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势汹汹的体育娱乐化浪潮下,《这就是灌篮4》有望强化体育本身,而非“体育搭台,娱乐唱戏”。

两年前,《这就是灌篮》打开了篮球综艺的魅力魔盒,成为当年叫好又叫座的体育综艺节目;两年后,持续深耕篮球沃土的《这就是灌篮》,于近日迎来第三季落幕。

市场风向瞬息万变,《这就是灌篮》也在变与不变中,完成自我进化与迭代更新。 从第一季的石破天惊,到第三季的孜孜求变,《这就是灌篮》试图在赛制创新、节目叙事、价值回归上做出新意。

某种意义上看,《这就是灌篮3》有着比前作更大的“野望” ——严肃向的体育赛制创新,它强化了为中国篮球力量输送力量的专业属性,回归竞技本质;增加女领队等“粉红”元素后,它又试图扩充女性受众群体,以期实现娱乐性、体育性、潮流性的“大满贯”。

那么,《这就是灌篮3》最终做到了吗?

赛制的重置与更新 ——在竞技与娱乐之间踩“跷跷板”

自第一季以来,《这就是灌篮》系列在常驻MC人选上,始终保持着竞技与娱乐的微妙平衡。热衷篮球运动的 “明星阵容+现役篮球国手/篮球名宿” 的基本结构,让节目在曝光率与专业度上拥有基本保证。

尽管如此,《这就是灌篮3》仍在赛制上作出大胆调整,以探索体娱“联姻”的新方法。

球队运营模式的全新上线,意图强化竞技属性。 《这就是灌篮3》以真实球队运营为蓝本,重现其遴选、组建、比赛等环节。为此, 朱芳雨、王仕鹏、郭艾伦、周琦 4位主教练要带领四大战队,通过团队战、个人战等多轮淘汰赛,用“大鱼吃小鱼”的路径,最终挑选出实力最为强劲的“追梦队”。

比赛形式上,《这就是灌篮3》既保留了经典的 3V3模式 ,以凸显能力出众的篮球手;也在“追梦队”成队之时,为观众呈现3场 5V5 的真实竞技,考验其团队协作能力。

“大变脸”后,《这就是灌篮3》拥有了更激烈的对抗、更具观赏性的比赛,以及更贴近现实的“模拟人生”赛制,专业竞技属性得到强化。

“追梦队”与澳门战狼队的收官之战,便是《这就是灌篮3》所祭出的巅峰对决。拥有前NBA球员的澳门战狼队,常年混迹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实力不容小觑。在与职业队伍的交锋中,“追梦队”从上半场领先13分,到下半场被反超14分,最终遗憾落败。互有领先、一波三折的比赛,为观众贡献了近乎职业联赛的观赏性比赛。

女性元素的再次注入,则增强了《这就是灌篮3》的娱乐属性。 前作中,女性球员 茶丽、廖悦辰 为节目平添一抹亮色,到了第三季,节目直接引入 陈昕葳、金子涵、乃万、徐艺洋 4位95后乃至00后年轻女团成员,作为球队领队。

从角色设置来看,女团成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花瓶”。以“小白”身份入队,她们是“科普”篮球知识的窗口;四大战队“抢人大战”中,她们能发挥性别优势;残酷淘汰战里,她们甚至还能充当教练与球员之间的“缓冲带”与“粘合剂”。

就像日本足坛喜欢聘用高人气女星担任“应援经理”一样, 《这就是灌篮3》引入了女“爱豆”的意图可谓十分明显 :它试图拓宽节目受众群体,中和炸裂的男性荷尔蒙,以打破垂直综艺的圈层限制。

叙事的回归与创新 ——寻找热血养成的广谱情感链接

数据显示,中国核心篮球迷数量达到了 1.43亿 ,泛篮球迷数量达到了 4.82亿 。基数庞大的运动人口,让篮球成为体育与娱乐跨界合作的天然突破口。仅在2020年,体育综艺总量不及 10档 ,其中篮球类占比超 20%

与更加“脱水”的体育节目不同,体育综艺更需要叙事的艺术。 《这就是灌篮3》从人物个性化、赛程综艺化、故事情感化等手段,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观众与素人球员的情感链接,输出具有价值的精神内核。

《这就是灌篮3》继承第一季的破圈法宝, 重归个性化人物塑造 。比如“球场教科书” 孙鹏 ,是球队“大心脏”的代表人物,在关键时刻总会出手;“湖北保罗” 向紫龙 则是最优秀的控卫,成名绝技是一招“庐山升龙霸”;“暴扣王” 李玮颢 则以能量爆炸的双手爆扣著称;等等。

通过独特的鲜明标签与辨识度,观众能更快了解球员,避免了同质化的窘境。哪怕是仅仅出场一次的 焦恩格尔 ,都给人留下“球路坎坷”“有团队精神”“被疫情耽误”等鲜明印象。

削弱叙事电影化倾向,则是《这就是灌篮3》所作出的改进。 首季节目好评如潮,是毫无疑问的现象级综艺,但其增加省略、快进、闪回等综艺剪辑方式,让节目被网友调侃为“《西游记后传》式剪辑”。这一季节目,显著削弱了“用力过猛”的娱乐化剪辑方式,不再刻意渲染紧张的气氛,也不再使用多个慢镜头来“炫技”。

比如,“追梦队”与澳门战狼队的收官战中,花式剪辑变得十分克制,只保留了教练、球员简短采访,快速插入到比赛过程中。更贴近体育赛事的纪实剪辑方式,既是致敬篮球本心的必要,也让篮球赛事不再支离破碎,观感更加流畅。

此外, “热血养成”是《这就是灌篮》火爆至今的创作密码 。第三季节目中,对成长的主题一以贯之——第十期节目开篇,经理人邓伦跟球员们“拉家常”,把球员的赛季成长史娓娓道来。

此前打球有“个人主义”的阿迪力,逐渐学会了团队作战,向队友传出的好球越来越多;球商与情商双高的向紫龙,在激烈对抗中收获了更加稳定竞技心态;与向紫龙一起,收获了广东宏远试训机会的邹伟豪、李玮颢,更是在节目中获得长足成长——他们从叱咤CUBA的风云人物出发,获得了中国顶级篮球职业队伍的“敲门砖”,向职业道路迈出坚实一步。

在陪伴中与人物共同成长,《这就是灌篮3》完成了广谱情感链接的持续输出。

价值的升级与再造 ——让“灌篮”成为CBA人才储备库

跳出《这就是灌篮》系列的小视界,从泛娱乐节目的大视野看体育综艺,会有奇妙发现。

从节目主体来看,体育综艺有 两大流派 。一大流派聚焦成名体育明星,或是在各自领域里站上世界级领奖台的“顶流”,他们往往外貌突出、才艺过人、话题十足。体育明星的娱乐跨界,在早中期体育综艺中比较有代表性,如姚明、李娜、林丹、邓亚萍、张继科、邹市明、田亮等等,以揭秘明星趣闻、展现明星风采为主,综艺“秀”的成分更高。

另一类则是以《这就是灌篮》为代表的素人体育综艺,虽有当红“炸子鸡”引流,以及专业运动员撑场,但其镜头更多聚焦于素人。通过对普通人竞技运动的细致白描,《这就是灌篮》系列展现了普通人的追梦激情。

这是《这就是灌篮》系列熠熠闪光的价值内核,让“樱木花道式”的热血青春,从二次元世界走出,在灌篮手身上显现出来。节目想做的, 不仅是向大众普及篮球知识,更是向大众传递运动价值。

在《这就是灌篮》的第一季与第二季中,通过观赏性较强的真人秀,素人篮球爱好者展现了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也摇身一变,从路人成为“出圈”的爱豆。如参加第一季节目的“发带小哥” 孙晨竣 ,成为郭敬明监制新片 《如果声音不记得》 的主演,电影12月3日上映后,票房已突破3亿元,孙晨竣藉此在娱乐圈站稳脚跟。

到了第三季,《这就是灌篮》在延续普通人追梦激情的基础上,通过类似俱乐部的“选拔”机制,为素人爱好者拓宽职业通路, 其“造星”功能更偏向职业篮球,节目的价值升级与再造更进一步。

事实上,从球员构成上,《这就是灌篮3》就打破了以往以街头篮球手为主的循例, 定下以CUBA球员为主的基调 。与街头篮球手相比,CUBA球员往往带有高学历、高成长性、低年龄特点,热血调性与节目更加吻合。

以往街头篮球与校园篮球“火星撞地球”的叙事逻辑,也在《这就是灌篮3》中变成了“CUBA如何进入CBA”。 张展瑜、张殿粱、李龙舸、邹伟豪、邬挺嘉、马泽来 ,灿若群星的CUBA球员在节目中大放异彩,“去CBA打球”也成为教练们招徕人才与描摹前景的最好标语。

由于有更多的CUBA甚至NCAA球员加入,《这就是灌篮3》的技战术可以更加规整、高级、专业,拥有了半职业队伍的竞技水平,也能随时打开中国顶级联赛的大门。难怪虎扑网友们会笑言,“在祝铭震、孙思尧、刘毅、王少杰、朱松玮等球员之后,《灌篮》要成为半职业球员打开职业道路的展示平台了”。

前路的憧憬与展望 ——“综N代”要如何打破审美疲劳

在《这就是灌篮3》中, 王仕鹏与周琦 有过一次“世纪大和解”。作为中国两个时代男篮的代表人物,王仕鹏与周琦在一次采访中产生误会,在微博上引发巨大关注。一年之后,两个人在同一档综艺中出现,并围绕“中国男篮是否后继有人”问题展开讨论。

以前辈姿态,向后辈传承篮球精神,王仕鹏与周琦有薪火相传;从《这就是灌篮》系列节目来看,第三季节目“站在巨人肩膀上”,通过赛制重置、叙事回归、价值升级,再次找到篮球原点,也完成了精神与价值的“传承”。

让观众期待的是,继《这就是灌篮3》之后, 优酷还将继续扛起“灌篮”旗帜,继续推出第四季节目 ,以传播篮球知识,为中国篮球遴选出更多优质人才。

第四季有哪些看点?据透露,《这就是灌篮4》将再度升级, 引入国际篮球势力,囊括美国、西班牙、塞尔维亚、拉脱维亚等年轻球员 ,让中外对抗引爆最具火药味的篮球竞技,上演无国界的篮球筑梦之旅。

届时,从CBA到NBA,从亚洲联赛到欧洲联赛,不同阵营、不同技战术体系,各大教练都将在《这就是灌篮4》中展现风采。

从这点看,在来势汹汹的体育娱乐化浪潮下,《这就是灌篮4》有望强化体育本身,而非“体育搭台,娱乐唱戏”—— 也许风靡北美的超级碗赛事才是《这就是灌篮》系列的究极进化体 ,它既有强烈的娱乐观赏性,又吸引专业观众来观看,到最后,它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流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最后成为许许多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