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料传奇:引发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的,竟然是一场舌尖上的革命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欲望就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么是对权利的欲望,要么是对利益的欲望。我们很难想象,香料,这种在今天不算贵重物资,在古代的欧洲,人们对它的狂热追逐,深刻影响到人类历史进程。它直接引发了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扩张的浪潮,也成就了欧洲几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为了香料的原因,财富聚了又散、帝国建了又毁,以至一个新世界由之发现,千百年来这种饮食上的欲求驱使人们横跨这个星球,从而也改变着这个星球。
香料的英文是“Spic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pecies”,常用来指贵重但量小的物品。香料,又名辛香料或香辛料,是一些干的植物的种子、果实、根、树皮做成的调味料的总称。欧洲人疯狂渴望的香料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香水香精一类的化妆品,而是胡椒、丁香、豆蔻、桂皮甚至生姜这类我们今天在小摊上随便可以买到的便宜调料。亚历山大时代罗马与印度的接触,使得印度的很多香料传到了欧洲,并备受欧洲贵族的欢迎。埃及、希腊、罗马和早期中世纪欧洲人都狂求香料,传统没中断过。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人将此定位为“世界的开端”、“全球化进程的开始”。推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动力竟然是,寻找传说中“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地方。可以说香料是推动欧洲国家去发现探索世界的催化剂,对香料的渴望和欲求,同样激发了葡萄牙、荷兰、英国的全球探索,也就成为了开启世界开端、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对于香料的渴求和欲望,为何能够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动力?澳大利亚学者特纳撰写的《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困惑。
一是宗教。
香料是宗教仪式、祭祀庆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世界各地仍在沿用这种习惯。
公元前5世纪伟大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记述关于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方法时提到了肉桂,现代科学也证明木乃伊中有很多来自东方的香料的成分。公元前78年,苏拉去世时,据说因为大家赠送的香料过多,以至于人们用桂皮为他打造了一尊模拟人像。除了防腐,罗马人在火葬中也使用桂皮,据说桂皮具有独特的宗教作用,可以促使亡魂复活。尼禄皇帝的情妇波皮厄死去后,皇帝用一整堆桂皮为她举行火葬。罗马人更是将大量香料用在祭神。当年凯撒进罗马城,群众提着熏香壶欢迎。满路都是祭祀的香味儿。等罗马确立帝制,所有皇帝都享受香火供奉待遇了。
而欧洲中世纪时,人们笃信不但天堂飘着香料的味道,基督教众神本身也都带有香料气。当时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大量香料被带到天国,因此上帝、基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们、圣灵和死去的帝王,都带着香料之气。
基督教为“只有天堂里才充满着香料气息”的想象提供了可能,基于此逻同样是基于这种神秘的想象,欧洲人认为香料具有圣洁之气。在基督徒丧葬火化时,必须香味越浓越好,把香料涂抹在尸体上或者同尸体一起焚烧,有着赎罪的意涵,意味着凤凰涅槃死后重生。
二是医用。
香料的药用范围很广,现在依然如此。欧洲当时用来制作各种药液、防治传染病等,需要芦荟木、龙涎香、檀香等。在欧洲黑死病爆发时期,人们佩戴装有香料的香盒,认为可以抵制瘟疫,延缓衰老过程。同时在男女之事上的奇效,给历史上最为担忧生育能力的中世纪贵族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慰藉。
三是身份。
香料也是欧洲贵族彰显身份的象征。在欧洲基督时代前的希腊时期,就有一条自印度通达欧洲大陆的香料之路,不过当时输入到欧洲的香料数量较少,自然是一种奢侈品象征。直到罗马帝国时,随着香料的大量涌入后价格下降。但是,尽管如此,对罗马人而言香料仍是品味、显赫和财富的象征,是罗马帝国贵族显示排场的法宝。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人批评,香料使人变得虚弱,消磨阳刚之气,导致罗马帝国的奢靡之风。
四是经济。
香料是一种社会交往的重要物品。在货币仍未大量流行的时代,甚至可以作为货币使用。新大陆发现之前,香料贸易一直被波斯人控制,价格非常昂贵。早在古罗马时期,凯撒就曾将胡椒视为财富的同义语,在罗马的国库中储藏了大量胡椒。胡椒被称为“黑色黄金”,形容某样东西十分珍贵,法国人说“贵如胡椒”,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则被称为“胡椒袋子”。
五是食用
。欧洲习惯于冬季宰杀牲畜,把肉腌起来保存,需要锡兰的肉桂、印度的胡椒、印尼的丁香和肉豆蔻、另外,王室贵族制作各种蜜饯、香料酒、肉食、沙司等高端食品都需要使用香料,使食物更加美味和容易入口。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埃皮西乌斯《烹调书》中就记载了很多同香料有关的料理,很多菜谱的结尾都写上了“撒上胡椒即可食用”,书中提到的香料种类繁多。《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把胡椒称为“大多数奢华的罗马烹饪术中的一种特别常见的成分”。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古罗马烹饪书籍《关于烹饪的艺术(De Re Coquinaria)》中一共记录了500种左右食谱,其中有482种用到胡椒。直到今天,我们吃牛排还用黑胡椒,罗马人也算功德无量。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什么食物里都爱放香料。每天必喝的啤酒里也放。
欧洲贵族们自罗马帝国时代就吸毒般地养成了离开香料活不了的生活习惯。但因为地中海气候的局限性,虽然西方世界,比如希腊——罗马世界很早就开始使用香料,比如迷迭香、鼠尾草和藏红花,但丁香、肉豆蔻、这些香料基本都产自热带、亚热带地区,阴冷潮湿的欧洲无法种植,只能通过贸易获得。罗马人的航线从红海出曼德海峡到阿拉伯海,最终到达印度的“香料海岸”马拉巴尔。总航程超过8000公里,这样的长途运输也成为东方香料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代欧洲,人们常用“贵如胡椒”(Cher comme poivre)这句古老的法国该语形容某件商品非常贵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胡椒的尊贵地位。他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从东方收购胡椒,印度的梵文古籍中就有“罗马商人来时带着黄金,走时带着胡椒”的记载。
中古时期,欧洲人对香料的狂热心态,“海洋小说大师”约瑟夫·康拉德在《詹姆斯王》里做了生动的描述:
“大约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时代,荷兰和英国冒险者对胡椒的特殊兴趣,就像爱情的烈火一样在胸中燃烧。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愿去呢!他们会为了一袋胡椒互相残杀,甚至不惜抛弃自己一向珍爱的灵魂。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甘愿赴汤蹈火,将种种生命危险置之度外——陌生的海洋,种种怪疾,伤痛,监禁,饥饿,瘟疫以及绝望……他们宁愿把自己的白骨留在遥远的海洋,只要能让财富流入国内活人的手中。”
谁找到香料,谁就能一夜暴富。不仅贪婪的商人,国家也发起了寻找绕过中东直奔香料产地的航海运动。
14世纪,
作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他在中国、印度所看到的无穷无尽的黄金、白银和香料,还有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这本游记在出版之初,曾被欧洲人当成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胡思乱想,但在一百年后,这本游记却激发了狂热追求香料和黄金、白银的欧洲商人强烈的冒险冲动。人们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开始对东方世界产生了谜之幻想,对这些产自遥远东方神秘香料的渴望也直接催生了改变世界格局的地理大发现。
15世纪,
先行者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到达了美洲,找到西印度群岛以及冒牌的胡椒。
16世纪,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了绕非洲大陆而行的新航线,实现了香料突破。借助强大的航海技术,葡萄牙统治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他们早在16世纪初就占领了马六甲地区,随后控制了这个地方长达一百年,成功突破了阿拉伯人和威尼斯商人对欧洲香料贸易的垄断。这些欧洲人梦寐以求的香料,为初次到访的葡萄牙船队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招致了欧洲其他殖民国家的觊觎。伴随着香料贸易的日益繁盛,此后三百年间,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和法国为了独占香料贸易与抢夺殖民据点,围绕这个小岛展开长期、激烈的斗争。
17世纪,
霸主是荷兰,荷兰将葡萄牙 “赶走”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香料群岛,香料贸易达到鼎盛。荷兰人当年船坚炮利,占据了东南亚的丁香和肉豆蔻产地,逼奴隶干活。为了维持高价,他们不允许任何人移栽香料植物。他们采下肉豆蔻就泡石灰水,免得在别处发芽。他们还定期焚烧香料。1735年,阿姆斯特丹烧了125万磅肉豆蔻,流出的油沾湿了围观者的脚。有人从火堆里偷了一把,被判绞刑。荷兰人还在这些地方设立了很多据点以开展贸易,其中有一个位于爪哇岛的叫做巴达维亚的小城,最后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这个小城就是今天的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前身。
18世纪,
英国人取得了霸权地位。波士顿出生、英格兰长大的伊利胡·耶鲁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胡椒等贸易,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度成为印度马德拉斯省的省长,并积累了大量财富。在1718年,他向康涅狄格州的一家“考利盖特学校”捐赠了一批图书与货物,该学校通过拍卖货物得到五百镑。在那时候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于是该学校出于感激把校名改为耶鲁学院,那也就是如今的耶鲁大学。
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十年,一个法国冒险家偷走了丁香和豆蔻苗,移栽到别的热带岛屿。尽管种的不算好,荷兰的垄断还是打破了——迟早的事,咖啡、烟草、可可、茶和甘蔗这些一度稀有的植物都全世界移栽了。法国和英国在自己的殖民地试验种植香料成功,在东南亚扩大种植区,再转口到欧洲,免得被荷兰和当时的威尼斯商人龚断市场。
香料落入寻常
欧洲人最初对香料的狂热欲求,开启了纷纷涌向东方寻找香料的历史,也陆陆续续见证了几大帝国的兴衰历史。几百年的反复争夺之后,却使香料的产地扩散,产量剧增,再也无法成为帝国的摇钱树了。
香料的失宠也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用作各种口味调剂的蔬菜的出现,取代了香料的功能。如美洲红辣椒的引进迅速取代了胡椒的地位。
16、17世纪时人们产生了新的嗜好,先是烟草风靡全球,随后则是咖啡和茶,这些商品比香料更加有利可图。而随着香料在基督教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消失和欧洲消费主义的发展,贵族们彰显地位的消费品则转向了首饰、音乐、服装、住房、艺术和交通工具。
而新的时代的到来,人们烹饪偏好的改变,则完全使香料烹饪功能丧失殆尽。欧洲中世纪的烹饪寻求的是食物味道的转化,后来寻求的则是食物的原汁原味。并把香料联系于东方人的矫揉造作和萎靡,不怎么用东方香料的法国大餐受宠。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认为香料的浓烈只适合味觉粗糙的东方人去吃。随着民族意识的盛行,食物被贴上了民族优劣的标签,香料则被欧洲看作是来自异域(东方)的标志,只有乐于感官享受的东方人才热衷于此。与之相反,欧洲理性主义时代最为贬斥的就是追求感官,而不诉求理性。
19世纪,香料成了穷人比富人用的还多的普通商品。香料逐渐成为寻常的商品,不再价值连城。香料群岛也不复存在,香料跌落神坛。
香料的兴衰史同时也是人类世界格局变化史,我们看似平常的调料却经历过如此波澜壮阔的变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又有哪个不是如此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