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我个人觉得,教养、修养、涵养这三者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共同点,又有着不同层面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指责别人时说:“真是没教养”。同样的,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有人在评价另一个人时说:“这人真懂的享受生活,会修养”。也会有其他的评价,比如说:“这人真的很不错,很有涵养的一个人”。那么到底这三者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区别呢?

要想搞懂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教养?什么是修养和什么是涵养?

一、教养、修养、涵养的区别

教养:通俗点来讲,就是指一个人从小在家庭环境里所受到的教育成果,和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长时间的言传身教熏陶出来的内在体现,内容侧重于待人接物的日常礼仪和行为品德,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教养,既适用于小孩,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教养”是指个人在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相应道德水准的,文明的,合乎社会规范的一些行为,它是社会,家庭,学校等教育的结果。“教”是指教育,教学,教导,教化,教诲等等的目的的使“被教者”接受符合道德的,文化的,一定社会规范的某些行为;“养”是指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等等,在这里主要是指接受或养成上述一些道德的,文明的,规范的精神或物资行为,使之成为自身的生活方式或者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人的教养也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对教养有着不同的认知。

修养:顾名思义,就是以修身养性。指一个人在后天环境下自我提高、自我修炼的程度,修养所体现的内容不仅包括礼仪和品德,还包括外在哥魅力表现以及气质。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成年人的。

“修养”是指在实践基础上行成的能够表现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某些行为。“修”是指修炼,进修,修正,修整,修补,修身养性等等。“养”则是对所“修”内容的培养,养成,生成,训练和修炼等等,即锻炼出能够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某些行为。“修养”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修养是指能够表现一个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养等等综合素质的各种行为的总和。而侠义的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水准,性格和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

涵养:主要指一个人有内涵,心胸宽广,有大度包容的成分体现在里面。包含教养和修养在内,内容既有来自父母长辈的教育,后天社会环境的磨练,也有自我价值认知的提升和修炼。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成年人的,并且有一定的性格成分在里面体现。

“涵养”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行成的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某些行为。行为有“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之分。“涵养”比较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某些行为。“涵”指海涵,胸怀宽广,有胸襟的意思。“养”则是指培养,养成,生养,训练或修炼出某种不为情绪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为。有涵养的人往往是通情达理的,正因为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才显得出能够理解别人和宽容别人的胸襟。

举个例子来说明三者的区别:

一个人到朋友家去做客,朋友热情招待,洗了一盘子的水果,拿起一个苹果给他吃。

情景一: 这个人说,“你太客气了,谢谢,我不吃”。 这个就是教养。

情景二: 这个人说,“你太客气了朋友,谢谢你,你家里有水果刀吗?我把苹果的皮削一下”。削完了苹果切成块,和朋友一起分享。 这个就是修养。

情景三: “这个人说你太客气了朋友,谢谢你。哦,对了朋友,你知道苹果的身世吗?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苹果是来源于公元前……”。然后和颜悦色的和朋友介绍去了苹果的身世。 这个就是涵养。

二、 普通人如何做到懂得涵养

不管是教养,修养还是涵养,都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整体概括。只不过所要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只有教养能用于孩子身上)。 总之,一个人要先有教养,学会修养,才会懂得涵养。

首先是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教养是孩子来到世上有意识后接受到的第一阶段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观念很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积极的人生观会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父母正确的价值观会让孩子对金钱、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是努力提高自我约束力。

有了父母的良好家庭教育,个人的后天自我修养就是关键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意识,不管是日常生活上的洗衣做饭,还是学习和工作中的作业及上班,都应该对自己自律意识。戒骄戒躁,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

再次是时刻要谨记真诚待人,礼貌待物。

一个人的学识和文化水平再高,但是如果对人虚与委蛇、虚情假意,那他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不管身处什么样的职位,应该保持一颗真诚、友善的心,帮助弱者、不攀附强者。

最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谁都会说,但是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意思就是:自己不要的、不喜欢做的,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对待家人,要用自己最好的脾气;对待同事,不刁难不苛刻;对待朋友,不强迫不逼迫。

以上见解如有不妥,请在下方留言评论,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来源:文/醉美中国传统文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