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3年,东晋政权的建立者司马睿在忧愤之中死去,继承他皇帝的是他的庶长子司马绍。因为司马绍的生母荀氏是鲜卑人,只是在当婢女时得到司马睿的宠爱生下了司马绍,而司马绍长得不像当时的汉族人那样,因胡须发黄,讨厌司马绍的王敦就叫他

“黄须鲜卑儿”

。司马绍也很幸运,身为司马睿的皇后虞皇后没有生育,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司马绍很幸运地成为了皇太子。

幸运的司马绍

司马绍在东晋历代皇帝中算是最强势的里,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在司马绍小的时候,司马睿问司马绍:“太阳与长安哪个远?”司马绍回答:“太阳远,因为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司马睿很惊喜,觉得儿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第二天,司马睿宴请群臣,就想在大家面前炫耀一下儿子的聪明,当众重新问司马绍:“太阳与长安相比,哪个更远些?”不料司马绍一本正经地回答:“太阳近!”司马睿大惊,就问司马绍:“为什么呢?”司马绍抬头看看天空,从容说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但即便如此,因为司马绍母亲的身份十分低微,司马睿一直都想立宠妃郑夫人的儿子司马昱为太子,但此举遭到了集体反对,一方面是司马绍的表现并没有过错,而且司马绍和群臣的关系也很好,另一方面就是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废太子很容易造成骚乱。但司马睿并未就此妥协,为了立司马昱为太子,司马睿就想将反对最强烈的王导、周顗软禁在宫中,然后让刁协趁机将废立太子的诏书向大臣颁布,给群龙无首的大臣们一个措手不及。司马睿连诏书都写好了,就等王导、周顗两人中计。但王导一把推开使者,径直走到司马睿面前,问道:“不知陛下因何召见臣等?”司马睿被这么理直气壮地一问,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半天后从怀中取出一张黄纸诏,撕得粉碎,扬手扔掉。司马绍的太子位就这么保住了。

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司马绍的太子地位再次受到冲击。王敦并没有像历史上其他从外地攻入京城就废皇帝的权臣那样,他做的竟然只是想废太子。一方面,王敦想要以此立威,另一方面,王敦担心强健聪明的司马绍日后当皇帝会对自己不利。王敦打算以“不孝”的名义来废掉司马绍,但最终也没能成功。

322年,24岁的司马绍继位称帝,史称晋明帝。司马绍上位之后,一改父亲的庸碌无为的作风,锐意进取,全心全意巩固统治、加强皇权。他的当务之急就是铲除上游的王敦集团。

司马绍的登基对遥控朝廷的王敦来说就是个噩耗。于是,王敦决定给司马绍来个下马威,他以讽谏朝廷征召自己为由,率大军东移进驻姑孰湖城。虽然司马绍想直接打掉王敦集团,但此时的他并没有力量与王敦直接对抗。为此,司马绍以退为进,赐予王敦加黄钺、班剑武士各20人,可以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导致王敦就是有篡位之心也没有篡位的借口。

司马绍暂时稳住王敦之后,便着手开始组建自己的势力。司马绍提升妻弟庾亮为中书监以分王导的权势。封郗鉴(江淮地区的一支大的武装,王羲之的岳父)为安西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率部镇守合肥,给予他统辖各部流民部队的权力。

王敦也很忌惮郗鉴这支流民武装,为此,他上表朝廷推荐郗鉴任尚书令。尚书令是实际上的宰相,但关键一点是没有军队指挥权,郗鉴如果担任就失去了对本部流民的指挥权。司马绍尚未具备和王敦翻脸的实力,不得不召郗鉴入京就职。然而郗鉴上任途中经过姑孰时却被王敦扣留了。党羽劝王敦杀掉郗鉴,王敦没有听,软禁了郗鉴几个月后最终放他去了建康。

王敦为了阻止司马绍发展自己的势力,开始铲除司马绍倚重的大臣,温矫被司马绍封为中书令,王敦就要求调温峤回自己幕府担任左司马,司马绍无奈还是只能答应。王敦对身边的幕僚沈充、钱凤几乎言听计从。沈充企图依靠王敦来提升家族权势,前往东南地区推行王敦的政策,所以长期在王敦身边的就是钱凤。温峤假意和钱凤交好。钱凤出身寒门,也仰仗温矫提升名望。温矫就逢人称赞:“钱世仪(钱凤的字)精神满腹。”钱凤大喜,和温峤成了好朋友,在王敦面前力保温峤。于是温峤得以在王敦身边有惊无险。

王敦十分喜欢自己的侄儿王允之,经常将他留他在身边。有一天,王允之在王敦的床上休息,听到王敦在外面和部下讨论篡权的计划。王敦在讨论中才想起床上还有王允之,赶紧过来查探。王允之倒头假睡,还抠出口水沾染被褥床单,让王敦相信自己熟睡多时。后来,王允之回家告诉了父亲王舒,王舒和王导商量后报告了司马绍。所以,王敦的篡位计划在家族内部都没有得到支持,且早在司马绍的掌握之中。

公元324年,王敦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候,王敦突然意识到王家的力量不可能推翻东晋王朝。病重的王敦很明白自己的继子王应年纪很小,担心自己死后王应掌控不了部队。他给部属设计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解散军队,归身朝廷;中策是退兵武昌,屯兵自卫,同时和朝廷和睦共处;下策是集中全力推翻朝廷,万一侥幸就能开创一个新王朝了。钱凤和沈充等人想当开国元勋,一致认为王敦的下策是上策。

王敦身不由己,便由着下面的人造反。他自命为扬州牧,并大肆任命党羽为朝官和地方官吏。王敦假传圣旨拜王应为武卫将军,拜王含为骠骑大将军,让沈充在江东起兵响应。司马绍于是正式下诏讨伐王敦。王敦因身体每况愈下,只好委派王含率领水陆大军,气势汹汹杀向建康。

王敦进军建康后,司马绍只带了两名随从去王敦大营,仔细侦察营中虚实。当时,王敦正打着盹,迷迷糊糊中梦见太阳在营垒上空盘旋。他心中一动,醒来惊呼:“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马上派出轻骑搜索营垒附近。司马绍三人很快就被王敦的骑兵追上了。情况紧急,司马绍看到路边有个老太太,就把御用的七宝鞭递给她,嘱咐说如果有骑兵追来就拿鞭子给他们看,然后他们又用冷水把马粪浇透才骑马再逃。一会儿,追兵赶到,问老太太有没有看到一个黄胡须的骑马人经过。老太太说看到了,跑过去很久了,说完还把七宝鞭拿给追兵看。七宝鞭镶金嵌玉,引起追兵围观,追兵又发现马粪已冷,认为司马绍已经跑远,就放弃追赶。

司马绍回到建康后,郗鉴建议朝廷征召苏峻、祖约等入卫京师。苏峻、祖约等人也觉得王敦胜算不大,纷纷出兵护卫建康。值得一提的时,王导是司马绍的大都督,王导知道王敦病重且失去了人心,就坚定地站在了司马绍的一边。他扬言王敦已死,带着建康的王氏家族子弟为王敦发丧,让大家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司马绍适时下诏数王敦之罪,表示除了要治罪王敦和钱凤,其他一概无罪。

王敦见诏暴怒,病势更加沉重。324年秋七月,王含率水陆大军5万杀向建康,攻至长江南岸。温峤则焚烧秦淮河上的浮桥,率军固守北岸。司马绍想要带兵应战,郗鉴建议他坚守建康,以逸待劳,等王敦军队锐气过后再联合援兵痛击。但司马绍还是组织勇士,夜渡秦淮河偷袭王含大营。王敦听到王含失利的消息,哀叹:“我兄长就是个老婢;门户衰败,大势去矣!”他运起最后的力量,要亲赴前线,无奈病入膏肓,挣扎起来后马上又躺倒在地。临终前,王敦叮嘱王应:“我死后秘不发丧,一定要把建康打下来!”说完,王敦病死,时年59岁。

王应将王敦草草埋在营帐中,然后自己就去花天酒地了。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几天后大军不见指挥和命令,渐渐知道王敦真的死了,士兵连战斗的心情都没了,在司马绍的进攻之下兵败如山倒。王含、王应和钱凤仓皇西逃。沈充正从东边向建康进攻,见大势已去,逃亡途中被旧将所杀,首级传给朝廷。钱凤逃到江州,被地方太守所杀。王含、王应抛弃王敦亲手带起来的军队,一路逃到荆州投靠族人、荆州刺史王舒。王舒做出了最平稳的选择:大义灭亲。王敦势力随即烟消云散了。

平定王敦之乱是晋明帝司马绍最大的政绩。战后,他果真没有株连他人,冻结对王敦党羽的追究。王敦之乱在战争期间并没有造成大的破坏,战后又没有株连杀戮导致社会动荡,整个南方付出的成本比较少。司马绍处理得当,得到了世族大家和百姓的支持。

太宁三年(325年)秋,晋明帝司马绍病死,只有27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