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自徽班进京以来200余年的兴衰史,其中20世纪是京剧受到外力震荡最大、形态改变最剧烈的100多年。为了适应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京剧自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这一变异过程仍在继续
从皇帝驾崩艺人纷纷改行到改朝换代艺人无奈逃散,时代的变迁对艺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解放前后,百姓生活诚惶诚恐,戏院茶楼更是门庭冷落,很多艺人选择了出走他乡。背负着汉奸罪名的马连良等远赴香港,在说广东话和英语的地方演戏赚钱。在下九流的排行中,戏子是第八,排在妓女之后,小一辈,因此得管妓女叫姨。1949年7月28日,第一届文代会在京召开,艺人们被称为了文艺工作者。紧接着艺人们都参加了改人改戏的运动,大批旧戏被禁演,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开始成立,名角们放弃了拿包银的习惯。艺人们感慨:真是换了人间。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建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北京成立了京剧工作者联合会,这之后,又有了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观摩调演年年有。1958年,京剧界喊出了一年要排三百个戏,其中二百革命现代戏。《芦荡火种》《红灯记》、《白毛女》、《海瑞罢官》纷纷登台,连马连良这样的大腕都只能在《杜鹃山》中跑个大龙套。1959年,梅兰芳排出了《穆桂英挂帅》。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病死于北京医院。1961年,梅兰芳因心脏病死于北京阜外医院。1968年,荀慧生因被斗引发心脏病,死于北大医院。尚小云1975年从西安回到北京,借住在弟子吴素秋安排的房子,1976春,因心脏病死于北京。1966年12月31日,马连良端着一碗面条摔于中和戏院食堂的台阶下,三天后,死于心脏病。随着名伶们的故去,中国戏曲“角”的时代就结束了。
《粉墨春秋》经过差不多半年的筹划和调研,于2004年5月在中国戏曲学院正式开拍。随后,历经8个多月,工作组走访了上海、南京、杭州、扬州、苏州、武汉、深圳、香港、台北等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个亲历者和见证人,拍摄下了9000多分钟的珍贵素材
访问对象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京剧专家、学者、艺人、名票和普通老百姓,大多数被访者年龄都在75岁以上(2005年时),年事最高的是身居香港的时年102岁的钱培荣先生。钱先生是杜月笙的徒弟,也是正式拜师于享有“冬皇”美誉的女老生孟小冬的唯一弟子。
在《粉墨春秋》中,曾经饱受牢狱之灾,并表示避不谈京剧的原上海20世纪20-30年代《戏剧旬刊》的主编,时年101岁的张古愚老先生也接受了采访,很多观点和事实都是在《粉墨春秋》中首次披露
。
《粉墨春秋》制作组创造了一次契机,让梨园界的老艺人们与当年狂热的京剧迷们一同去回忆和讲述那段京剧辉煌与沧桑的历史,那些历历在目的情景和那些已经被刻意遗忘的故事被导演的镜头重新唤醒,名角后代、给名角傍角儿的艺人们在镜头前有笑有泪,述说的是饱含悲欢离合、苦辣辛酸的梨园故事
。
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孟小冬、金少山、谭富英、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等风靡一时的京剧名角儿在片中粉墨登场;拜码头、出堂会、打擂台、撒红票、窝头会、义务戏等形形色色与京剧有关的江湖术语在片中以具体的故事来得到诠释;乾隆、慈禧、袁世凯、冯玉祥、 张学良等政治风云人物,甚至鲁迅、胡适、傅思年、周作人等文化名流,更甚至于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大亨皆以历史图像的方式亮相《粉墨春秋》
。
《粉墨春秋》的拍摄形式上,选择了“口述史”的方式,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拍摄,是剧组主创对一部历史的尊重态度,对于诸多的有关京剧的文字来说,剧组主创更相信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由亲历者自己述说的口头历史。基于此,剧组主创对所访人员在身份和年龄上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力争做到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在选择被访者时,剧组主创还尽量动员了那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愿意对京剧发表任何形式的看法的人,剧组主创觉得这些人的记忆,是在这部影片里表明立场的重要财富
。
《粉墨春秋》从2004年11月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导演在拥有了如此多丰富素材的前提下,筛选磨练,并结合电脑科技,用动画手段再现经典唱段。从前期调研到采访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制作耗时近一年半
出品人:管仲连
制片人、监制:张元
制片主任:王云
导演:段锦川、蒋樾
副导演(助理):汝盛、陈艳
摄影:王晓峰、陈敏
策划:贾志杰、王墨、康健宁
统筹:孙晓侃、董元勇
调研:于隽、周钢
旁白:杨大林
片头设计、动画设计:于少非、武卫
片头作曲:马宏波
动画制作:艾琳、柴金、张博、马驰、江海威、纪佳彤、赵姗姗
技术合成:王洪谦
|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纪录片《粉墨春秋》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好评。该作以京剧为线索,除了对一些艺术家、学者、票友的采访外,还奔赴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寻找历史影像资料。其中有梅兰芳先生在美国演出记录,还有梅先生到俄罗斯演出时,电影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
为他拍摄的影像资料、鲁迅先生同梅兰芳先生联系的照片等等,片中也没有回避“文革”那段历史,讲述了革命样板戏和一些京剧艺术家遭受迫害的历史
——力争反映200年京剧历史和时代变迁,这份付出确属难能可贵
。其中虽然偶有偏颇之见、一面之词,但因多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从大量受访者口中说出,因此有些错误总体并不“出圈”
。
(《东方早报》《光明日报》《新闻晚报》综合评价)
-
《粉墨春秋》导演之一的段锦川,其实对京剧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把它当作“国粹”。他认为京剧成为“国粹”无非是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帝王将相、君臣父子、才子佳人,在一个教育匮乏的时代最有力地充当了高台教化的代言人。而作为一种艺术,京剧的衰落再正常不过,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惋惜的。只不过身在其中的艺人,犹如戏剧一般的人生常常让人扼腕叹息
。
-
张元成为京剧历史纪录片《粉墨春秋》的监制,一方面,因为他是个铁杆戏迷,对京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也曾拍过京剧电影。另一方面,《粉墨春秋》的导演蒋樾、段锦川一直在从事纪录片创作,张元同他们是好朋友,并且也曾执导过纪录片
。
-
为了制作《粉墨春秋》的第15、16集中关于孟小冬的部分,剧组在台北采访了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而此前和此后,她都从未接受过中国大陆媒体的采访。对于“孟小冬”这个话题,她很有兴趣,也很重视这个采访,第一天录完采访,她说她讲得不好,让剧组第二天再来。结果,她一共讲了三天。但因为种种原因,杜美霞在这部纪录片里出现的镜头非常有限,她所说的话也只保留了极少的一部分
。
-
从《粉墨春秋》到纪录片《
京剧
》,导演蒋樾总共采访了180位戏曲从业者。2013年《京剧》正式播出时,已经有三分之一受访者的人去世了
宣传活动
2006年6月18日,在政协礼堂举行的《粉墨春秋》发布会上,
杜近芳
也将来自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丁晓君收为自己的弟子
。
2006年10月23日,在上海金茂大厦,《粉墨春秋》剧组联合《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全国多家媒体协办举行了的“粉墨春秋榜”颁奖典礼。颁奖礼上主办方颁发了梨园至尊大奖、国粹传承大奖、荣誉国宝大奖、传统推动大奖与未来之星大奖共5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