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明 灯
孔明灯古称“飏灯”,因利用热浮力原理使之飞扬于空中故又称之为“天灯”,早期多用于夜间军事活动传递信息,又叫做“信号灯”。
它既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又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
民间传言孔明灯是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发明的,其实至今没有发现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史料。从字面来理解,“孔明”二字也非由诸葛亮字孔明而来,而是因为这种灯的透光和使用方式比较特别,四周要围挡起来,把围挡的材料照亮,从下面的孔洞泄出光来,故曰孔明。孔明灯究竟为何人何时发明,目前尚无史料佐证。如果从孔明灯原理的发现上来说,早在秦汉时就已可以做出孔明灯了。据《淮南万毕术》记载:“艾火令鸡子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燃烧的艾火放进鸡蛋壳里,可以让鸡蛋壳飞起来。东汉高诱就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鸡蛋壳为什么能飞?现代的解释是:受热气体膨胀向下排出,推动物体上升,孔明灯就是利用了热动力中的浮升力。这对现代人来说很简单,现代载人“热气球”就是这一原理。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并不清楚其中的热学原理,故称之为“术”。
孔明灯发明以后很长时间内都是军用物品。唐宋时,孔明灯已被成熟运用到军事征战之中。一直到晚清,孔明灯都是军队统帅指挥作战和传递情报的“信号灯”。明将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就广泛使用孔明灯来指挥军队作战,据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记载:“夜营应备中军大将旗鼓,上各黄油纸、铁丝灯一盏,俱粗四寸、长一尺五寸;五方旗十面,十盏……。”孔明灯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可采用不同的组合传达出不一样的指挥信号,令倭寇惶惶而不知其意。
制作孔明灯的材料多为蜡纸(亦称皮纸)。陆游《灯笼》诗曰:“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孔明灯的制作方法简单实用,用竹篾扎成一个上大下小近似于球形的灯架,顶端无孔,下燃松脂或油脂浸泡物,使灯内气体成为热空气,即可冉冉升于空中,随风飘荡。在现代,人们多把这种灯视为“许愿灯”,用其来祈愿,寄托人们的情感。
走 马 灯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
是中国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彩灯的一个种类。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曾出现这样的走马灯,汉时被称为“蟠螭灯”。据《西京杂记》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科技”灯具之一。
唐代,人们把这种使用热动力原理的旋转灯统称为“影灯”。“黄龙吐水灯”、“转鹭灯”、“仙音烛”等都是唐朝最有名的影灯。在皇宫里,走马灯的武将影像被改为代表至高神权的龙图,要让九龙翻转,其技术含量就更高,唐太宗李世民曾有《咏烛诗》曰:“九龙翻焰转,四照迎花生”。
宋代走马灯以“苏灯”为最。“苏灯”所绘图案多为人、马、物,燃灯时,人马追逐、移步换景,走马效果甚佳。宋朝时还出现了一种能够奏出音乐的走马灯,谓“仙音烛”,到清朝时,走马灯工艺已传入民间,一般制灯艺人都能做了。
宋代走马灯
走马灯与孔明灯都是利用热学原理而制成,不同的是,热浮力原理让孔明灯向上升腾,热对流作用使走马灯在原地旋转。当走马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古时,人们常在走马灯内绘制武将骑马的各种图案,当灯转动起来,好像骑马的人在相互追逐,故名走马灯。后人们常用来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
作者简介:
自贡彩灯发展研究会会长、自贡灯彩文化产业集团战略委员会副主任、自贡智库策划院秘书长、四川轻化工大学和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客座与特聘教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