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类型
父母的作用重要吗?如果重要的话,什么样的亲子关系类型是最好的呢?
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儿童对他们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尤其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另外,儿童更容易对父母的奖赏和惩罚做出反应。因此, 父母对儿童的作用非常重要。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活泼、友好、自主、独立,有的孩子退缩、不满、冷漠、专断,有的孩子学习自觉认真、成绩优异,而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成绩较差。这些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呢?难道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天才而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孬种?研究发现,这和亲子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变得很叛逆。其实,据我们观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都会变得很叛逆,相反,有一部分孩子到了青春期还是很听话的。问题出在哪儿?其实,原因就出在青春期之前的亲子关系上。
不同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教养风格,不同的教养风格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不同的亲子关系塑造不同的孩子。
我们把亲子关系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和“以儿童为中心”型。
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很少向孩子提什么要求或做什么限制,怕孩子生气,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在乎孩子的安全问题,照顾过多,保护过多。这种家长常常说“孩子,你不要出去呀!外面很危险”、“孩子小心,刀!”之类的话。对本该孩子做的很多事包办代替,比如孩子很大了还在喂他吃饭或替他穿衣服。什么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做,或者认为孩子还小,做不了;或者觉得孩子做不好,自己又要重新做,干脆自己做算了;当孩子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或决定时,他们很少进行干预,纵容孩子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溺爱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在较高的位置,对孩子“唯命是从”,生怕孩子生气。这给孩子的暗示是:做人不应该为自己考虑,人不应该有自己的权利,而是应该只为别人着想。
家长典型的一句话是:“宝贝,你想要什么我现在就去买!只要你高兴,我什么都答应你!”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类型中成长的孩子会养成很多缺点,比如独立性不强,自卑——因为家长老是替孩子做事,孩子会这样想:“父母老是替我做,这说明我没能力做这个事。”此外往往还有以下缺点:任性、懦弱、依赖、无能、缺乏创造性、缺乏自主意识、缺乏自理能力、自尊心差等。
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以高控制、高压力的方法对待孩子,向孩子提要求而不和孩子商量;试图掌握孩子的一切行踪;和孩子之间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在学习上不能给孩子具体帮助,希望孩子考高分,上重点学校,考大学;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这种家长的做法就好像自己永远不会犯错误一样,永远是正确的。当他们与孩子有分歧时往往是孩子听他们的,而他们从不听孩子的。正因为这种家长把自己充当神,所以他们常常用暴力来迫使孩子服从自己。同时,他们对配偶或其他亲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家长典型的一句话是:“不许看电视,去做作业,做完再练习一小时钢琴!”在下命令时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也很少看看孩子无奈、不情愿甚至是愤怒的表情。他们认为他们是为孩子好,所以孩子应该无条件服从。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类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缺点:易怒、敌意、好斗、逆反、孤僻、自卑、多疑、易激动、内心冲突、与同伴争吵、害羞、胆小、退缩、小孩角色、大量自我攻击、敌对、苛求、叛逆等。
曾经有一位家长找我咨询,说他的孩子非常多动,在学校经常打或捉弄其它孩子,又不遵守纪律、旷课、迟到,成绩非常差。总之,在他眼里他的孩子一无是处。我问他是怎么教育的。他说,他经常打孩子,而且打得狠,孩子一不听话就打,现在孩子16岁,读初三了,还经常打。他说孩子的母亲打得更狠。孩子什么都得听他们的。
听完他对他们虐待孩子的愚蠢行为很轻松的论述,我心情特别沉重,真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他们的虐待与孩子问题行为之间的前因后果,只是不自觉地蹦出一句:“你们的孩子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是你们打出来的呀!”
在这种专制型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问题是很多的,他们会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欺负别人,到了青春期,他们会变得叛逆不听话,爱顶嘴,有网瘾,甚至离家出走,内向的会变得抑郁,有的会有自杀倾向。
忽视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倾向于从感情上与子女隔离,不关心孩子,他们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也不用什么标准去要求他们。
例如,有个这样的家庭,父亲经常在外面应酬,母亲天天沉腻于打麻将,他们对孩子放任自流,要钱拿去,其它的不管。有一次,孩子拿一张画给正在打麻将的妈妈看,妈妈却说:“看什么看,你没看我正忙着吗?”
在这种亲子关系类型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严重的问题:情绪低落、冷酷无情、残忍攻击、喜怒无常、违法乱纪、无助绝望、不肯服从、酗酒吸毒、想自杀等。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找我咨询,她的二儿子11岁了,现在小学五年级。这个小孩经常旷课、违反纪律、打架斗殴。有一次他和他的同伴把另一个同学绑到山上,然后把同学的衣服脱光,用棍子把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这位家长因为这事赔了很多钱。这个孩子令这位母亲非常苦恼,但更令其苦恼的是,他经常强迫她给钱,如果不给,他就说:“你不给我钱,我就杀了你。”这位母亲非常担心,说不定自己真的会死在儿子手里,因为她的这个儿子看起来冷酷无情。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么残忍而且这么冷酷无情呢?这和他小时候的成长有关。
原来,这个孩子有着特殊的经历。据这位母亲介绍,当年生这个孩子时,她已经有一个儿子了,按照当时计划生育政策,她是不能再生第二胎的,而且当时全国都抓得挺严的。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她就把这个小孩寄放在乡下一个老阿婆家(朋友介绍的,与老阿婆非亲非故),每个月给阿婆工钱600元、抚养费600元——这在当时不算小数目,因为家里穷,阿婆这样辛苦也是为了挣点钱。这位老阿婆当时已经65岁,而且刚好也有两个亲孙子要她带,一个是大儿子的孩子,3岁;一个是二儿子的孩子,1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要带3个幼小的孩子,辛苦程度自不必说。据这位母亲讲,她一个月去阿婆家看儿子一次(她是做生意的,很忙),她说每次去看到儿子时他不是在哭就是在地上爬,有几次她居然看到儿子在玩着自己的尿和大便。阿婆常常是在忙着其他事,很少管他。我问她为什么还忍心把孩子留下,她说没办法,一是因为政府抓计划生育抓得紧,二是自己确实没时间。
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才被母亲接回家。当时这个孩子的问题就很严重了:不懂得用筷子和勺子吃饭,只懂得拿着奶瓶吃奶;害怕蹲便盆,一坐在便盆上就显得很焦虑,很生气,很反抗;脾气非常犟,对人不友好,常常攻击其他小朋友。这个孩子到11岁时还没有与任何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包括他的母亲。
这个孩子是在“忽视型”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小就缺乏“安全型依恋”关系,再加上他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详看第二章),这就是他那么残忍而且冷酷无情的主要原因。
“以儿童为中心”型
这是我在学习大量养育孩子的书的基础上,加上我可爱的女儿心怡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并且在教养心怡的过程中验证后,最终总结出的最好的亲子关系类型。这种类型的家长在教养方式上比其他家长要优秀。这种家长是以人为本的、以孩子为本的,即“以儿童为中心”的,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并用语言、行动让孩子知道他们对他的爱,他们与孩子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不随意打骂孩子,他们也为孩子设定明确的标准与目标,而在设定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参与讨论。当孩子违反规矩时他们会对孩子进行及时、适当的处罚,不随便纵容孩子,当然,也不会过度惩罚孩子。他们懂得倾听孩子并与他们沟通,同时,他们也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庭。
在这种亲子关系类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有很多优点:有能力、积极、外向、成人角色、友好、活泼、独立自主、自控、创造性、灵活性、合作、民主等。
有一点需要指出,没有一个家长只是用纯粹一种教养类型对待孩子的,绝大部分家长是以某种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为辅来对待孩子的。
有些人喜欢用“代沟”两个字来形容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我们一般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我们认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家长们造成的,至少他们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家长却有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家长们应该学习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家庭教育的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只要家长做到这一点,“代沟”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儿童的亲子关系类型与其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关联
亲子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模式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人生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原型,特别是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原型,比如夫妻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与我们的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夫妻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出了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出问题造成的,而我们对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往往不自觉地重复我们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对待我们的模式。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6岁以后就没有什么新鲜的了,总是在重复着6岁以前的生活!”这句话其实主要强调“重复”的是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一直在重复着早期亲子关系模式。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从两个方面在重复着早期亲子关系:一个是重复着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或保育员),我们称之为“父母我”;一个是重复着早期亲子关系中的自己,我们称之为“孩子我”。换句话说,我们要么像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去对待别人,要么像小时候我们对待父母那样去对待别人。
“父母我”与“孩子我”
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可划分为“父母我”和“孩子我”两种状态。
“父母我”:指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一言一行,包括态度、表情、语言、语气、语调、动作等。
“孩子我”:指小时候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以及被我们压抑下去的对父母的负面情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表情、语言、语气、语调、动作等。
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两种状态交互存在着,也就是说这两者是构成人类性格的两个重要组成部份。在人际互动沟通当中,我们往往不由自主地以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互动沟通方式与别人沟通。我们要么以“父母我”的方式与人交往,要么以“孩子我”的方式与人交往。我们会根据人们的职业、年龄、性格以及与自己关系的亲密度等因素而不自觉地选择“父母我”或“孩子我”与其交往。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父母我”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孩子我”呢?
简单地说,当一个人看起来像“父母”时,那么我们就会选择“孩子我”与其交往;而当一个人看起来像“孩子”时,那么我们就会选择“父母我”与其交往。
什么样的人看起来像“父母”,什么样的人看起来像“孩子”呢?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意味着权威、控制者、金钱控制者等。而小时候的我们是处于地位低的从属对象,意味着被控制、被支配、弱小等。
看起来像“父母”(权威)的线索有:年龄较大者、领导者、掌权者、有钱人、知识水平比自己高者、景况比自己优越者等等。
看起来像“孩子”(地位从属)的线索有:年龄较小者、无权者、地位比自己低下者、经济比自己差者、知识水平比自己差者、景况比自己差者等等。
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如下图:
“以儿童为中心”型
上图很直观地展示了不同亲子关系类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溺爱型家长处在较低的位置,他们把孩子捧得很高;专制型的家长则相反,他们高高在上,孩子处于劣势;忽视型家长对孩子不理不睬;“以儿童为中心”型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家长爱孩子并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尊重。
溺爱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性格与人际关系
溺爱型家长处在较低的位置,他们把孩子捧得很高,所以在溺爱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如果在婴儿期就得到足够的爱的话,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由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不高,所以他们容易满足,他们享受他们拥有的。他们有一个优点是和蔼可亲,不会看不起弱者,因为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从没有看不起他们。另外,溺爱型家长太过在乎孩子的安全,往往过度保护,孩子往往受到错误的暗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可怕的,因此他们有的会缺乏安全感。因为父母很少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与限制,所以他们有个缺点是进取心不强,没有目标,没有创业精神,怕冒险,他们宁愿当职员也不愿意当老板。他们有时候显得很懒惰,得过且过,表现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状态。
当与像“父母”的权威人物相处时,他们的优势是不“怕”他们,容易接近他们,但有时会因为过分接近而使人觉得界线不分、没大没小。因为他们进取心不强又不是很严肃,所以权威虽然不会排斥他们却往往也不会重用他们。当他们与像“孩子”(地位较低者)的人相处时,他们会关心、尊重、爱护他们。显然他们的人际关系整体是好的,他们受人欢迎,因为他们宽容所有的人,接纳所有的人。有时他们也因为不会拒绝别人而苦恼,但他们总体的心境是快乐的。
事业:溺爱型中成长的孩子因为没有进取心,很难有高的造诣,但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毕竟,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错。
婚姻:他们会溺爱自己的爱人,有安全感,不会对爱人限制很多,沾花惹草的情况较少发生在这种人身上。不过他们并非没有缺点,他们往往比较懒惰,得过且过,家务不主动承担,但当你对他说明要求及指示明确的话他们也会有所进步。有孩子后他们也会溺爱孩子,如果遇到配偶是专制型的,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因为一宽一严,往往会发生口角,但他们往往会主动退让。整体来说,与这种人建立家庭,温馨幸福的概率比较高,是个不错的选择。
朋友:因为他们和蔼可亲,容易相处,来者不拒,朋友自然很多,但是因为他们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又是被动交友,所以真正的知心朋友很少,甚至没有。
专制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性格与人际关系
在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不幸的。专制型家庭很容易制造出有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的孩子。因为专制型家长往往用打、骂、唠叨来控制孩子,而这些方式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同时孩子也学会用这些方式对付自己的同学,所以老师们经常告他们的状,得到告状后家长还会错误地用打、骂、唠叨来惩罚孩子,如此恶性循环,孩子越变越坏。在小学的时候,由于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有的可能会假装成很乖很听话,甚至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到了青春期,他们的反叛就开始了。他们开始打架斗殴、旷课逃学、上网游戏、顶撞父母及老师,成绩直线下滑,严重的甚至早恋、过早涉及性、离家出走或者走向犯罪。
当与像“父母”的权威人物相处时,他们会表现出小时候的“孩子我”——显得很怕、很拘谨。他们渴望权威的关注与爱,但他们的要求太高太贪婪,所以他们往往会失望。一旦发现权威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们就开始“专制”权威了——抱怨、抵触甚至反抗他们。这可以解释有些青春期孩子顶撞老师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媳妇和婆婆关系紧张,如果媳妇从小是生活在专制型的家庭中,那她往往会把小时候对父母的怨气转移到婆婆身上,当然,如果婆婆小时候生活在专制型家庭中,她也会专制媳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很怕领导或者总是与领导过不去,与他作对。这种对权威的反抗可以泛化到对政府的反抗,有的人老是抱怨政府甚至反政府,往往就是因为他小时候是在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就是一个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例子。因为小时候受到父亲的专制,所以他当了总统后就像小时候父亲专制他一样专制他的子民了。本·拉登也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对政府、对美国的反叛其实是小时候想反抗他父母的愿望的实现。当他们与像“孩子”(地位较低者)的人相处时,他们会表现得像小时候父母对他们那样的专制与刻薄。他们总是口无遮拦、出口伤人,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他们总是很难和领导、朋友、配偶、孩子等和睦相处,一辈子都在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而难过,却又苦于找不到方法。
事业:因为小时候父母对他们要求很高,所以他们有很强烈的成功欲望,但由于父母几乎没有表扬他们,所以这种成功欲望很偏执、很专制、很刻板、很焦虑,他们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为了升职,也可能都为了钱。他们把权利和金钱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们一辈子都在为权利和金钱奔波劳碌,即使升到很高的职位或者赚到很多的钱,依旧不会满意,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其实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深深地埋藏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做到最好,让父母看到我的成绩而表扬我、接纳我。而悲哀的是,他们的父母亲总是对他们的成就视而不见、从不表扬他们,所以他们永远只有焦虑地往前冲却永远也达不到终点。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很成功了,但他们永远都是那样的焦躁与不安。他们可能有很多上瘾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赌博、嫖娼等,有的甚至走向反社会,以至犯罪。
婚姻:他们对恋人或配偶要求很高,如果不满意可能会用辱骂或暴力来控制对方,所以他们的婚姻常常失败。对孩子,就像小时候父母对他们那样——专制,家中往往充满紧张与焦虑,让人窒息,结果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失败的。
朋友: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对朋友也是专制的,所以往往留不住朋友,而他们又需要朋友,结交朋友也还算主动,可是一旦与他成为朋友,因为关系密切了(可能密切的关系更像亲子关系吧),他们开始像他们的父母专制他的样子专制朋友了,于是,朋友又走了,如此循环。但我也发现不那么严重的情况:由于朋友关系不像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那样紧密,因此并不像他们小时候的亲子关系那么专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不敢对朋友太过专制,免得朋友排斥他们或离他们而去。于是他们可能会比较“够朋友”,跟朋友称兄道弟,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黑社会”中有很多人是这种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但千万不要认为与这种人交朋友合算,如果这种人觉得你没有利用价值或者觉得你对他有威胁,可能随时翻脸不认人,直接把暴力的矛头指向你。
忽视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性格与人际关系
在忽视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不幸中的不幸。由于他们缺乏关爱,所以他们没有学会关爱别人;由于他们缺乏沟通,所以他们不懂得与别人沟通;由于他们缺乏被要求被期望,所以他们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心。这种人不会主动与人交往,也不懂得怎样使谈话继续下去。他们好像也不需要朋友,喜欢独来独往。他们可能更喜欢电脑游戏,更喜欢不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果这种人在小时候受到过虐待,那他们就有可能变得很残忍,在小的时候就可能虐待小动物或者其他小朋友,由于他们不懂得体会别人的痛苦,所以他们很难反省和改正自己的行为。
当与像“父母”的权威人物相处时,他们可能忽视、藐视他们、不把他们当回事。如果小时候还受到过虐待的,可能刚开始会害怕权威,但很快他们就会转为对抗。当与像“孩子”(地位较低者)的人相处时,他们视而不见,忽视对方,不在乎对方的情感需求,随意伤害对方。由于小时候生活在不幸当中,所以他们的心境往往很糟糕,他们往往会酗酒、吸毒、出现过早的随便的性行为及打群架等。总之,这种人往往成为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
事业:他们如果从事需要与人交往的职业,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只能从事那些不必与人交往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员等。由于交际能力太差,毫无目标与责任心,所以他们要想成功很困难。
婚姻:显然,大家可能很难想象这种不懂得沟通又冷漠的人能有很成功的婚姻。对于孩子,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爱,所以他们没有爱的能力,于是他们继承上一代,继续忽视他们的子女,让伤害传下去。
朋友:他们不懂得交朋友,也很少有朋友。对他们来说,朋友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有个别朋友的话,那就是能在一起的就算是朋友了,因为他们不会沟通,不会表达情感,在一起仅仅是满足一下群居的要求而已。
“以儿童为中心”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性格与人际关系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不仅是幸福的,而且是幸运的。幸福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幸运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予他们充分无条件的爱,而且还对他们有适当的期望与要求,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父母非常爱他们,所以他们也学会爱别人;由于父母把他们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尊重,所以他们也学会尊重别人;由于父母与他们的沟通模式是平等的、民主的,所以他们也学会平等地民主地对待每一个人;由于父母对他们有适当的期望与要求,所以他们学会了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同时他们还因此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他们成人后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有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即使他们一开始不是那么成功,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也会引领他们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当与像“父母”的权威人物交往时,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就得到父母充分的爱与尊重,因此他们相信他们是值得权威爱的,所以长大后他们在权威面前就像自己小时候在父母亲面前一样,从容大方、自信自如、尊重权威、行为得体。他们不会因对方地位或经济比自己优越而感到自卑,也不会因对方摆点架子而生气。所以,他们与权威的相处很融洽,很容易得到权威的关爱与重用。当与像“孩子”(地位较低者)的人交往时,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与尊重,敏感地满足他们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关注,因此长大后他们对地位较低的人也会是充满爱与尊重,敏感地满足对方需要,与对方合作,关注对方,所以相处融洽。总之,在“以儿童为中心”型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人,真正能够做到不卑不亢,既在有地位或有钱人面前不会自卑,在地位低或穷人面前也不会自负。
事业:他们的事业很成功。一个原因是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充满爱、有激情、善沟通、人际好,再一个原因是他们懂得尊重、理解权威人物,更能得到权威人物的赏识与提拔。他们可能不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会生气、无奈,但他们不会被困难与挫折打倒,他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继续出发,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婚姻:他们的婚姻很幸福。他们懂得尊重、接纳、理解、爱护配偶,当有问题出现时他们懂得及时并巧妙地处理,他们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来经营婚姻,他们即注重眼前的幸福,也懂得规划未来的生活。当有了孩子后,他们无条件地爱、尊重、接纳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懂得及时适当地管教孩子,总之,他们懂得经营家庭,让家庭充满温馨与幸福。
朋友:因为他们善解人意,对人友善,所以人际关系很好很融洽,同时,他们会有几个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与知心朋友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并且他们与知心朋友的家人也相处融洽。
提高做父母的技巧
亲子关系模式常常一代传一代。心理学家伊杰森道恩说:“看起来似乎有一个像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那样去做父母的趋势。”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我们通过咨询专家或学习培训,提高做父母的技巧,那么受益的不只是我们的儿女,而且惠及我们的子子孙孙。
有一个女孩,名叫小青(化名),于1995年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她出生时已经有两个姐姐,她的父母很希望生个男孩,所以她的出生让父母很失望。为了赶快再怀个男孩,父母决定不让小青吃奶(哺乳期很难怀孕)。不久,母亲终于又怀了一个,全家人都把希望放在母亲肚子里的孩子,很少去关注小青。如父母所愿,在小青16个月大时,终于生了一个儿子,这时,全家人欣喜若狂,精心呵护着她弟弟,却完全忽略了本来就缺乏关爱的小青,弟弟的出现“夺走”了小青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母爱。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小青只好做些“坏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虽然她最终得到的是父母的责骂,但在小青心里,至少比他们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强,所以她乐此不疲地“捣乱”。于是,她从小就是一个“坏孩子”。这个不良称号一直保持到幼儿园、小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由于受不了她的捣乱行为而把她开除了。在家里与父母“不良的互动”一直循环到15岁。这一年,小青出门打工。在与工友的交往过程中,她表现出了很多问题:不懂得与别人友好相处,只对一个能比较宽容她、比较接纳她的女工友莲容(化名)缠着不放,依赖莲容像婴儿依赖母亲一样——要求时时刻刻在一起,一不见就要马上打电话寻找直至见着人为止。要和她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甚至要求莲容为她洗衣服。最让莲容受不了的是:小青不让她与其他人相好。当莲容有了男朋友以后她就非常“吃醋”,非常“惊慌”,走到哪里跟到哪里,不让她接电话,有时人家打电话给莲容她会回打过去骂对方,不让对方和莲容交往。小青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她会这样,她常常觉得“心烦、心痛”。每当提到她的家时,就说与父母没感情,不想回家。
小青与工友之间的关系很明显是在重复小时候她与母亲的关系模式。因为在她小的时候母爱就被弟弟夺走,这种失去爱所造成的创伤在她心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很怕再次失去爱,即使是友爱。她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想抓住她的朋友,但是她的那种极端的缠人方式往往使人避之唯恐不及,最后她就更难得到爱,由于得不到爱就越渴望爱,越怕失去爱,于是她就会越缠人,这种恶性循环总是难以终止。说她的人际关系在重复小时候她与母亲的关系模式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她总是在用她母亲以前对待她的样子在对待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迟钝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霸道的、强制的等。
附录:不同亲子关系类型的父母特征与儿童倾向
亲子关系
父母特征
儿童倾向
溺爱型
过度宠爱、缺乏限制、过分保护、包办代替
任性、冲动、懦弱、依赖、无能、缺乏创造性、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主意识、缺乏自理能力、自尊心差
专制型
独断的、严格控制的、强调服从、要求过高、期望过高
易怒、敌意、好斗、逆反、孤避、自卑、多疑、易激动、内心冲突、与同伴争吵、害羞、胆小、退缩、小孩角色、大量自我攻击、敌对、苛求、叛逆
忽视型
忽视的、不关心的、情感隔离、放任自流
情绪低落、冷酷无情、残忍攻击、喜怒无常、违法乱纪、无助绝望、不肯服从、酗酒吸毒、想自杀的
“以儿童为中心”
爱与尊重、要求独立、民主的、规矩明确、奖惩分明
有能力、积极、外向、成人角色、友好、活泼、独立自主、自控、创造性、灵活性、合作、民主
说明:这个表格的内容仅仅是统计上的相关。希望读者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教育是复杂的,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亲子关系类型可能仅仅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