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
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
湖北
省
京山市
屈家岭而得名,
[1-2]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
河南
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
澧县
梦溪
三元宫,西面在四川
巫山
大溪文化遗址
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主要分布地区以
江汉平原
为中心,西至
三峡
,东到武汉一带,北达
豫南
,南抵
湘西
北
常德
一带。
稻作农业
是其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
红烧土
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
粳稻
。居民还饲养
家畜
,兼事渔猎。
生产工具
有磨制的石斧、
石锛
、
石镰
、
石镞
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
城头山
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
护城河
。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
木骨泥墙
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
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
建筑技术
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
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
土坑
葬,儿童用
瓮棺葬
。
安乡
划城岗遗址
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
随葬品
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
云纹
石钺
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
郧县
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
房县七里河
、天门石家河、
当阳
季家湖
下层、
松滋
桂花
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
青龙泉遗址
上层出土的小口
高领罐
、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
口杯
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
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
龙山文化
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
鄂西北
、
豫西南
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大体上属于同一考古
文化体系
,对于两者的源流关系,学术界也一直在探讨。
因此,有人把
江汉地区
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
长江
中游龙山文化”。
根据第四次发掘的成果显示,屈家岭遗址的
文化发展
序列,由早及晚主要历经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和周代等四个基本阶段,其中石家河文化遗存和周代遗存系第四次发掘发现。
屈家岭古代曲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
新石器文化
。因首先发现于湖北
京山
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其年代上承
大溪文化
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至屈家岭古代城址前2600年之间。
屈家岭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
仰韶文化
,也与
洞庭湖
以南的
几何印纹陶
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300~45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
宜昌
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
南阳
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
洞庭湖
一带。
屈家岭文化除了最早发掘的湖北
京山
屈家岭遗址外
,经过20世纪50至8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的
文物普查
,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
约有3000处,其中经过正式发掘和试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几百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各期段遗址。
繁荣的屈家岭文化,在其发展期间不断向江汉平原周边地区扩展,屈家岭文化沿着
汉水
上游发展扩张至
鄂北
的
均县
(此县位于水库中心被淹没后迁丹江市)、郧县等地区,其影响所及到达了河南境内汉水支流的丹江
淅川
和
唐河
流域。向
鄂南
发展已达
湘北
澧水
流域一带,向东发展到达了鄂东平原,向西已至鄂西的
荆门
、当阳、枝江地带。在上述广大范围内,都发现有屈家岭文化遗存或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
屈家岭文化的分布,几乎遍布长江中游的江汉流域。
屈家岭文化陶器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质为主,
夹砂陶
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
红陶
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
素面
,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
篮纹
、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
陶衣
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
网格纹
、圆点纹和弧
三角纹
。另有较多的彩陶
纺轮
,其
横截面
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
米黄色
陶衣,然后彩绘出
旋涡纹
、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
圜底
器,器形有罐形鼎、
高领罐
、高圈足杯、
薄胎杯
、壶形器等。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经济活动
以
稻作农业
为主,
家畜饲养
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房屋建筑
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
基槽
,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
土坯
垒砌法。屋顶为侧面
起脊
,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屈家岭文化
墓葬群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
仰身直肢葬
,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
石龙水库
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
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
新石器时代
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
手工业
。
屈家岭文化
农耕
2020年12月6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屈家岭遗址联合考古队正式披露,历时5年的植物考古有了新发现:该遗址出土距今约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经对这些炭化种子进行
碳14
年代测定,证明这是长江中游最早的粟遗存,是北方
旱作农业
传入这里的最早证据。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一批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共计541粒,可见屈家岭先民的
农业结构
为以稻为主、粟为辅,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作在此相得益彰。
屈家岭遗址浮选出炭化
植物种子
及硬果
核壳
共计1599粒,经鉴定,确认
农作物种子
有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
基盘
、33粒粟、27
粒小麦
及6粒大豆。此外,考古队从各时期炭化遗存中挑选了16粒农作物种子和2块木炭标本进行测年。测年材料反映,屈家岭遗址稻作农业的出现,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而且,各时期的水稻基盘形态都具驯化型特征,表明这里的稻作农业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屈家岭文化
手工业
屈家岭文化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屈家岭文化陶器
的陶质特点是,早期以泥质黑陶数量居多,泥质
灰陶
次之(泥质灰陶均为浅灰色),泥质
红陶
与橙黄陶很少,
夹砂陶
极为少见;到了中期,泥质灰陶逐渐替代了黑陶,泥质红陶与橙黄陶较前稍有增多,并有少量夹砂陶器;屈家岭文化晚期,仍以泥质灰陶为主,而泥质与夹砂的红陶较前增多,并出现了砖红色的
粗砂
陶器。屈家岭文化陶器陶系发展演变序列的特色,迥异于周边地区同期原始文化的陶系。
屈家岭文化氏族酷爱艺术,彩绘和
造型艺术
水平较高。他们在与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烧造出胎体薄如
蛋壳
的彩陶,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人惊叹。屈家岭文化中的
陶鸡
、
陶羊
、陶兽等造型工艺品,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比较突出的是屈家岭文化彩陶不同于其他同期文化的彩陶,其彩陶器皿陶胎的
陶泥
都曾经过精心的陶洗,因此在
烧成
之后胎质细腻且有光泽;
喇叭形
小平底蛋壳
彩陶杯
和敞口弧腹矮圈足蛋壳彩陶碗等饮食器皿,制作精致,器形小巧秀丽,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今人为之惊叹。屈家岭文化彩陶器皿和彩陶纺轮等的彩纹图案,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彩绘
艺术特色
;屈家岭文化的
蛋壳彩陶
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他原始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
彩绘艺术
和造型艺术,既是
楚文化
中漆木器灿烂多彩的源头,也是楚文化彩绘和造型艺术高度发展的基础。楚文化中的彩绘漆木雕
动物群
小
座屏
,和
凤鸟虎座鼓
等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动物
雕塑工艺品
,是传承史前屈家岭文化中陶塑动物造型
工艺技术
在楚文化中高度发展的结晶。
屈家岭文化
农耕文明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期
最具
代表性
的
原始文化
。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
繁衍生息
,初露
农耕文明
的曙光。屈家岭文化证明中国是
亚洲
稻的原产地之一,
屈家岭遗址
的稻作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
史前
的稻作遗存,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长江中游最早的粟遗存。水稻种植农业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
史前文化
的主要成分,屈家岭遗址中,多次发现过炭化
稻谷
凝块和烧焦的稻粒,说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对于研究
中华文明
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屈家岭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稻谷。
新石器时期
的人类通过自己的
劳动改造
自然生物,并把它们驯化成家畜和农作物,这便产生了
农耕文明
。屈家岭遗址在前期发掘中发现的第一批人工稻谷遗存,与现在长江流域所种植的水稻已经非常接近,因此很快便确立了其悠久的农耕文明,也重新修正了
中华文明起源
黄河流域
的起源论,确定了
中华文明
的多元起源。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流域最早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
,它的发现使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再仅限于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也同样是重要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
中华文明
的重要摇篮。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
京山
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以
江汉平原
为中心,东起
大别山
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
洞庭湖
北岸。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屈家岭文化后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
遗址于1954年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调查时发现,1955年、1956~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分别对其进行了第一、二次发掘,初步了解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并在
发掘报告
《京山屈家岭》
中首次提出“屈家岭文化”的命名。
1955年、1956-1957年两次发掘屈家岭遗址,揭示了一种崭新的
遗存
。1959~1960年间,开始普遍把这种遗存称为屈家岭文化。1989年进行了第三次发掘。2015-2017年进行了第四次发掘。
根据第四次发掘的成果显示,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发展序列,由早及晚主要历经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周代等四个基本阶段,其中石家河文化遗存和周代遗存系第四次发掘发现。
发现
:1954年冬,为了解决
垦区
排灌问题,并彻底治理水患,
湖北省国营
五三农场
在修建石龙过江水库之后开始了水库干渠的建设,当干渠修至屈家岭村
古柏树
附近时,挖出了大量
红烧土
、陶器和石器。
屈家岭遗址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
第一次发掘:
第一次,在1955年2月,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指导下,由湖北省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负责,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为小规模的试掘,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系统
。
第二次发掘:
1956年4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先生主持,进行了以探索长江中游
史前考古学
文化为目的的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共开
探方
197个,发掘面积为858平方米。第二次发掘材料经整理研究,编成屈家岭遗址
考古发掘报告
——《
京山屈家岭
》一书,因发现的文化遗存与其它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正式将这一特有文化命名为“屈家岭文化”。
第三次发掘:
1989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和
荆州博物馆
联合,在该遗址的北部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87.5平方米,这次发掘新发现了屈家岭遗址的早期文化。
2015年至今,为配合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
建设,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展开新一轮考古发掘。其间,植物考古工作者在屈家岭遗址各时期遗迹和
文化层
采集
土样
392袋,运用植物考古常用的“
浮选法
”进行研究,发现了一批炭化植物种子,经鉴定,确认其中33粒为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对这些炭化种子做碳14年代测定及量化
统计分析
,认为其距今约5600年至5300年。姚凌称,这是经种子测年证实的长江中游最早的粟遗存,表明粟作农业在当时或更早已传播至此。该遗址还发现一批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共计541粒,可见屈家岭先民的农业结构为以稻为主、粟为辅,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作在此相得益彰。
屈家岭文化
文化特征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
灰陶
。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这是同时期的其他文化所缺乏的。常饰凸弦纹和缕孔,还有少量
朱绘陶
和彩陶,尤其是薄胎晕染彩陶最具特色。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
石凿
以方柱体的为代表。
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
柳叶
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
石铲
、
石镰
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彩陶
纺轮
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
陶衣
,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
对顶
三角纹
、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有为数较多的
篦点纹
空心
陶响球
和极少的彩陶球。屈家岭文化中出现的连间式住房,既有自身的建筑特点,又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同类
建筑形式
相近似,具有一定的
时代特征
。
屈家岭文化
房屋建筑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
草拌泥
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
白灰面
”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
火塘
,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
柱洞
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
建筑结构
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屈家岭文化
墓葬
在
六合遗址
、
屈家岭遗址
、
关庙山遗址
等地,均发掘了属于屈家岭文化范围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
屈肢葬
,无
葬具
。曾盛行于
大溪文化
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
屈家岭遗址
也发现一例。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
随葬品
,前期多小型
明器
,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
瓮棺葬
交错分布。
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分别有77、50、65件,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
穿孔石钺
,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这三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
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
圜底
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
随葬品
。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岭文化
文化关系
屈家岭文化的北部外围
分布区
,已到南阳地区
伏牛山
南麓一带,这里原是
仰韶文化
的分布范围,后来屈家岭文化扩展及此,并与黄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
龙山文化
先后发生接触和交流。例如,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河南
禹县
谷水河第三期和
郑州
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见
大河村遗址
),分别出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都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陕州
庙底沟二期文化
遗存
中和青龙泉中层、
屈家岭
,又都存在
喇叭口
红衣小陶杯、
圜底
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相互间的联系。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
农耕文化
发祥地之一,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
京山市
屈家岭遗址而得名
[1-2]
,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
大遗址保护
项目。
规划面积388公顷,
总体规划
结构是“一环两带三区”。该项目是屈家岭至
孙桥镇
城镇化带的重点支撑项目,对加快公共
文化事业
发展,彰显农耕文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内容有: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
环境整治
、
道路改建
、
绿植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等。
遗址公园
以
长江流域
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国
农耕文明
的发祥地为主题,以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场景为主要展示内容,并融入建筑、制陶、种植、渔猎等
文化元素
,通过展示远古与现代共生之生活场景,融保护、展示、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以全新的视觉展示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为
中国大遗址保护
与利用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