编著, 1988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农业出版社。

  11. 刘月英等 ,1979, 中国经济动物志 , 淡水软体动物 . 科学出版社 .

  12. 董正之 ,1988, 中国动物志 , 软体动物头足纲 , 科学出版社 .

  13. 郑重等 ,1984, 海洋浮游生物学 . 海洋出版社 .

  14. 蒋燮治 , 堵南山 ,1979, 中国动物志 ( 淡水枝角类 ), 科学出版社 .

  15. 沈嘉瑞等,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 1979 ,科学出版社。

  16. 何志辉等 ,1982, 淡水生物学 ( 上册 ), 农业出版社 .

  17. 洪惠馨等 ,1981, 海洋浮游生物学 , 农业出版社 .




撰写人:杨慧荣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